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钱
唐朝中后期出现的飞钱,类似今天的汇票。飞钱的出现,可以避免长途携运钱币的麻烦,也可避免途中发生危险。飞钱亦称便换。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盐铁使王播,“奏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谓之便换”(《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而《新唐书·食货志四》说:“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宪宗元和时,钱重货轻问题非常严重,飞钱的出现,与此当有密切关系。元和六年(811年),唐政府曾命公私交易达十贯以上者,就要兼用匹段(即绢帛),并曾禁止“茶商等公私便换”。但次年市上钱币依然短缺,故王播等曾这样说:“京都时用,多重见钱。官中支计,近日殊少,盖缘比来不许商人便换,因兹家有滞藏,所以物价转高,钱多不出。臣等今商量,伏请许令商人,于三司任便换”(《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可见便换也成为唐政府解决钱币缺乏的方法之一。不过,当时官僚豪商,私藏钱币的情况日趋严重,要商人便换时,商人反而不肯便换了。但就飞钱本身来说,对商业交换有其便利的地方,这是商业本身发展的产物。
今日更新
-
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
[2020-06-27]
-
“小明王”亳州称帝
[2020-06-27]
-
高邮之战
[2020-06-27]
-
陈友谅篡权建“汉”
[2020-06-27]
-
明玉珍入川建“夏”
[2020-06-2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