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录
最早刊出时名为《永嘉桔录》。柑桔专著。三卷。宋韩彦直撰,成书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
韩彦直,字子温。生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卒年不详。陕西延安肤施县人。宋朝名将韩世忠长子。曾任“司农少卿”,后来长期担任地方官。宋淳熙年间在浙江永嘉(今温州)任知州时,当地盛产柑桔。作者“爱桔甚”,就地采访,写成此书。
本书近四万字,前有“自序”。上、中两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温州一带的柑桔品种(包括一部分种)。本书首次将柑桔类果树分为柑、桔和“橙子之属类桔者”三类,再依次将“柑自别为八种,桔又自别为十四种,橙又自别于五种,合二十有七种。”对每一品种的树冠形状、枝叶生长状态、果实形状及大小、果实成熟期的早迟、果皮的色泽和粗细及光滑程度、果皮剥离的难易、瓤瓣的数目与分离的难易、品味特点、种子(核)多少、种植适应地区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指出了每个品种命名的依据。可见当时已经重视品种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下卷分为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药共九节。对当地桔农的栽培经验,总结十分详尽。书中指出柑桔性喜盐渍土,并注意到土壤类别、特别是酸碱度、排灌是否畅通对柑桔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有着重大影响。总结的“高畦垄栽”经验,在当地一直沿用至今。关于嫁接,书中介绍了我国最早的橙桔嫁接繁殖法。它总结的农民对柑桔砧木的培养、接穗的选择、嫁接时间和方法、嫁接后培土以防雨水等经验,至今仍有价值。总结的以朱栾为砧木的柑桔嫁接技术,属历史上首次记载。书中还记载已发现苔藓植物对果木的危害,并用刮的方法进行防治。介绍了治蠹方法、连枝掩埋储藏法、采摘时间和注意事项及所用工具等,特别指出采摘者数日不得饮酒。在施肥中,强调冬夏两季都要施肥,反映了常绿果树的特点。论述了用河泥壅根施肥等。
本书真实、正确、严肃,有较高价值,在史学与科学上都有重大意义。
收入《宋史·艺文志》农家类、《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农荟》、《农学丛书》、《丛书集成》。《山居杂录》收入时题作《桔谱》。
韩彦直,字子温。生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卒年不详。陕西延安肤施县人。宋朝名将韩世忠长子。曾任“司农少卿”,后来长期担任地方官。宋淳熙年间在浙江永嘉(今温州)任知州时,当地盛产柑桔。作者“爱桔甚”,就地采访,写成此书。
本书近四万字,前有“自序”。上、中两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温州一带的柑桔品种(包括一部分种)。本书首次将柑桔类果树分为柑、桔和“橙子之属类桔者”三类,再依次将“柑自别为八种,桔又自别为十四种,橙又自别于五种,合二十有七种。”对每一品种的树冠形状、枝叶生长状态、果实形状及大小、果实成熟期的早迟、果皮的色泽和粗细及光滑程度、果皮剥离的难易、瓤瓣的数目与分离的难易、品味特点、种子(核)多少、种植适应地区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指出了每个品种命名的依据。可见当时已经重视品种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下卷分为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药共九节。对当地桔农的栽培经验,总结十分详尽。书中指出柑桔性喜盐渍土,并注意到土壤类别、特别是酸碱度、排灌是否畅通对柑桔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有着重大影响。总结的“高畦垄栽”经验,在当地一直沿用至今。关于嫁接,书中介绍了我国最早的橙桔嫁接繁殖法。它总结的农民对柑桔砧木的培养、接穗的选择、嫁接时间和方法、嫁接后培土以防雨水等经验,至今仍有价值。总结的以朱栾为砧木的柑桔嫁接技术,属历史上首次记载。书中还记载已发现苔藓植物对果木的危害,并用刮的方法进行防治。介绍了治蠹方法、连枝掩埋储藏法、采摘时间和注意事项及所用工具等,特别指出采摘者数日不得饮酒。在施肥中,强调冬夏两季都要施肥,反映了常绿果树的特点。论述了用河泥壅根施肥等。
本书真实、正确、严肃,有较高价值,在史学与科学上都有重大意义。
收入《宋史·艺文志》农家类、《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农荟》、《农学丛书》、《丛书集成》。《山居杂录》收入时题作《桔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