茶经
最早茶叶专书。三卷。唐陆羽撰。初稿完成于唐上元元年(760年),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年)。
陆羽,字鸿渐,自号竟陵子,又号桑苎翁。生于唐开元二十年(733年),卒于贞元二十一年(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自幼被抚养于僧舍,长成后做伶人,和官宦、文人时有往还。唐上元元年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兴县),离当时的名茶——岕茶产地宜兴极近,爱饮茶。此时,饮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因此著本书。还著有《茶记》、《源解》、《物志》、《毁茶论》等,曾被浙江长官颜真卿邀请参加编纂《韵海镜原》。
本书约七千余字。分为十节。上卷分三节:一之源,说明茶树的性状、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二之具,说明采制茶叶的各种工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种类与采制方法。中卷四之器,说明烹茶和饮茶用具,各地茶具的好坏和使用规则,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下卷分六节:五之煮,说明烹茶技术。首先讲煮茶要避免香气散失,然后讲煮茶所用的燃料和水,以及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说明饮茶的起源和饮茶应有的知识。七之事,记述唐朝以前有关饮茶的历史、故事、药方等。八之出,记述唐朝茶叶的产地和品质的高低,将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八个,每一茶区所产茶叶的品质又分为上、中、下、又下四级,并作了全面分析比较,可看出我国茶区的演变和茶叶品质的变化情况。当时全国十道中已有八道三十三州产茶。九之略,是全书摘要,并作了一些补充: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将前九节写在素绢上,分四幅或六幅悬挂起来,全书即一目了然。书中还配有插图。
本书记载的茶的著名产地,绝大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可知当时南方已有很高的茶树种植生产水平以及颇为繁荣的茶叶贸易。本书问世前,表示“茶”的文字很不统一,有荼、槚、蔎、茗、荈等字,本书统一为“茶”字,沿用至今。本书历数了饮茶的好处,对采、焙、煮、饮等技术叙述较详细,而栽植方法较简略。书中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说明在唐朝只采春茶、夏茶。将制茶分为蒸、、拍、焙、穿、封几道工序。书中对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在古代指对茶树与外界环境关系的了解有一定认识。本书对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所述,可说是茶书总目。
本书对唐代及以后饮茶风习的推广影响深远,流传极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书。
本书版本很多。收入唐《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宋《通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著录刊本计二十六种)、中华民国《湖北先正遗书》。单行本现存的有明、清、中华民国的数种刻本。通行本有三种:《百川学海》本、明汪士贤刊本、《说郛》本。有日本诸冈存《茶经评释》本。一九三五年(美)威廉·尤克斯《茶叶全书》中的英译本,一九四九年汉译《茶叶全书》本。日本宝历刻本、京都书肆天保十五年补刻本。一九八一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有张芳赐等浅释本。一九八三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有傅树勤、欧阳勋译注本。一九八四年农业出版社有蔡嘉德、吕维新语释本,一九八七年农业出版社出版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
陆羽,字鸿渐,自号竟陵子,又号桑苎翁。生于唐开元二十年(733年),卒于贞元二十一年(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自幼被抚养于僧舍,长成后做伶人,和官宦、文人时有往还。唐上元元年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兴县),离当时的名茶——岕茶产地宜兴极近,爱饮茶。此时,饮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因此著本书。还著有《茶记》、《源解》、《物志》、《毁茶论》等,曾被浙江长官颜真卿邀请参加编纂《韵海镜原》。
本书约七千余字。分为十节。上卷分三节:一之源,说明茶树的性状、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二之具,说明采制茶叶的各种工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种类与采制方法。中卷四之器,说明烹茶和饮茶用具,各地茶具的好坏和使用规则,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下卷分六节:五之煮,说明烹茶技术。首先讲煮茶要避免香气散失,然后讲煮茶所用的燃料和水,以及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说明饮茶的起源和饮茶应有的知识。七之事,记述唐朝以前有关饮茶的历史、故事、药方等。八之出,记述唐朝茶叶的产地和品质的高低,将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八个,每一茶区所产茶叶的品质又分为上、中、下、又下四级,并作了全面分析比较,可看出我国茶区的演变和茶叶品质的变化情况。当时全国十道中已有八道三十三州产茶。九之略,是全书摘要,并作了一些补充: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将前九节写在素绢上,分四幅或六幅悬挂起来,全书即一目了然。书中还配有插图。
本书记载的茶的著名产地,绝大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可知当时南方已有很高的茶树种植生产水平以及颇为繁荣的茶叶贸易。本书问世前,表示“茶”的文字很不统一,有荼、槚、蔎、茗、荈等字,本书统一为“茶”字,沿用至今。本书历数了饮茶的好处,对采、焙、煮、饮等技术叙述较详细,而栽植方法较简略。书中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说明在唐朝只采春茶、夏茶。将制茶分为蒸、、拍、焙、穿、封几道工序。书中对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在古代指对茶树与外界环境关系的了解有一定认识。本书对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所述,可说是茶书总目。
本书对唐代及以后饮茶风习的推广影响深远,流传极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书。
本书版本很多。收入唐《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宋《通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著录刊本计二十六种)、中华民国《湖北先正遗书》。单行本现存的有明、清、中华民国的数种刻本。通行本有三种:《百川学海》本、明汪士贤刊本、《说郛》本。有日本诸冈存《茶经评释》本。一九三五年(美)威廉·尤克斯《茶叶全书》中的英译本,一九四九年汉译《茶叶全书》本。日本宝历刻本、京都书肆天保十五年补刻本。一九八一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有张芳赐等浅释本。一九八三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有傅树勤、欧阳勋译注本。一九八四年农业出版社有蔡嘉德、吕维新语释本,一九八七年农业出版社出版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