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纯全集
画论著作。一卷。北宋韩拙撰。成书约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
韩拙,字纯全,号琴堂,生卒不可考。南阳(今属河南)人。宋徽宗时,曾供职画院。善画山水窠石。
《山水纯全集》分为论山、论水、论林木、论石、论云霞烟雾霭岚光风雨雪、论人物桥杓关城寺观山居舟车四时之景、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论观画别识、论古今学者、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等十篇。(《四库全书总目》称共计九篇,佚一篇。后多沿袭此说。)另有卷首序和卷末夷门张怀所作的后序。
韩拙对所论的山、水、林、石、四时景物、人物舟车等,均细致分类,详加阐述,提倡“务要明乎物理,广乎人事。”并集古今艺术成就,将艺术表现形式理想化与规范化,如“春时可画人物忻悦而舒和,郊游踏青,翠陌秋千,渔唱渡水,归牧耕鉏,山种捕鱼之类也。夏可画以人物,但於山阴林壑之处,或行旅息歇,水阁高亭避暑纳凉,玩水浮舟,临江浴涤,晓汲涉水,风雨过渡之类也。秋画人物吹箫、玩月、采菱、浣纱、渔笛、捣帛、夜舂、登高、赏菊之类也。冬画以人物则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僮,骡纲运粮,雪江渡口,寒郊游猎,履冰之类也。”韩拙的艺术主张是与宋代画院谨严而崇尚法度的艺术风格相符的。
自《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一篇始,韩拙则多发涉及艺术思想的议论,他主张绘画源于画家内在之灵动,进而体察大自然的外在变化,最终统一在物我相应的境界之中,即所谓“默契造化,与道同机。”而绘画之前,则当先凝神着想,做到意在笔先。以此种内在意识为主导,然后用不失其规范的方法,创作出“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艺术作品。关于笔、墨的各自功能,韩拙认为应是“笔以立其形体,墨以别其阴阳”,并指出用墨太多则会失其真体,有损其笔之所长,显得迟钝而重浊;反之用墨太微,又气怯而柔弱,过与不及,均不可取。在创作与鉴赏时,韩拙分为三个次第,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倡导“守实去华”,实者,即为“质干”,本乎自然;华者,即为华藻,出于人事。认为“实为本也,华为末也”,“岂可失其本而逐其末”。
《山水纯全集》尚气韵而求理趣,通篇浸淫宋代画院理性学风。其价值因时尚、趣味之差异变迁,而为后人毁誉不一。
主要版本有《函海》本、《詹氏画苑补益》本、《读画斋丛书》本、《说郛》本。收入《美术丛书》、《画论丛刊》、《中国画论类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韩拙,字纯全,号琴堂,生卒不可考。南阳(今属河南)人。宋徽宗时,曾供职画院。善画山水窠石。
《山水纯全集》分为论山、论水、论林木、论石、论云霞烟雾霭岚光风雨雪、论人物桥杓关城寺观山居舟车四时之景、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论观画别识、论古今学者、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等十篇。(《四库全书总目》称共计九篇,佚一篇。后多沿袭此说。)另有卷首序和卷末夷门张怀所作的后序。
韩拙对所论的山、水、林、石、四时景物、人物舟车等,均细致分类,详加阐述,提倡“务要明乎物理,广乎人事。”并集古今艺术成就,将艺术表现形式理想化与规范化,如“春时可画人物忻悦而舒和,郊游踏青,翠陌秋千,渔唱渡水,归牧耕鉏,山种捕鱼之类也。夏可画以人物,但於山阴林壑之处,或行旅息歇,水阁高亭避暑纳凉,玩水浮舟,临江浴涤,晓汲涉水,风雨过渡之类也。秋画人物吹箫、玩月、采菱、浣纱、渔笛、捣帛、夜舂、登高、赏菊之类也。冬画以人物则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僮,骡纲运粮,雪江渡口,寒郊游猎,履冰之类也。”韩拙的艺术主张是与宋代画院谨严而崇尚法度的艺术风格相符的。
自《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一篇始,韩拙则多发涉及艺术思想的议论,他主张绘画源于画家内在之灵动,进而体察大自然的外在变化,最终统一在物我相应的境界之中,即所谓“默契造化,与道同机。”而绘画之前,则当先凝神着想,做到意在笔先。以此种内在意识为主导,然后用不失其规范的方法,创作出“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艺术作品。关于笔、墨的各自功能,韩拙认为应是“笔以立其形体,墨以别其阴阳”,并指出用墨太多则会失其真体,有损其笔之所长,显得迟钝而重浊;反之用墨太微,又气怯而柔弱,过与不及,均不可取。在创作与鉴赏时,韩拙分为三个次第,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倡导“守实去华”,实者,即为“质干”,本乎自然;华者,即为华藻,出于人事。认为“实为本也,华为末也”,“岂可失其本而逐其末”。
《山水纯全集》尚气韵而求理趣,通篇浸淫宋代画院理性学风。其价值因时尚、趣味之差异变迁,而为后人毁誉不一。
主要版本有《函海》本、《詹氏画苑补益》本、《读画斋丛书》本、《说郛》本。收入《美术丛书》、《画论丛刊》、《中国画论类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