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
简称《释文》。经典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词典。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大约成书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前后。
陆德明,名元朗,后以字行。生于南朝梁陈之际,(550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苏州吴(今江苏省吴县)人。历仕陈、隋、唐,以文学知名。陈太建年间,封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归家。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拜秘书学士,后亦授国子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徵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贞观初,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不久去世。初受业于陈朝国子博士周弘正,深研《易》学,善言玄理,又擅长经学,识音韵、明训诂,著述甚多。除《经典释文》外,又有《周易文句义疏》、《老子疏》、《庄子文句义》等,今皆不传。陈至德元年(583年),因感慨古代经典经长期流传,音义歧讹:“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竟生穿凿。”(《经典释文·自序》)于是广为收集汉魏六朝以来诸家经注之音切、训诂,剖析取舍,又比较各版本之异同,遂成此书。
《经典释文》三十卷,卷一为《序录》,包括“自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四部分,分别说明著书的缘起;编著体例;排列各经典顺序的理由以及介绍经学各家传授的源流和有关的各家注释。卷二以下分别是《周易音义》一卷,《尚书音义》二卷,《毛诗音义》三卷,《周礼音义》二卷,《仪礼音义》一卷,《礼记音义》四卷,《春秋左氏音义》六卷,《春秋公羊音义》一卷,《春秋谷梁音义》一卷,《孝经音义》一卷,《论语音义》一卷,《老子音义》一卷,《庄子音义》三卷,《尔雅音义》二卷。
每卷中,基本上是摘取经典正文或注文中需要注音释义的单字为词目,比如: “屦,也具反。以草为屦。”(卷十八《春秋左氏音义》)也有时连带摘出相连的一字或数字,这只是为了提示上下文,以示区别。比如:“费而,本又作拂” (卷十四《礼记音义》)这里只说“费”,和“而”无关;又如:“若有一个,古贺反。一读作介,音界。”(同上)释文只和“个”字有关,所以仍是以单字立目。但是据《序录·条例》:“唯《孝经》童蒙始学,《老子》众本多乖,是以二书特纪全句。”今本并不如此,盖由后人删改之故。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音。陆德明博采汉魏六朝以来诸家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除对经典中一般字词的注音外,更侧重对冷僻字、异体字、多音字、古今字、通假字、形近字的注音,因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比如::“剕,扶味反。”(卷三《尚书音义》)“剕”《说文》正字作“䠊”,“䠊剕”古今异体字,又不常见,故为之注音。又如“孙,音逊。”(卷廿四《论语音义》)这里作者是在强调“孙”是“逊”的借字,要按照“逊”的意义去理解原文;第二、释义。释义部分多采前人经注及字书成说,有时也提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卷十九《春秋左氏音义》“夭札”条,“夭死曰札,《字林》作壮列反,云:‘夭死也。’”此引吕忱《字林》。又“问其姓”条,“女生曰姓,姓谓子也。”此自作训释。又如卷二《周易音义》“君子幾”条:“徐音祈,辞也。注同。又音机,近也,速也。郑作机,云,弩牙也。”这里排比众说,意在肯定首先列出的音义;第三、校勘。陆德明在《序录·条例》中指出,经典用字本来就有异同,特别是经秦火后,“口相传授,一经之学,数家竞爽,章句既异,踳驳非一。”故本书的另一主要内容就是为群经正字。《序录·条例》又云:“余既撰音,须定纰缪,若两本俱用,二理兼通,今并出之,以明同异;其泾渭相乱,朱紫可分,亦悉书之,随加刊正;复有他经别本,词反义乖,而又存之者,示博异闻耳。”说明了他的校勘条例和原则。比如:卷二《周易音义》“有灾”条:“本又作災,郑作烖。案《说文》裁,正字也;灾,或字也;災,籀文也。”指出版本异文是异体字关系,系属“二理兼通,今并出之”之列。又“媾”条:“本或作搆者,非。”则属“随加刊正”之列。有时在没有版本异文的情况下,也能直接指出经传中某字应作某字,如卷六《毛诗音义》“穫薪”条:“户郭反。毛,刈也。郑,落木名也。字则宜作木旁。”
