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十卷。魏贾思勰撰。成书于后魏永熙二年至武定二年(533—544年)。
贾思勰,生平不详。出生、长大、终老的所在地为山东益都(今寿光县),北魏至东魏时人。做过高阳(约为今山东桓台东)太守,也是一个较大的土地经营者。曾到过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从事过农业、畜牧业。关于本书写作过程,自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即汇集农业历史文献,收集民间口头传说,请教老农,结合实践,从耕种操作起,到制造醋酱止,凡一切与农家生活有关的事情,没有不写上的。齐民即平民。
本书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业科学专著。约十一万字。共十卷九十二篇。卷前有“杂说”一篇。卷一有耕田、收种、种谷三篇。卷二有谷类、豆、麻、麦、稻、瓜、瓠、芋等十三篇。卷三有葵、蔓青等蔬菜作物十二篇,苜蓿、杂说各一篇。卷四有园篱、栽树两篇,果树十二篇。卷五有栽桑养蚕一篇,竹、木及染料作物十篇,伐木一篇。卷六有家畜禽及养鱼六篇。卷七有货殖、涂瓮各一篇,酿酒四篇。卷八、九有酿造酱、醋、豉及食品的调制和储藏二十二篇,煮胶、制笔墨各一篇。卷十“五谷瓜果非中国物产者”一篇,引载了一百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南方植物志之一,还引录了六十多种野生可食植物(很多在北方也有),反映了作者的备荒、救荒思想。从题材上看,前两卷是狭义的农业,前六卷已将广义的农业生产全部包括在内,卷七和卷八上半部分,可说是农产品加工或家庭副业。卷九末二篇是作为辅助收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
本书征引的古书和当代著作有一百五十七种。其中:经部三十种,史部六十五种,子部四十一种,集部十九种,还有数十种无名可考。本书前三卷,基本上继承了《氾胜之书》。前九卷的整个布局,则得自《四民月令》的启示,并加强了农、工两方面的技术知识。从整体看,知识的广泛与丰富,却远远超过了这两部书。本书中保存了许多佚书。
本书所反映的主要农业思想是:从“农本观念”出发而阐发的“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提倡奖励农耕。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论述贯穿着以精耕细作求高产的思想。主张靠人不靠天,“人定胜天”。人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尊重、掌握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即遵循天时、地宜的客观规律和凭主观意志违反客观规律,两者结果完全相反。这是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按具体客观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的思想,即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打破了机械地强调时宜的说法,而辨证地进行综合考虑。
本书以反映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围绕怎样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不同的土壤特性来进行不同作物的布局、栽培和管理,总结了北方以耕耙耢为中心,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旱地耕作的系统经验,标志着旱地农作技术的成熟。同时,书中也表明:以粮食生产为主、辅之以多种经营的农业结构已完全形成。
在农具上:记载有二十余种,主要是北方旱作农具,已配套。突出的是犁和其它畜力牵引农具有了较大发展,整地农具种类增多。首次明确记载了畜力拉耙,使保墒技术大大提高。耧车已广泛使用。水田操作一般沿用旱作农具,没有形成农具体系。
在良种繁育上:辑录了西晋《广志》中的品种,补充了当代的品种。共记载粟类一百零六个,稻类三十七个,还有豆、黍等。概括了品种命名、分类标准和育种目标。强调选种、改良品种和保持良种纯度的重要性,总结了良种繁育方法,创造了种子单收、单打、单贮、单种的留种田。还指出品种的地区适应性问题。对于植物的遗传性、驯化性和变异性、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包括有性和无性)和定向培育等方面,都有正确的认识。
