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譙”·通假字

    《说文》:“谯,娆也,从言,焦声,读若嚼。诮,古文谯,从肖。《周书》曰:‘亦未敢诮公。’”段注:“娆,扰戏弄也,,恚号也。《方言》:‘谯,让也,齐楚宋卫荆陈之间曰谯,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言相责让曰谯让。”《韩非子·五蠹》:“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

    “譑”·通假字

    《玉篇》:“譑,多言也。” 通“撟” jiao 〔例〕 《荀子·富国》:“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注:“譑,发人罪也。”譑通“挢”,...

    “證”·通假字

    《说文》:“证,告也。”段注:“今人为证验字。”《论语·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证,证实。 通“症” zheng 〔例一〕 《列子·周穆王》:“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证通“症”,病况、症候。 〔例二〕 陶弘景《陶隐居集·肘后百一方序》:...

    “譖”·通假字

    《说文》:“谮,愬也。”段注:“《论语》谮愬析言之,此统言之。”又,“谗,谮也。”故谮为谗言、诬陷义。《诗·小雅·卷伯》:“彼谮人者,亦己大甚。” 通“僭” jian 〔例一〕 《诗·大雅·瞻...

    “識”·通假字

    《说文》:“识,常也。”段注:“常当为意,字之误也。……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与志、志与识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谓之意,所谓知识者此也。”《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识,识别、知道。 1.通“誌” zhi 〔例一〕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謾”·通假字

    《说文》:“谩,欺也。”《韩非子·守道》:“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众人不相谩也。”谩,欺骗。 1.通“漫” man 〔例一〕 《庄子·天道》:“(孔子)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谩通“漫”,广泛。 〔例二〕 《苏东坡集》卷十五《定...

    “謹”·通假字

    《说文》:“谨,慎也。”《书·盘庚》上:“恪谨天命。” 通“墐” jin 〔例〕 《礼记·内则》:“塗之以谨塗。”注:“谨当为墐,声之误也。墐塗,塗有穰草也。”谨通“墐”,草和的泥。 谨,见母、文部;墐,群母、文部。见、群旁纽双声,文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謷”·通假字

    《说文》:“謷,不肖人言也。从言,敖声。一曰哭不止,悲声謷謷。”《吕氏春秋·怀宠》: “謷丑先王,排訾旧典。”謷,诋毁。 通“傲” ao 〔例〕 《新唐书·周墀传》:“宿将暴謷,不循令者,墀命鞭其背。”謷通“傲”,傲慢无礼。 謷,疑母、宵部;傲,疑母、宵部。疑母...

    “謝”·通假字

    《说文》:“谢,辞去也。”段注:“引伸为凡去之称,又为衰退之称,俗谓拜赐曰谢。”《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通“榭” xie 〔例一〕 《荀子·王霸》:“台谢甚高。”注:“谢与榭同。”台谢,即“台榭”。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

    “講”·通假字

    《说文》:“讲,和解也。”段注:“不合者调和之,纠纷者解释之,是曰讲。《易》曰:‘君子以朋友讲习。’”《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因使人于赵索六城而讲。” 通“斠 jiao 〔例一〕 《国语·郑语》:“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和同也。”注:“...

    “謙”·通假字

    《说文》:“谦,敬也。”谦,谦逊。《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通“慊” qian 〔例〕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所谓自谦。”郑注:“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谦通“慊”。 谦,溪母、谈部;慊,溪母、谈部。溪母...

    “謂”·通假字

    《说文》:“谓,报也。”段注:“谓者,论人论事得其实也。”《左传·桓公八年》:“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谓,告诉。 1.通“爲” wei 〔例一〕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谓通“为”,以为、认为。 〔例二〕 黄...

    “諜”·通假字

    《说文》:“谍,军中反间也。”段注:“《释言》:‘间,伣也。’郭云:‘《左传》谓之谍,今之细作也。’”《左传·宣公八年》:“晋人获秦谍。”谍,间谍。 1.通“牒” die 〔例〕 《史记·三代世表》:“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谍通“牒”,谱牒。 谍,定母、...

    “諺”·通假字

    《说文》:“谚,传言也。”段注:“传言者,古语也。”即长期留传下来的言语。《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1.通“喭” yan 〔例〕 《尚书·无逸》:“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谚通“喭”,粗野、不恭敬。 谚,疑母、元...

    “諦”·通假字

    《说文》:“谛,审也。”《关尹子·九药》:“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谛,细察。 通“啼” ti 〔例〕 《荀子·礼论》:“歌谣謸笑,哭泣谛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注:“谛读为啼。《管子》曰:‘豕人立而谛。’古字通用。”谛,今本《管子·大匡》作“...

    “調”·通假字

    《说文》:“调,和也。”《诗·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笺:“调谓弓强弱与矢轻重相得。”即调和之意。 1.通“啁” chao 〔例〕 《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调通“啁”,嘲笑、调戏。 调,定母、幽部;啁,端母、幽部。定...

    “論”·通假字

    《说文》:“论,议也。”《周礼·考工记》:“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 1.通“倫” lun 〔例一〕 《礼记·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论。”注:“论或为伦。”论通“伦”,秩序。 〔例二〕 《淮南子·兵略》:“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论所不取也。”论通“...

    “諗”·通假字

    《说文》:“谂,深谏也,从言,念声。《春秋传》曰:‘辛伯谂周桓公。’”段注:“谂、深叠韵,深谏者,言人之所不能言也。”《国语·晋语》七:“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谂,规劝、告得失。 1.通“念” nian 〔例〕 《诗·小雅·四牡》:“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諍”·通假字

    《说文》:“诤,止也。”诤,直言规劝,止人失误。《说苑·臣术》:“有能尽言于君,用者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 通“爭” zheng 〔例一〕 《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诤人而斗者。”注:“一作争。”诤通“争”,争夺。 〔例二〕 《...

    “諸”·通假字

    《说文》:“诸,辩也。”段注:“辩当作辨,判也。按,辨下夺‘词’字,诸不训辨。辨之词也。词者,意内而言外也。白部曰:‘者,别事词也。’诸与者音义皆同。……凡举其一,则其余谓之诸以别之,因之训诸为众。”《左传·襄公二年》:“晋师侵卫,诸大夫欲从晋。”诸,众...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