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几复》

2019-09-20 可可诗词网-中外名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 ①四立壁: 《史记·司马相如传》: “家居徒四壁立。”形容家中除四面墙壁外,别无所有。②蕲(qí其):通“祈”,希望、祈求的意思。三折肱(gōng工):《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喻阅历多,经验丰富。肱,泛指胳膊。

【诗大意】 我住在北海,你住在南海,想托鸿雁给你传书却被它谢绝。回忆当年,我们在春风微拂、桃李盛开的京城,和朋友一道举杯畅饮,时间是那么的短暂。此后,我们流落江湖,十年没有会面;如今,只有各自独对孤灯,寂寞地听着窗外的夜雨。你为官清廉,家境贫寒,室中只有四堵空荡荡直立的墙壁;你熟谙民情,富有才干,不需要像治病那样,经过多次折臂,才能成为良医。遥想你此刻一定在发愤读书,而且头发已经花白;隔着瘴气弥漫的山溪,唯有猿猴在攀藤悲啼,伴着你度过又一个不眠的夜晚。

【赏析】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代的同窗好友。登上仕途后,他们虽然天各一方,但仍然保持着联系。这首七律就是一篇以诗代书的被后人广为传诵的佳作。

诗的前两联抒写作者对黄几复的深切怀念。诗一开头,就点明双方现今所居之地。作者在跋中曾指出:“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对此,诗中并未明言,而是用 “北海”、“南海” 代替。这既与两处的地理环境相吻合,又借用了 《左传·僖公四年》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的问话。作者顺手拈来,使人感觉不到是在用典。既然路途如此遥远,因此想托大雁捎信也就无法办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中,此后成为古人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写大雁拒绝他传书的嘱托,这就出人意表地打破了惯例,同时,又与雁儿飞到衡阳回雁峰就不再向南的传说暗合,进一步说明南北两地相隔之远。

接着,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后在京城的一次欢聚,描写别后10年间双方生活的孤苦,时间、空间、感情的跨度都相当大。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几组极为普通的词语,当它们以对偶的形式出现时,京城的温暖与江湖的冷寂,相聚的短暂与分别的长久,昔日的欢乐与今朝的悲凉就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与自己的身世之感都在对照中尽情地流露出来。这种不用一个动词与虚词而境界全出的句式,上承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来,下给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启发,而又具有黄诗“因熟见巧”、“以故为新”的特色。

诗的后两联写黄几复的为人、为官与为学,表现作者对友人的赞誉与同情。

第三联的上句借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对相如家境的描写,下句以比喻的手法反用《左传》中“三折肱”的典故,以此称许黄几复为官清廉,治民有方; 同时,“但有四立壁”连用五个仄声字,“三折肱”不避诗家忌用的 “三平调”,使本联具有拗句的特点。它将黄几复那不同凡俗的性格与操守表现得更为突出。

按照常理,像黄几复那种德才兼备、卓然超群之士,完全应该得到重用,但在封建社会中事实却恰恰相反。十年来,他远离京师,屈居下位,抱负始终未能施展。作者在结尾时,想象友人白发苍苍,捧卷苦读的情景,并以“隔溪猿哭瘴溪藤”的景物描写,渲染友人处境的凄苦,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扼杀人才的作法进行了含蓄的讽刺,对友人的坎坷际遇深表同情,暗鸣不平。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先从双方落笔,再从友人着墨,有虚有实,有情有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在典故的运用上能平中见奇,变熟为新;在句法的使用上力戒平庸,于难处、拗处见功力,使律体中含有古朴的意味; 从多方面体现了黄诗的特色,是黄诗七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