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二首》

2019-09-20 可可诗词网-中外名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注释】 ①画角: 刻有花纹图案的号角。②惊鸿:比喻美人体态苗条而轻盈。曹植 《洛神赋》: “翩若惊鸿”。③吹绵: 飘柳絮。④稽山: 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⑤泫(xuan眩)然:流泪的样子。

【诗大意】 夕阳斜照在城墙上,如怨如诉的号角像在低声哀鸣; 如今的沈园已面目全非,哪有旧时的模样? 桥下面仍有那碧绿的春波,却令人黯然神伤; 我那心爱的人儿啊,曾把她惊鸿般翩然风姿照映。

心上人辞世已经四十四年,沈园的柳树也老得飘不下柳絮了,我这把骨头就要变作会稽山的黄土了,凭吊当年相见的遗踪仍禁不住伤心落泪。

【赏析】 对于倾心相爱的恋人们来说,某一特定的环境或地点,往往会刻骨铭心地留在他们的美好记忆中。然而对于失恋者,这种环境和地点又会终身隐藏在他们心灵的深处,并且随时会成为触发他们心头忧伤的契机。沈园之于陆游正是如此。陆游最初娶表妹唐琬为妻,伉俪相得,恩爱匪浅,但迫于母命,后来不得不忍痛分离。不久,陆游春日出游,在沈氏园遇唐琬 (1155)。唐琬此时已改嫁,遣人送来酒肴。陆游以著名的 《钗头凤》词题于壁上,表达痛惜的情怀。唐琬不胜其哀,有词相和,不久郁郁而死。44年之后 (1199年),陆游重游旧地,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沈园》 二首。

第一首起头: “城上斜阳画角哀”,先点明所见所闻。“城上斜阳”是目中所见。“斜阳”是傍晚的象征,斜阳照在高高的城墙上,给人一种苍凉悲恻之感。“画角哀”,是耳中所闻。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口吹的乐器,角上涂了颜料、花纹,称“画角”。角声本来就高亢凄厉,令人心恻,由于心情沉重,在陆游听起来,这角声几乎无异于悲伤哀怨的哭泣了。仅此起首一句,就将沈园置于一种悲凉的氛围中。

“沈园非复旧池台”,明白晓畅: 沈氏园已不是往昔的沈园了。前此,陆游曾来过这里,当时沈园已三易其主了。这次重来,池台楼阁都已变了模样。不仅是“美人不知何处去”,连昔日相见时的踪迹也难以找到了。

诗人执着地搜寻着往日的踪迹,他终于发现了桥下那一汪清水,那一汪曾映照过唐琬丽影的清水!但是,随之而来的不是惊喜,更不是赏心悦目,而是痛彻骨髓的神伤。“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多么富有深情的句子!它使诗人想起那明媚的春日,苗条婀娜的唐琬,像轻捷的鸿雁那样翩然而来,她那楚楚动人的倩影,曾倒映在桥下这透明的春水中。可如今,春波依旧碧绿,而心上人却早已梦断香消、永难相见了。对于有真情挚爱,但却生生分离的恋人来说,这是何等的难以承受啊!所以直到44年后的今日,它仍能这样敏感地牵动诗人的情怀。

再看第二首。倘说前一首是以抓住“桥下春波”这一特定事物来渲染物是人非之慨而取胜的话,那么第二首则是以着力刻画诗人自我形象而动人。

“梦断香消四十年”,是说自己最后一次见到唐琬,于今已经40年了(实为44年,此取其整数)。把唐琬之死比作“梦断香消”,可见出唐琬给陆游留下的印象之美好。“沈园柳老不吹棉”,是以物写人。想当年,陆游偶遇唐琬,正是“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明媚春天,那葱翠的绿柳,一定像桥下的春波一样,给诗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吧。可是如今,这些柳树已经老了,老得连柳絮也飘不下来了。这里面蕴含着多少今昔之慨啊!然而诗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意蕴,柳树老了,诗人不也老了吗?昔日晋人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以前自己做琅邪时所种柳树已皆十围,故而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之叹。陆游此句正暗含这个典故。

然而树可以枯,人可以老,爱情却是永恒不变的。“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两句,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一个老态龙钟,而却仍眷念旧情、矢志不渝的诗人形象。它使人们禁不住发出慨叹:诗人对唐琬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啊!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铮铮铁汉。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但《沈园二首》却反映了诗人感情蕴藉的一面。诗作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深沉哀婉,因而千古为人所传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