在土壤耕作技术上:记载了耙、挞的出现,它们是旱作技术体系臻于完善的关键之一。提出土壤耕作的具体要求并详细阐述。以“燥湿得所为佳”;“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犁条要窄小,要多次耢地);灵活掌握挞、辗方法;“锄不厌数”,强调中耕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锄了,已有锄、锋、耩等方式。并指出中耕除除草作用外,还有抗旱保墒、饶子多实的作用。
在大田作物的构成上:粟仍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其品种和栽培方法记载详细。黍、穄、豆类作物地位提高,早稻在粮食作物中占有一定地位。已认识到豆类有后熟作用。经济作物有纤维、染料、油料、饲料等类,较系统地论述其生产技术自本书始。主张开辟肥源,记载了绿肥作物。
在耕作制上:集中反映了轮作制。记载了多种作物的轮作方式、作物轮作时的搭配,肯定了许多作物的前后茬关系,记述了北方的二十多种茬口和多种间、混作方式。将间、混、套作作为用养地结合、农牧业结合的措施。明确认识到其中作物与作物、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正确选配作物组合、发挥种间互利作用。采取了合理的田间配置方式。
在栽培管理上:最早论述了一些主要作物的播种期和最佳播种时间。记载了不同作物对土壤性质的不同要求,并和播期结合起来考虑,提倡适时早播。记载了播种形式、播种量和播植的密度与深度。已能进行种子发芽率的初步测定,用清水选种、晒种、浸种催芽方法提高发芽率。记载了防治病虫害技术,有农业防治,如轮作;药物治虫;诱杀虫;使用抗虫、雀的作物品种等。记载了压雪蓄墒、冬灌等。要求分别不同作物,适期收获。叙述了淮河流域等地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已出现稻田“烤田”技术。旱地推行井灌设施。
在园艺上:记载了三十一种蔬菜的栽培方法,大体反映了北方蔬菜的种类和构成,南方蔬菜缺乏系统记载。对栽培技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要点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精细整地与作畦,粪大水勤,适时中耕与收获等。介绍了留“本母子瓜”作种等几项特殊的栽培技术和大麻子、韭菜子的新陈检别法。
在果树栽培上:记载了果树种类与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如繁殖方法、嫁接技术(嫁枣法),嫁树法和疏花首见于本书,葡萄的棚架栽培,防寒防冻(熏烟防霜)措施等。
在植树技术与造林上:论述了造林地的选择、苗木的培育和管理、林木立地的整理、栽植技术与林业经营等。
在蚕桑业上:总结了蚕桑技术,桑树压条繁殖、柘蚕饲养和种茧选择首见于本书,还记载了桑树品种和蚕的留种技术。
在畜牧兽医上:提出“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的家畜役养原则。分述了马、羊、猪、家禽的饲养管理技术。十分重视禽畜的选种和良种繁育,相畜术原则相当精辟,已认识到家畜远缘杂交后代的不育性。记载了传染病的防治和阉割术的发展,特别指出病畜要隔离。
在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上:较系统地总结了酿造技术,有酿酒醋、制酱豉。记载了“劁麦法”等谷物储藏法、蔬果保鲜技术和糟渍、蜜渍与酸渍的出现,记载了柿果脱涩技术。
本书写作态度严肃,征引材料均注明出处,文字口语化,重视实践与第一手材料。不仅引用了许多农谚,并且常引来作为问题的结论。但文字尚不够简约,引录了一些杂阴阳五行书等,不收录花卉栽培。后来的许多综合性农书也接受了这个成规,导致我国花卉栽培技术史缺少了一千年的材料。
本书所记载的大量农业知识中,有许多比世界其它各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个甚至十余个世纪。它的取材布局,也为我国后来许多主要农书所仿效,成为范本。其后一千多年中,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越本书所指出的方向和范围。
本书现存的最早刻本是日本高山寺所藏(1023—1031年)北宋崇文院刻本,刻于仁宗天圣年间,可能是初刻本,只残存五、八两卷。一九二二年的《四部丛刊》本是影印的一个明钞南宋本,是唯一完帙不缺的宋本,以后多次传刻。收入《隋书·经籍志》农家类。有湖湘刻本、《津逮秘书》、《学津讨原》、《崇文书局》、《渐西村舍》、《观象庐丛书》、《尤谿精舍》、《国学基本丛书》本等。一九五七年科学出版社有石声汉今释本,一九六一年农业出版社有石声汉选读本,一九七五年科学出版社有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理论组选释本,一九七七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有广西农学院法家著作注释组选注本,一九八二年农业出版社有缪启愉校释本。在日本,对本书的研究,称之为“贾学”。本书于九世纪收入《日本国见在书目》,以后有多种版本流传。本世纪五十年代末,西山武一和熊代幸雄合译了本书。近年(英)白馥兰将本书译成英文。
