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白孔六帖
又名《白孔六帖》。类书。一百卷。唐白居易撰,宋孔传续撰。孔帖成于宋建炎、绍兴之际。(白居易事迹参见“《白居易集》”条)
孔传,字世文,一字圣传。生卒年未详。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御史中丞孔道辅之孙。博学多闻,然数次赴举,皆不第。建炎初,随父孔端友南迁,遂寓居于衢州。袭封衍圣公。绍兴中,官至右朝议大夫知抚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封仙源县开国公。
孔氏之书成于建炎、绍兴年间。原名《后六帖》,见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又名《孔氏六帖》,见《宋史·艺文志六》,均题三十卷,与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卷数相同。共六十卷。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六作《六帖新书》。二书原分别单行,后人合二书为一书,又分六十卷为一百卷。何时何人所合所分,今已不可详考。宋王应麟《玉海》谓:“孔传亦有《六帖》,今合为一书。”则此书当合于南宋末年。其分合动机,或是出于为检阅便利之故。至元代,《白氏六帖事类集》、《孔氏六帖》、《白孔六帖》均流传于世,其后则《孔氏六帖》逐渐散佚不传,不复见其原本。自白居易之时至孔传之时,已历时三百年。其间掌故、佚闻及有关文献层出不穷。孔氏遂仿白氏原书之例,并依其门类名目,逐一续补,白氏所无门类,亦有增补。共分门类一千三百八十七。孔氏摘引,大多以句为主,较白氏原书完整、合理。所引之书范围亦广。宋韩驹《后六帖序》谓其所引之书,“自诗颂铭赞,奇编秘录,穷探历讨,纤芥不遗”。如天部“天以无言为尊”条注:“圣人以不言为德。《刘洎传》。”“形而上者谓之天”条注:“韩愈《原人篇》。”“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条注:“刘禹锡《天论》。”所引多为唐宋文献,且多为集部诗文。所引《刘洎传》之语,系刘洎《谏诘难臣寮上言书》中语,为新旧《唐书》所无,则此传或系唐人所作。卷九五“鸜鹆”下引晋裴启《语林》载谢尚酒后作《鸜鹆舞》之事,为其他各书所未引之佚文。部分类目白氏有,而孔氏无。如“岁阳”、“岁名”、“月阳”三类,白氏各有一条,而孔氏缺。有不少引文不注出处,但必有所本。如“社”类白氏无文,孔氏引曰:“张文悰出为建州刺史,州尚淫祠,不立社稷,文悰乃下教曰: ‘春秋二社,本于农,今此州废不立,尚何观?’于是始建场。”所引实为《新唐书·张文悰传》。自卷七十叙官以下至卷七七县尉,均为职官。此八卷,白氏摘引关键词语与其他各卷相同。孔氏则对职官沿革略作考证,考证之语或引自有关文籍,或以己意述之。如枢密,孔氏曰:“梁之崇政使,乃唐枢密之职,盖出纳之任也。唐常以宦者为之。至梁,戒其祸,始更用士人。其备顾问、参谋议于中则有之,未始专行事于外也。”又内翰之下,注语达二百三十余字,可视作唐翰林学士沿革简史。其中又有不少门类为孔氏所补,如枢密、左右丞、端明、左右司、补阙、拾遗等。此书方出,颇为当世所重。韩驹序谓:“孔侯之书,如富家之储材,栋椽枅栱,云委山积,匠者得之,应手不穷,功用岂小哉!”故对后世影响亦大,补作仿作纷起。如宋淳祐间,杨伯岩作《六帖补》二十卷,补《白孔六帖》之不足,体例相同,而所引多宋人诗句。此外,宋代尚有《项氏六帖》、佚名《六帖学林》、陈绍《重广六帖学林》三十卷、陈天麟《前汉六帖》十二卷等。
有明嘉靖间覆宋本;又有明刊本,然讹误较多,近人傅增湘曾以宋刊本《白氏六帖》校明刊本,发现不少文字讹误、改窜,句子脱落等情况;又有《四库全书》本,所据为内府藏本,亦时有讹误,如天部“天以阳为主”条注:“一人行之,三才皆顺。卢肇《潮赋》。”《唐文粹》卷五载卢肇此赋题作《海潮赋》,并附所作《海潮赋后序》、《进海潮赋状》等,是此本所引已脱“海”字,“三才皆顺”,原赋作“三才皆协”,“顺”字亦误。
