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笳集
诗文别集。八卷。清吴兆骞撰。成书于康熙年间。
吴兆骞,字汉槎。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苏吴江人。少有奇才,成年后继复社主盟,更为狂放,与汪琬、顾贞观、徐乾学等人角逐艺苑,与彭师度、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目。顺治十四年举于乡,以科场事逮系,遣戍宁古塔,居塞外二十三岁,乃饮酒赋诗,曾作《长白山赋》数千言,词极瑰丽。后经徐乾学、顾贞观、纳兰性德等人资助,得赎归,旋即卒。
《秋笳集》前四卷为徐乾学所刊,后四卷为其子振所刊,因随得随刊,故编次无序,前三卷题《秋笳集》,四卷题《西曹杂诗》,五卷题《秋笳前集》,六卷题《拟古后杂体诗》,七卷题《秋笳后集》,八卷则前五页题《杂著》,六页后题《秋笳后集》。
《秋笳集》诗文皆工,文以骈体为上,可称惊才绝艳。诗天分特高,风骨尤上,时人以天才目之。出塞后诗益工。其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在诗集中占有显著地位,沉郁之气,穷愁之语,可称边塞诗一大家,而又不同于盛唐时的边塞诗,常以低沉的调子诉说自己的不幸,为边塞诗别开一生面,如《三月十二日河上口号》:“三月归鸿满塞天,流澌日暮尚凄然。自从身逐乌龙戍,不识春风二十年。”短短四句话,写尽了诗人被放遣边塞的无限辛酸。但其边塞诗也有豪放之词,或写北国山色的壮丽,或叙保卫边塞的威武,如《长白山》:“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把长白山的雄伟高峻描写得淋淋尽致;又如《秋夜师次松花江,大将军以牙兵先济,窃于道旁寓目,即成口号,示同观诸子》,诗记顺治十八年抗击帝俄侵略的一次战役。
《秋笳集》有雍正间吴江吴氏刻本。另有《秋笳集》三卷本,系顺德邓氏风雨楼铅印衍厚堂藏本。
吴兆骞,字汉槎。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苏吴江人。少有奇才,成年后继复社主盟,更为狂放,与汪琬、顾贞观、徐乾学等人角逐艺苑,与彭师度、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目。顺治十四年举于乡,以科场事逮系,遣戍宁古塔,居塞外二十三岁,乃饮酒赋诗,曾作《长白山赋》数千言,词极瑰丽。后经徐乾学、顾贞观、纳兰性德等人资助,得赎归,旋即卒。
《秋笳集》前四卷为徐乾学所刊,后四卷为其子振所刊,因随得随刊,故编次无序,前三卷题《秋笳集》,四卷题《西曹杂诗》,五卷题《秋笳前集》,六卷题《拟古后杂体诗》,七卷题《秋笳后集》,八卷则前五页题《杂著》,六页后题《秋笳后集》。
《秋笳集》诗文皆工,文以骈体为上,可称惊才绝艳。诗天分特高,风骨尤上,时人以天才目之。出塞后诗益工。其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在诗集中占有显著地位,沉郁之气,穷愁之语,可称边塞诗一大家,而又不同于盛唐时的边塞诗,常以低沉的调子诉说自己的不幸,为边塞诗别开一生面,如《三月十二日河上口号》:“三月归鸿满塞天,流澌日暮尚凄然。自从身逐乌龙戍,不识春风二十年。”短短四句话,写尽了诗人被放遣边塞的无限辛酸。但其边塞诗也有豪放之词,或写北国山色的壮丽,或叙保卫边塞的威武,如《长白山》:“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把长白山的雄伟高峻描写得淋淋尽致;又如《秋夜师次松花江,大将军以牙兵先济,窃于道旁寓目,即成口号,示同观诸子》,诗记顺治十八年抗击帝俄侵略的一次战役。
《秋笳集》有雍正间吴江吴氏刻本。另有《秋笳集》三卷本,系顺德邓氏风雨楼铅印衍厚堂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