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贲,饰也。”《易·贲》:“象曰:山下有火,贲。”贲,装饰。 1.通“愤” fen 〔例〕 《礼记·乐记》:“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注:“贲读为愤,愤,怒气充实也。”贲通“愤”,愤怒。 贲,帮母、文部;愤,並母、文部。帮、並旁纽双声,文部迭韵...
《说文》:“贪,欲物也。”贪,贪婪。《诗·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通“探” tan 〔例〕 《后汉书·郭躬传论》:“若乃推己以议物,捨状以贪情,法家之能庆延于世,盖由此也。”注:“贪与探同。”贪情,探取实情。 贪。透母、侵部;探,透母、侵部。透...
《说文》:“贯,钱贝之毌也。”即穿钱的绳。《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1.通“慣” guan 〔例一〕 《孟子·滕文公》下:“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贯通“惯”,习惯。 〔例二〕 《汉书·贾谊传》:“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成自然。’...
《说文》:“责,求也。”段注:“引伸为诛责、责任。《周礼·小宰》:‘听称责以傅别。’称责即今之举债。古无债字,俗作债,则声形皆异矣。”《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责,求。 通“債” zhai 〔例一〕 《管子·轻重》乙:“君直币之轻重,...
《说文》:“貤,重次弟物也。”貤,挨次叠物,引伸为重复。也作“貤”。《文...
《说文》:“财,人所宝也。”财,财物。《国语·周语》下:“圣人保乐而爱财,财以备器,乐以殖材。” 1.通“材” cai 〔例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财若一也,加务善之。”陈奇猷《集释》:“《文...
《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一曰受贷不偿。”段注:“凡以背任物曰负,因之凡背德忘恩曰负。”《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通“ (妇)” fu 〔例一〕 《史记·陈丞相世家》:“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
《说文》:“貍,伏兽,似貙。”段注:“即俗所谓野猫。”同“狸”。《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成玄英疏:“狸狌,野猫也。” 通“埋” mai 〔例一〕 《周礼·春官·大司马》:“以狸沈祭山林川泽。”注:“祭山林曰埋,川泽曰...
《说文》:“貈,似狐,善睡兽也。”段注:“凡狐貉连文者,皆当作此貈字。今字乃皆假貉为貈,造貊为貉矣。”《诗·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貉,兽名,皮毛较为珍贵。 1.通“貊” mo 〔例〕 《周礼·夏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
《说文》:“邠,周大王国,在右扶风美阳。”又作“豳”。《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 通“斑” ban 〔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绔白虎,被豳文。”《集解》引郭璞:“著斑衣。”豳文,《文...
《说文》:“豫,象之大者。”段注:“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申之,凡大皆称豫。”《史记·循吏列传》:“市不豫贾。”豫贾,大其价。 1.通“與” yu 〔例一〕 《左传·隐公元年》:“豫凶事,非礼也。”豫通“与”,参与。 〔例二〕 《后汉书·东夷传》:“及楚...
《说文》:“豬,豕而三毛丛居者。”段注:“三毛丛居谓一孔生三毛也。”《汉书·食货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猪突豨勇。”注:“服虔曰:‘猪性触突人,故取以喻。’” 通“瀦” zhu 〔例一〕 《书·禹贡》:“大野皆猪,东原底平。”注:“水所...
《说文》:“豪豕,鬣如笔管者,出南郡。”段注:“按本是豕名,因其鬣如笔管,遂以名其鬣,凡言豪...
《说文》:“豤,豕齧也。”俗作“啃”。 通“懇” ken 〔例〕 《汉书·刘向传》:“臣幸得讬末属,诚见陛下有宽明之德,……故豤豤数奸死亡之诛。”豤貇,即“恳恳”,款诚之意。豤通“恳”。 豤,溪母、文部;恳,溪母、文部。溪母双声,文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说文》:“豚,小豕也。”或作“、”“豘”。《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 1.通“墩” dun 〔例〕 《三国志·魏书·蒋济传》:“豫作土豚,遏断湖水。”豚通“墩”,土豚,土堆。 豚,定母、文部;墩,端母、文部。定、端旁纽双声,文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说文》:“谹,谷中响也。”谹,山谷中的回声。 通“閎” hong 〔例〕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必将崇论谹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注:“谹,深也。”《史记》作“闳”,《文...
《说文》:“让,相责让。”段注:“经传多以为谦让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请见, 公使让之,且辞焉。”让,责让。 通“攘” rang 〔例〕 《管子·君臣下》:“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俞樾《诸子平议》卷三:“两让字并当读为攘窃之...
《说文》:“雠,犹 也。”段注:“心部曰:‘应,当也。’雠者以言对之。”《诗·大雅·抑》:“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朱熹《集传》:“雠,答。”即对答。 1.通“酬” chou 〔例〕 《战国策·赵策》一:“五国之王,尝合横而伐赵,三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雠柞。”...
《说文》:“诪,詶也,从言,寿声,读若 ,《周书》曰:‘无或诪张为幻。’”段注:“按詶,诅也,则诪亦诅也。”《书·无逸》:“民无或胥诪张为幻。”传:“诪张,狂也。君臣以道相正,故下民无有相欺诳幻惑也。” 通“籌” chou 〔例〕 《后汉书·虞诩传》:“初除之日,...
《说文》:“誉,称也。”段注:“誉,称美也。”《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誉,称人之美。 通“豫” yu 〔例一〕 《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朱熹《集传》:“苏氏曰:‘誉通豫,凡诗之誉,皆言乐也。’”誉通“豫”,安乐。 〔例二〕...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