贾思勰,生平不详。出生、长大、终老的所在地为山东益都(今寿光县),北魏至东魏时人。做过高阳(约为今山东桓台东)太守,也是一个较大的土地经营者。曾到过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从事过农业、畜牧业。关于本书写作过程,自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即汇集农业历史文献,收集民间口头传说,请教老农,结合实践,从耕种操作起,到制造醋酱止,凡一切与农家生活有关的事情,没有不写上的。齐民即平民。
本书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业科学专著。约十一万字。共十卷九十二篇。卷前有“杂说”一篇。卷一有耕田、收种、种谷三篇。卷二有谷类、豆、麻、麦、稻、瓜、瓠、芋等十三篇。卷三有葵、蔓青等蔬菜作物十二篇,苜蓿、杂说各一篇。卷四有园篱、栽树两篇,果树十二篇。卷五有栽桑养蚕一篇,竹、木及染料作物十篇,伐木一篇。卷六有家畜禽及养鱼六篇。卷七有货殖、涂瓮各一篇,酿酒四篇。卷八、九有酿造酱、醋、豉及食品的调制和储藏二十二篇,煮胶、制笔墨各一篇。卷十“五谷瓜果非中国物产者”一篇,引载了一百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南方植物志之一,还引录了六十多种野生可食植物(很多在北方也有),反映了作者的备荒、救荒思想。从题材上看,前两卷是狭义的农业,前六卷已将广义的农业生产全部包括在内,卷七和卷八上半部分,可说是农产品加工或家庭副业。卷九末二篇是作为辅助收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
本书征引的古书和当代著作有一百五十七种。其中:经部三十种,史部六十五种,子部四十一种,集部十九种,还有数十种无名可考。本书前三卷,基本上继承了《氾胜之书》。前九卷的整个布局,则得自《四民月令》的启示,并加强了农、工两方面的技术知识。从整体看,知识的广泛与丰富,却远远超过了这两部书。本书中保存了许多佚书。
本书所反映的主要农业思想是:从“农本观念”出发而阐发的“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提倡奖励农耕。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论述贯穿着以精耕细作求高产的思想。主张靠人不靠天,“人定胜天”。人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尊重、掌握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即遵循天时、地宜的客观规律和凭主观意志违反客观规律,两者结果完全相反。这是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按具体客观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的思想,即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打破了机械地强调时宜的说法,而辨证地进行综合考虑。
本书以反映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围绕怎样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不同的土壤特性来进行不同作物的布局、栽培和管理,总结了北方以耕耙耢为中心,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旱地耕作的系统经验,标志着旱地农作技术的成熟。同时,书中也表明:以粮食生产为主、辅之以多种经营的农业结构已完全形成。
在农具上:记载有二十余种,主要是北方旱作农具,已配套。突出的是犁和其它畜力牵引农具有了较大发展,整地农具种类增多。首次明确记载了畜力拉耙,使保墒技术大大提高。耧车已广泛使用。水田操作一般沿用旱作农具,没有形成农具体系。
在良种繁育上:辑录了西晋《广志》中的品种,补充了当代的品种。共记载粟类一百零六个,稻类三十七个,还有豆、黍等。概括了品种命名、分类标准和育种目标。强调选种、改良品种和保持良种纯度的重要性,总结了良种繁育方法,创造了种子单收、单打、单贮、单种的留种田。还指出品种的地区适应性问题。对于植物的遗传性、驯化性和变异性、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包括有性和无性)和定向培育等方面,都有正确的认识。
在土壤耕作技术上:记载了耙、挞的出现,它们是旱作技术体系臻于完善的关键之一。提出土壤耕作的具体要求并详细阐述。以“燥湿得所为佳”;“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犁条要窄小,要多次耢地);灵活掌握挞、辗方法;“锄不厌数”,强调中耕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锄了,已有锄、锋、耩等方式。并指出中耕除除草作用外,还有抗旱保墒、饶子多实的作用。
