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西汉著名的儒学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幼年时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专心研读春秋、公羊传和易经,学识渊博。汉景帝时曾选任博士。他的一生中有两段讲学生涯,一是青年时期,一是退出官场,晚年回乡后,他著有大量的著作,但其中绝大部分已失传,只有《春秋繁露》一书流传至今。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可分成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大体系,他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使儒学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各家学说的精华,极大地丰富了儒学的内容,并使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在道德教育方面,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这是他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最能体现封建统治关系的道德规范。在2000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三纲五常”对起初为建立中央集权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此为基础的封建道德教育欺骗、麻痹人民群众毒害极深。关于知识教育思想,董仲舒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论,认为“天道”寓于人心之中,天心和人心是相通的,认识了人心则可知天道,晓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内视反听”的内心反省过程获得的,最终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界。他认为只有圣贤君王才能“发天意”、“承天意”,因而人们学习的内容就是他们的诗书、礼、乐和道德观。而自然知识被他称作是“非圣人所欲说也”,是不应当学的。正是如此,儒家经典“六经”被董仲舒选为教材大加倡导。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经皆大而各有所长。”
        在长期教学活动中,董仲舒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原则。
        其一,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无事不知,无事不通的圣人,必须对所授知识精通,能够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使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有所成就,这就是他所谓教师的圣化原则。董仲舒的见解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它提出了教学的可接受性、启发性原则,主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才能。在强调注重教的同时他也强调学的作用,要求学生“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勤学好问,肯于钻研。
        其二,董仲舒对学习方法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他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心不能二用。他还提出学习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古今天下的知识。对于知识量他提出要掌握适度,“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知识量过于少和过于多都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这种辩证的教学思想是极有道理的。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2-2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gudaizhidu/15285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