本书以《周易》等十四部文献中的单字立目,已具有专书辞典的性质。其缺点是按照原书的篇目和字句的先后排列文字,现代的读者利用起来很不方便。另外,还有一些注音、正字、释义方面的错误,比如,卷十一《礼记音义》“三饭”条,把正字“饭”误为俗字,后起的“”反认为是正字。对此,清人钱大昕批评说:“……陆氏不能辨正,转以正字为随俗,何哉?”(《十驾斋养新录·卷三·陆氏释文多俗字》)
《经典释文》一问世,即备受推崇。《玉海》四十二引《旧唐书》别本去:“太宗阅德明《经典音义》,美其弘益学者,赐其家布帛百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之外,惟赖此书之存。”清人卢文弨更誉为“天地间不可无之书”(《重雕经典释文缘起》)都说明了本书在传统的文献语言学中的重要地位。
《经典释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大量唐以前有关典籍的音读、注释以及版本异文,其中包括大量今天已经亡佚的材料,为研究音韵、训诂和文献校勘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经典释文》本是独立的著作,宋代始有人把每种音义分别附在各经的注疏后面,后来则进一步把每种音义都打散,将条目分列在有关的经文注文之下。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只有《周易音义》是整篇附在《周易正义》后的,其余的都打散分别附在各有关的文字下,加“○”号标明。但仍有单行本。
版本方面,现存最早的是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写本《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礼记音义》残卷若干种。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宋元递修本《释文》一部,此本与通行的通志堂本比较。校出的误字比数家清儒所校出通志堂本的误字尚多数百条,是非常珍贵的刻本。
目前通行的除清徐乾学《通志堂经解》本外,还有清乾隆五十六年卢文弨刊《抱经堂丛书》本。两本同出于明末叶宗林影写钱谦益藏宋本。抱经堂本有《丛书集成》影印本,通志堂本有《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和《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影印本。都是较易得到的本子。
陆德明,名元朗,后以字行。生于南朝梁陈之际,(550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苏州吴(今江苏省吴县)人。历仕陈、隋、唐,以文学知名。陈太建年间,封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归家。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拜秘书学士,后亦授国子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徵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贞观初,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不久去世。初受业于陈朝国子博士周弘正,深研《易》学,善言玄理,又擅长经学,识音韵、明训诂,著述甚多。除《经典释文》外,又有《周易文句义疏》、《老子疏》、《庄子文句义》等,今皆不传。陈至德元年(583年),因感慨古代经典经长期流传,音义歧讹:“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竟生穿凿。”(《经典释文·自序》)于是广为收集汉魏六朝以来诸家经注之音切、训诂,剖析取舍,又比较各版本之异同,遂成此书。
《经典释文》三十卷,卷一为《序录》,包括“自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四部分,分别说明著书的缘起;编著体例;排列各经典顺序的理由以及介绍经学各家传授的源流和有关的各家注释。卷二以下分别是《周易音义》一卷,《尚书音义》二卷,《毛诗音义》三卷,《周礼音义》二卷,《仪礼音义》一卷,《礼记音义》四卷,《春秋左氏音义》六卷,《春秋公羊音义》一卷,《春秋谷梁音义》一卷,《孝经音义》一卷,《论语音义》一卷,《老子音义》一卷,《庄子音义》三卷,《尔雅音义》二卷。