在大田作物的构成上:粟仍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其品种和栽培方法记载详细。黍、穄、豆类作物地位提高,早稻在粮食作物中占有一定地位。已认识到豆类有后熟作用。经济作物有纤维、染料、油料、饲料等类,较系统地论述其生产技术自本书始。主张开辟肥源,记载了绿肥作物。
在耕作制上:集中反映了轮作制。记载了多种作物的轮作方式、作物轮作时的搭配,肯定了许多作物的前后茬关系,记述了北方的二十多种茬口和多种间、混作方式。将间、混、套作作为用养地结合、农牧业结合的措施。明确认识到其中作物与作物、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正确选配作物组合、发挥种间互利作用。采取了合理的田间配置方式。
在栽培管理上:最早论述了一些主要作物的播种期和最佳播种时间。记载了不同作物对土壤性质的不同要求,并和播期结合起来考虑,提倡适时早播。记载了播种形式、播种量和播植的密度与深度。已能进行种子发芽率的初步测定,用清水选种、晒种、浸种催芽方法提高发芽率。记载了防治病虫害技术,有农业防治,如轮作;药物治虫;诱杀虫;使用抗虫、雀的作物品种等。记载了压雪蓄墒、冬灌等。要求分别不同作物,适期收获。叙述了淮河流域等地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已出现稻田“烤田”技术。旱地推行井灌设施。
在园艺上:记载了三十一种蔬菜的栽培方法,大体反映了北方蔬菜的种类和构成,南方蔬菜缺乏系统记载。对栽培技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要点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精细整地与作畦,粪大水勤,适时中耕与收获等。介绍了留“本母子瓜”作种等几项特殊的栽培技术和大麻子、韭菜子的新陈检别法。
在果树栽培上:记载了果树种类与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如繁殖方法、嫁接技术(嫁枣法),嫁树法和疏花首见于本书,葡萄的棚架栽培,防寒防冻(熏烟防霜)措施等。
在植树技术与造林上:论述了造林地的选择、苗木的培育和管理、林木立地的整理、栽植技术与林业经营等。
在蚕桑业上:总结了蚕桑技术,桑树压条繁殖、柘蚕饲养和种茧选择首见于本书,还记载了桑树品种和蚕的留种技术。
在畜牧兽医上:提出“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的家畜役养原则。分述了马、羊、猪、家禽的饲养管理技术。十分重视禽畜的选种和良种繁育,相畜术原则相当精辟,已认识到家畜远缘杂交后代的不育性。记载了传染病的防治和阉割术的发展,特别指出病畜要隔离。
在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上:较系统地总结了酿造技术,有酿酒醋、制酱豉。记载了“劁麦法”等谷物储藏法、蔬果保鲜技术和糟渍、蜜渍与酸渍的出现,记载了柿果脱涩技术。
本书写作态度严肃,征引材料均注明出处,文字口语化,重视实践与第一手材料。不仅引用了许多农谚,并且常引来作为问题的结论。但文字尚不够简约,引录了一些杂阴阳五行书等,不收录花卉栽培。后来的许多综合性农书也接受了这个成规,导致我国花卉栽培技术史缺少了一千年的材料。
本书所记载的大量农业知识中,有许多比世界其它各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个甚至十余个世纪。它的取材布局,也为我国后来许多主要农书所仿效,成为范本。其后一千多年中,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越本书所指出的方向和范围。
本书现存的最早刻本是日本高山寺所藏(1023—1031年)北宋崇文院刻本,刻于仁宗天圣年间,可能是初刻本,只残存五、八两卷。一九二二年的《四部丛刊》本是影印的一个明钞南宋本,是唯一完帙不缺的宋本,以后多次传刻。收入《隋书·经籍志》农家类。有湖湘刻本、《津逮秘书》、《学津讨原》、《崇文书局》、《渐西村舍》、《观象庐丛书》、《尤谿精舍》、《国学基本丛书》本等。一九五七年科学出版社有石声汉今释本,一九六一年农业出版社有石声汉选读本,一九七五年科学出版社有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理论组选释本,一九七七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有广西农学院法家著作注释组选注本,一九八二年农业出版社有缪启愉校释本。在日本,对本书的研究,称之为“贾学”。本书于九世纪收入《日本国见在书目》,以后有多种版本流传。本世纪五十年代末,西山武一和熊代幸雄合译了本书。近年(英)白馥兰将本书译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