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樵(二)”·通假字

    通“醮”。 《墨子·备梯》:“子墨子哀之,乃管酒塊脯,寄于大山,昧葇坐之,以樵禽子。”清孙诒让间诂引清王引之曰:“樵,盖‘醮’之借字也。《士冠礼》注曰:‘酌而无酬酢曰醮。’”...

    “樵(一)”·通假字

    通“谯”,谯楼。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樵,叚(假)借为‘谯’。” 《汉书·赵充国传》:“部曲相保为壍垒木樵,校联不绝。”注:“樵,与‘谯’同。谓为高楼以望敌也。”明高瑞南《玉包肚·四声怨》曲:“叫长空雾冷霜凝,催樵鼓月沉星明。”《四游记...

    “橋(七)”·通假字

    通“槁”,乾枯,枯槁。 《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晋文公反(返)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高亨新笺:“桥,借为‘槁’。槁,枯也。‘桥’‘槁’古通用。《诗·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释文》:‘桥,...

    “橋(六)”·通假字

    1.通“高”。按:“桥”音gao(见《辞源》修订本)。 《庄子·则阳》:“欲恶去就,於是桥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桥起,王云:‘高劲,言所起之劲疾也。’”谓“桥”音“羔”。 2.通“槔”,井上汲水之桔槔。 《庄子·天地》:“其名为槔。”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橋(五)”·通假字

    通“轎”,山轎。 《史记·河渠书》:“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踏毳,山行即桥。”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桥,一作‘檋’,,直辕车也。”唐柳宗元《天对》:“胘躬躄步,桥楯勩踣。”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三十九《裴彦臣传》:“蔡確贬新州,彦臣伴送,奏言確如...

    “橋(四)”·通假字

    通“撟”、“翘”,举起;翘起。 《新唐书·吴凑传》:“桥舌阿旨固善,有如穷民上诉,叵云罪何?”阿,曲从。按:此为畏葸不言之状。清周亮工《与镜庵书》:“即席得数千言,使小儿望而舌桥。”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语有之:夜行者前其手,然而桥足也。”...

    “橋(三)”·通假字

    1.通“矯”,矯正(整)。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橋,叚(假)借为‘矫’。” 《荀子·儒效》:“行法至坚,好脩(修)正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唐杨注:“桥’与‘矫’同。”按:“饰”与“饬”通。矫饰,即整饬。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审智(知)民...

    “橋(二)”·通假字

    通“憍”、“驕”,傲慢。 《荀子·荣辱》:“桥泄者,人之殃也。”清王先谦集解引清卢文劭曰:“桥,元刻本作‘’。”又引清王念孙曰:“吕钱本亦作‘’,泄,即‘骄汰’之异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告臣》:“丙,甲臣,桥悍,不田作,不听甲令。”...

    “橋(一)”·通假字

    通“喬”,高,高耸;高举。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橋,叚(假)借为‘喬’。”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汉郑玄笺:“乔松,在山上……”(阮元校勘记:“郑不云‘读为’,直于训释中改其字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桥,本...

    “橙”·通假字

    通“櫈”、“凳”。按:橙,《广韵》都邓切,去声,嶝韵;今音deng。 《晋书·王羲之传》附王献之:“魏时陵雲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宋洪迈《夷坚丙志·饼店道人》:“有风折大木,居民析为二橙,正欧门侧,以待过者。”...

    “橅”·通假字

    通“撫”,抚摩。 清毕沅《〈竹屿消夏录〉序》:“时求古名人书画,弆藏而橅玩之。”...

    “樻”·通假字

    通“櫃”。 唐苏鹗《杜阳杂编·宣宗》:“又以金银为井栏、药臼、食樻、水槽、金铛、盆甕之属。”...

    “橛”·通假字

    1.通“撅”,敲,打击。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橜(橛),叚(假)借为‘撅’。”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其上有兽……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晋郭璞注:“橛,犹击也。” 2.通“撅(掘)”。 《农政全...

    “橑”·通假字

    通“轑”,车盖弓形辐条(训见《说文》)。 《大戴礼记·保傅》:“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注:“橑,盖弓也。”《淮南子·说林训》:“盖非橑不能蔽日,轮非辐不能追疾。”汉王充《论衡·说日》:“繫明月之珠於车盖之橑,转而旋之。”...

    “橚”·通假字

    通“楸”,木名。按:橚,《集韵》雌由切,平声,尤韵;今音qiu。 《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其草多藷藇,多苦辛,其状如橚。”注:“橚,即‘楸’字也。”...

    “横(五)”·通假字

    通“光”。按:“横”,古字作“桄”,故可与“光”音同义通。 《淮南子·墬形训》:“玉横维其西北之隅。”注:“横,光也。”...

    “横(四)”·通假字

    通“衡”,法度。 《管子·君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云:“‘横’‘衡’古通用。”尹知章注:“横谓纠察之官,得入人罪者也。”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管子〉二》:“五官各有其衡曰五横。按:横,应读作‘衡’,...

    “横(三)”·通假字

    通“枉”。 《後汉书·酷吏传》:“重文横入。”...

    “横(二)”·通假字

    通“黌”,学舍。按:“黌”、“横”均从“黄”得声,故可通假。 《後汉书·鲍昱传》:“时郡学久废,(鲍)德乃修起横舍。”注:“横,学也。字又作‘黌’。”又《朱浮传》上书:“宫室未饰,干戈未休,而先建太学,进立横舍。”注:“横,学也,或作‘黌’,义亦同。”又《儒...

    “横(一)”·通假字

    通“廣”,广,大(参看《史记·周本纪》唐张守节《正义》)。按:“横”“廣”由“黄”得声,故可通假。 汉班固《两都赋》:“横被六合。”按:横,古字作“桄”,音义与“廣”近,故“横”通“廣”。横被六合,即“光被六合”,由《尚书·尧典》“光被四表”化来。“光”...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