每卷中,基本上是摘取经典正文或注文中需要注音释义的单字为词目,比如: “屦,也具反。以草为屦。”(卷十八《春秋左氏音义》)也有时连带摘出相连的一字或数字,这只是为了提示上下文,以示区别。比如:“费而,本又作拂” (卷十四《礼记音义》)这里只说“费”,和“而”无关;又如:“若有一个,古贺反。一读作介,音界。”(同上)释文只和“个”字有关,所以仍是以单字立目。但是据《序录·条例》:“唯《孝经》童蒙始学,《老子》众本多乖,是以二书特纪全句。”今本并不如此,盖由后人删改之故。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音。陆德明博采汉魏六朝以来诸家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除对经典中一般字词的注音外,更侧重对冷僻字、异体字、多音字、古今字、通假字、形近字的注音,因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比如::“剕,扶味反。”(卷三《尚书音义》)“剕”《说文》正字作“䠊”,“䠊剕”古今异体字,又不常见,故为之注音。又如“孙,音逊。”(卷廿四《论语音义》)这里作者是在强调“孙”是“逊”的借字,要按照“逊”的意义去理解原文;第二、释义。释义部分多采前人经注及字书成说,有时也提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卷十九《春秋左氏音义》“夭札”条,“夭死曰札,《字林》作壮列反,云:‘夭死也。’”此引吕忱《字林》。又“问其姓”条,“女生曰姓,姓谓子也。”此自作训释。又如卷二《周易音义》“君子幾”条:“徐音祈,辞也。注同。又音机,近也,速也。郑作机,云,弩牙也。”这里排比众说,意在肯定首先列出的音义;第三、校勘。陆德明在《序录·条例》中指出,经典用字本来就有异同,特别是经秦火后,“口相传授,一经之学,数家竞爽,章句既异,踳驳非一。”故本书的另一主要内容就是为群经正字。《序录·条例》又云:“余既撰音,须定纰缪,若两本俱用,二理兼通,今并出之,以明同异;其泾渭相乱,朱紫可分,亦悉书之,随加刊正;复有他经别本,词反义乖,而又存之者,示博异闻耳。”说明了他的校勘条例和原则。比如:卷二《周易音义》“有灾”条:“本又作災,郑作烖。案《说文》裁,正字也;灾,或字也;災,籀文也。”指出版本异文是异体字关系,系属“二理兼通,今并出之”之列。又“媾”条:“本或作搆者,非。”则属“随加刊正”之列。有时在没有版本异文的情况下,也能直接指出经传中某字应作某字,如卷六《毛诗音义》“穫薪”条:“户郭反。毛,刈也。郑,落木名也。字则宜作木旁。”
本书以《周易》等十四部文献中的单字立目,已具有专书辞典的性质。其缺点是按照原书的篇目和字句的先后排列文字,现代的读者利用起来很不方便。另外,还有一些注音、正字、释义方面的错误,比如,卷十一《礼记音义》“三饭”条,把正字“饭”误为俗字,后起的“”反认为是正字。对此,清人钱大昕批评说:“……陆氏不能辨正,转以正字为随俗,何哉?”(《十驾斋养新录·卷三·陆氏释文多俗字》)
《经典释文》一问世,即备受推崇。《玉海》四十二引《旧唐书》别本去:“太宗阅德明《经典音义》,美其弘益学者,赐其家布帛百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之外,惟赖此书之存。”清人卢文弨更誉为“天地间不可无之书”(《重雕经典释文缘起》)都说明了本书在传统的文献语言学中的重要地位。
《经典释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大量唐以前有关典籍的音读、注释以及版本异文,其中包括大量今天已经亡佚的材料,为研究音韵、训诂和文献校勘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经典释文》本是独立的著作,宋代始有人把每种音义分别附在各经的注疏后面,后来则进一步把每种音义都打散,将条目分列在有关的经文注文之下。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只有《周易音义》是整篇附在《周易正义》后的,其余的都打散分别附在各有关的文字下,加“○”号标明。但仍有单行本。
版本方面,现存最早的是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写本《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礼记音义》残卷若干种。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宋元递修本《释文》一部,此本与通行的通志堂本比较。校出的误字比数家清儒所校出通志堂本的误字尚多数百条,是非常珍贵的刻本。
目前通行的除清徐乾学《通志堂经解》本外,还有清乾隆五十六年卢文弨刊《抱经堂丛书》本。两本同出于明末叶宗林影写钱谦益藏宋本。抱经堂本有《丛书集成》影印本,通志堂本有《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和《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影印本。都是较易得到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