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欠”·通假字

    通“谦”。 元乔吉《金钱记》二贺知章白:“内心刚烈,外貌欠恭。”...

    “欘”·通假字

    通“斸”、“钃”、“劚”。按:欘,《集韵》直角切,入声,觉韵;今音zhuo。 《管子·小匡》:“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按:《国语·齐语(一)》本作“劚”。...

    “欛”·通假字

    通“耙”。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偏不肯拽欛扶犂,常只是抛了农器演武艺。”元狄君原《介子推》第三折:“活计生涯,遣仆男一犂两欛,落得个任逍遥散诞行违。”...

    “欑(二)”·通假字

    通“鑽”,鑽孔。按:《说文·木部》:“欑……穿也。”清段玉裁注:“此与金部‘鑽’音同。”李富孙《辨字正俗》:“《内则》:‘柤棃曰攒之。’《释文》:‘本又作钻。’孔疏云:‘恐有虫,故一一攒看虫孔也。’当即此‘欑’字,今误从‘手’字,盖此果属,故曰木欑。《...

    “欑(一)”·通假字

    通“攢”,聚集,丛积。 《礼记·丧服大记》:“君殡用輴,欑至于上。”注:“欑,犹菆也。”...

    “權(三)”·通假字

    1.通“颧”,颧骨;两颊。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權,叚(假)借为‘颧’。” 《文...

    “權(二)”·通假字

    通“爟”。權火,即“爟火”,祭祀时所举的燎火;烽火。按:《说文》:“举火曰爟。”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權,叚(假)借为‘爟’。” 《逸周书·大明武》:“旁隧外權。”《史记·封禅书》:“五帝庙临渭,北穿蒲池沟水,權火举而祠,若光辉然属天焉。”...

    “權(一)”·通假字

    通“勸”。 《管子·事语》:“不待(恃)權与。”闻一多集校:“權,读为‘勸’。《广雅·释诂》:“勸,助也。’”...

    “樱”·通假字

    通“癭”,脖子上长的囊状肿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蓖麻(附)》:“(博落回)有大毒,主恶疮樱根。”...

    “欄”·通假字

    通“楝”,木名。按:欄,音lian(见《辞源》修订本)。 《考工记·慌氏》:“湅帛以欄为灰。”郑玄注:“以欄木之灰渐释其帛也。”...

    “櫳”·通假字

    通“攏”,梳理。 明汤显祖《紫箫记·审音》:“展纤蛾怯的轻寒,射著春衫,略栊雲鬟。”徐珂《清稗类钞·方言类》:“琵琶仔,妓女之未梳栊者。”...

    “櫩”·通假字

    通“檐”,屋檐。按:櫩,本指屋檐下的走廊。 《淮南子·主术训》:“相处者以为櫩 ,短者以为朱儒栟栌。”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飞櫩翼以轩翥。”唐王勃《梓州飞鸟县白鹤寺碑》:“锵锵櫩铎,声传桂葉之风。”...

    “櫪”·通假字

    1.通“瀝”。 宋苏轼《太夫人以无咎生日置酒书壁一绝》:“寿樽馀枥到服簪,要与郎君夜语深。” 2.通“栎”,树木名。按:枥,牲口食槽。 《文...

    “櫟”·通假字

    通“擽”,搏击。 《文...

    “㰅(二)”·通假字

    通“擿”,投掷。按:《正字通·木部》:“,旧注又与‘擿’通。” 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一:“太古之世,玉毁珠,小盗不起。”按:《庄子·胠箧》作“擿玉毁珠。”...

    “㰅(一)”·通假字

    通“摘”,摘...

    “櫑”·通假字

    通“蕾”。 《汉书·雋不疑传》:“带櫑具剑。”唐颜师古注引晋灼曰:“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

    “櫝”·通假字

    通“瀆”。 《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世界非常可畏宽,容纳尘埃有甚难?五岳四椟皆总受,不论江海及诸山。”蒋礼鸿谓“畏”、“为”形近而误。...

    “櫡”·通假字

    通“箸”、“筋”,筷子。按:櫡,《集韵》迟据切,去声,御韵,今音zhu。 《史记·绛侯世家》:“景帝居禁中,召条侯(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按:《汉书》作“箸”。...

    “檮(二)”·通假字

    通“籌”,计数的筹码。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善言者无瑕適,善数者不以檮檮(策)。”按:乙本作“檮策”。今本《老子》“檮”作“籌”。...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