孔传,字世文,一字圣传。生卒年未详。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御史中丞孔道辅之孙。博学多闻,然数次赴举,皆不第。建炎初,随父孔端友南迁,遂寓居于衢州。袭封衍圣公。绍兴中,官至右朝议大夫知抚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封仙源县开国公。
孔氏之书成于建炎、绍兴年间。原名《后六帖》,见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又名《孔氏六帖》,见《宋史·艺文志六》,均题三十卷,与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卷数相同。共六十卷。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六作《六帖新书》。二书原分别单行,后人合二书为一书,又分六十卷为一百卷。何时何人所合所分,今已不可详考。宋王应麟《玉海》谓:“孔传亦有《六帖》,今合为一书。”则此书当合于南宋末年。其分合动机,或是出于为检阅便利之故。至元代,《白氏六帖事类集》、《孔氏六帖》、《白孔六帖》均流传于世,其后则《孔氏六帖》逐渐散佚不传,不复见其原本。自白居易之时至孔传之时,已历时三百年。其间掌故、佚闻及有关文献层出不穷。孔氏遂仿白氏原书之例,并依其门类名目,逐一续补,白氏所无门类,亦有增补。共分门类一千三百八十七。孔氏摘引,大多以句为主,较白氏原书完整、合理。所引之书范围亦广。宋韩驹《后六帖序》谓其所引之书,“自诗颂铭赞,奇编秘录,穷探历讨,纤芥不遗”。如天部“天以无言为尊”条注:“圣人以不言为德。《刘洎传》。”“形而上者谓之天”条注:“韩愈《原人篇》。”“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条注:“刘禹锡《天论》。”所引多为唐宋文献,且多为集部诗文。所引《刘洎传》之语,系刘洎《谏诘难臣寮上言书》中语,为新旧《唐书》所无,则此传或系唐人所作。卷九五“鸜鹆”下引晋裴启《语林》载谢尚酒后作《鸜鹆舞》之事,为其他各书所未引之佚文。部分类目白氏有,而孔氏无。如“岁阳”、“岁名”、“月阳”三类,白氏各有一条,而孔氏缺。有不少引文不注出处,但必有所本。如“社”类白氏无文,孔氏引曰:“张文悰出为建州刺史,州尚淫祠,不立社稷,文悰乃下教曰: ‘春秋二社,本于农,今此州废不立,尚何观?’于是始建场。”所引实为《新唐书·张文悰传》。自卷七十叙官以下至卷七七县尉,均为职官。此八卷,白氏摘引关键词语与其他各卷相同。孔氏则对职官沿革略作考证,考证之语或引自有关文籍,或以己意述之。如枢密,孔氏曰:“梁之崇政使,乃唐枢密之职,盖出纳之任也。唐常以宦者为之。至梁,戒其祸,始更用士人。其备顾问、参谋议于中则有之,未始专行事于外也。”又内翰之下,注语达二百三十余字,可视作唐翰林学士沿革简史。其中又有不少门类为孔氏所补,如枢密、左右丞、端明、左右司、补阙、拾遗等。此书方出,颇为当世所重。韩驹序谓:“孔侯之书,如富家之储材,栋椽枅栱,云委山积,匠者得之,应手不穷,功用岂小哉!”故对后世影响亦大,补作仿作纷起。如宋淳祐间,杨伯岩作《六帖补》二十卷,补《白孔六帖》之不足,体例相同,而所引多宋人诗句。此外,宋代尚有《项氏六帖》、佚名《六帖学林》、陈绍《重广六帖学林》三十卷、陈天麟《前汉六帖》十二卷等。
有明嘉靖间覆宋本;又有明刊本,然讹误较多,近人傅增湘曾以宋刊本《白氏六帖》校明刊本,发现不少文字讹误、改窜,句子脱落等情况;又有《四库全书》本,所据为内府藏本,亦时有讹误,如天部“天以阳为主”条注:“一人行之,三才皆顺。卢肇《潮赋》。”《唐文粹》卷五载卢肇此赋题作《海潮赋》,并附所作《海潮赋后序》、《进海潮赋状》等,是此本所引已脱“海”字,“三才皆顺”,原赋作“三才皆协”,“顺”字亦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