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学海
一名《左氏百川学海》,丛书。全书共十集,一百种,一百七十七卷。宋左圭辑。成于咸淳九年(1273年)。
左圭,字禹锡,号古鄮山人。生卒与具体事迹不详。
书名取自汉扬雄《扬子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句,意为由众说之学派,而溯学海之渊源。成书虽较《儒学警悟》晚七十二年,但流传较普遍,当时即经雕版,是我国最早刻印的丛书,影响远比前者为大。是书以天干编次,分甲至癸十集。宋咸淳本每集十种,明华氏本及其影印本,每集七、八种至十余种不等,佚名重辑的明刊本,少则一集五种,多则一集十八种。三刊各集目录次第互异,前者按四部混合排列,后两种大致按分类、主题分别集中排列,条理井然,检索方便,体例亦较完备,后世刻丛书者多仿之。辑有《前定录》、《中华古今注》、《官箴》、《鸡肋》、《河东先生龙城录》、《翰林志》、《东坡先生志林》、《欧阳文忠公试笔》、《开天传信记》,《宋朝燕翼诒谋录》、《萤雪丛说》、《孙公谈圃》,《因论》、《东谷所见》、《春明退朝录》、《祛疑说》、《李涪刊误》、《淳熙玉堂杂纪》、《王文正公笔录》、《国老谈苑》、《苏黄门龙川略志》、《隋遗录》、《古今刀剑录》,《宋景文公笔记》、《渔樵对问》、《骚略》、《挥麈录》、《文房四友除授集》、《学斋佔毕》、《栾城先生遗言》、《西畴老人常言》、《道山清话》等,多为唐宋人野史杂说,掌故琐记、朝廷故事、轶闻杂事、典章制度等,间有两晋南北朝著作,尤其集中多种宋人谱录、诗话和书法专著,诸如《梅谱》、《酒谱》、《菊谱》、《香谱》、《菌谱》、《笋谱》、《本心斋疏食谱》、《海棠谱》、《蟹谱》、《荔枝谱》、《扬州芍药谱》、《歙州砚谱》、《端溪砚谱》、《砚谱》,《茶录》、《桔录》;《庚溪诗话》、《竹坡老人诗话》、《许彦周诗话》、《后山居士诗话》、《司马温公诗话》、《珊瑚钩诗话》、《刘攽贡父诗话》、《东莱吕紫微诗话》、《石林诗话》、《王公四六话》、《六一居士诗话》;《续书谱》、《米元章书史》、《法帖释文》、《高宗皇帝御制翰墨志》、《法帖谱系》等,为研究古代农学、园艺、诗歌、工艺、书法等重要参考资料。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是一部开创“诗话”新体裁,对我国古代诗歌理论起过积极作用的论著,后人多仿此体。米芾《书史》,对始于西晋,迄于五代之书法名迹,考订真伪,辨叙流传渊源,是研究古代书法名迹的重要专著。各类谱录,都是我国最古,流传广,实用价值较大的专谱,其中《竹谱》是我国第一部写竹的专书,并开我国植物谱志之先河。陶湘在此书卷首序中称:“若求其搜采渊宏,体例完备,于学术得融贯之益,于原书无割裂之嫌,合四部以成编,如百川之归海,名实相副,巨细无遗,开从来汇刻之风,为后世丛书之祖者,惟《左氏百川学海》,庶几足以当之。”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儒学警悟》是我国第一部辑成的丛书,《百川学海》是我国第一部刊印的丛书,二者都是“丛书之祖”。后世仿其体例编辑有明吴永的《续百川学海》一百零四种,《再续百川学海》七十三种,《三续百川学海》八十二种;冯可宾的《广百川学海》一百三十二种。
有宋咸淳刻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武进陶氏(湘)据宋咸淳本影刊、缺卷据明弘治华氏覆宋本摹补、民国十九年依宋本目次编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无锡华氏刻本,民国十年(1921年)上海博古斋据弘治华氏本影印,明刊本(明佚名重辑),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和一九八三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先后据一九二七年武进陶氏涉园影宋咸淳刻本重印,题名均为《左氏百川学海》。
左圭,字禹锡,号古鄮山人。生卒与具体事迹不详。
书名取自汉扬雄《扬子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句,意为由众说之学派,而溯学海之渊源。成书虽较《儒学警悟》晚七十二年,但流传较普遍,当时即经雕版,是我国最早刻印的丛书,影响远比前者为大。是书以天干编次,分甲至癸十集。宋咸淳本每集十种,明华氏本及其影印本,每集七、八种至十余种不等,佚名重辑的明刊本,少则一集五种,多则一集十八种。三刊各集目录次第互异,前者按四部混合排列,后两种大致按分类、主题分别集中排列,条理井然,检索方便,体例亦较完备,后世刻丛书者多仿之。辑有《前定录》、《中华古今注》、《官箴》、《鸡肋》、《河东先生龙城录》、《翰林志》、《东坡先生志林》、《欧阳文忠公试笔》、《开天传信记》,《宋朝燕翼诒谋录》、《萤雪丛说》、《孙公谈圃》,《因论》、《东谷所见》、《春明退朝录》、《祛疑说》、《李涪刊误》、《淳熙玉堂杂纪》、《王文正公笔录》、《国老谈苑》、《苏黄门龙川略志》、《隋遗录》、《古今刀剑录》,《宋景文公笔记》、《渔樵对问》、《骚略》、《挥麈录》、《文房四友除授集》、《学斋佔毕》、《栾城先生遗言》、《西畴老人常言》、《道山清话》等,多为唐宋人野史杂说,掌故琐记、朝廷故事、轶闻杂事、典章制度等,间有两晋南北朝著作,尤其集中多种宋人谱录、诗话和书法专著,诸如《梅谱》、《酒谱》、《菊谱》、《香谱》、《菌谱》、《笋谱》、《本心斋疏食谱》、《海棠谱》、《蟹谱》、《荔枝谱》、《扬州芍药谱》、《歙州砚谱》、《端溪砚谱》、《砚谱》,《茶录》、《桔录》;《庚溪诗话》、《竹坡老人诗话》、《许彦周诗话》、《后山居士诗话》、《司马温公诗话》、《珊瑚钩诗话》、《刘攽贡父诗话》、《东莱吕紫微诗话》、《石林诗话》、《王公四六话》、《六一居士诗话》;《续书谱》、《米元章书史》、《法帖释文》、《高宗皇帝御制翰墨志》、《法帖谱系》等,为研究古代农学、园艺、诗歌、工艺、书法等重要参考资料。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是一部开创“诗话”新体裁,对我国古代诗歌理论起过积极作用的论著,后人多仿此体。米芾《书史》,对始于西晋,迄于五代之书法名迹,考订真伪,辨叙流传渊源,是研究古代书法名迹的重要专著。各类谱录,都是我国最古,流传广,实用价值较大的专谱,其中《竹谱》是我国第一部写竹的专书,并开我国植物谱志之先河。陶湘在此书卷首序中称:“若求其搜采渊宏,体例完备,于学术得融贯之益,于原书无割裂之嫌,合四部以成编,如百川之归海,名实相副,巨细无遗,开从来汇刻之风,为后世丛书之祖者,惟《左氏百川学海》,庶几足以当之。”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儒学警悟》是我国第一部辑成的丛书,《百川学海》是我国第一部刊印的丛书,二者都是“丛书之祖”。后世仿其体例编辑有明吴永的《续百川学海》一百零四种,《再续百川学海》七十三种,《三续百川学海》八十二种;冯可宾的《广百川学海》一百三十二种。
有宋咸淳刻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武进陶氏(湘)据宋咸淳本影刊、缺卷据明弘治华氏覆宋本摹补、民国十九年依宋本目次编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无锡华氏刻本,民国十年(1921年)上海博古斋据弘治华氏本影印,明刊本(明佚名重辑),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和一九八三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先后据一九二七年武进陶氏涉园影宋咸淳刻本重印,题名均为《左氏百川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