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外国留学生

唐朝在中央所设的“六学”、“二馆”,均接受外国留学生。早在隋代,日本就曾随同遣隋使来过两批留学生。到唐代,日本随遣唐使来中国留学的先后共有13批学生,840年有一次从中国留学回国的学生有105人之多。日本留学中最有名的是真备、阿部麻吕二人。真备通晓三史...

限田

秦汉以来,随着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西汉中期,已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为缓和矛盾,巩固统治,董仲舒上疏汉武帝,提出“限民名田”,但未能实行。哀帝时,师丹、孔光、何武等再次建议限田限奴婢,被...

汉代的屯垦

最初主要是移民实边。汉文帝时晁错就提出用罪人、丁奴婢和贫民到边地“家室田作”以备边。武帝时才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发边境。这时对边境的开发,主要有两个地区;朔方(相当今天的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和河西(今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

唐朝的私学

唐朝在行政方面,以县为单位,在学校制度方面,县以下的乡镇学和市镇学,均属小学性质,划归私办,听任私人办理。当时的名师大儒,多聚徒讲学,传授经业。如以考定五经著名的颜师古、孔颖达,在未做官时,都是“以教授为业”。刘焯在睿宗时是身居国子博士的名儒,在家仍...

西汉军屯

汉武帝时期,军屯主要是在下列各地:从朔方到令居,河西居延,西域轮台。昭、宣以后,西域的屯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军屯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汉人在西北边郡的屯垦有以下几点:①由田卒来耕种,田卒的食粮和使用的农具,一概由官府供给。此外,有徒、驰刑士、谪卒等不同身...

唐代的地方学校

唐代地方行政区域分道、府或州、县三级。唐初已命令按行政区设学校。在学校制度方面,只有府州学和县学两级,都属中学性质。地方学校在贞观年代发展较快,到开元年代,已有一定的制度,也有一定的规模。府学和州学均分大、中、小三等,可招收经学生40~60名,设博士1...

唐朝中央设立的专门学校

律学,以学习律令为专业,培养熟悉本朝律令的行政官员,限50名,设博士3人,助教1人;学习时间为6年;书学,培养通晓文字并精于书法的官员,限30名,设博士2人,助教1人,学习内容为《说文》、《国语》、《字林》、《尔雅》等书,还要求学习《石经》三体,时间3年。学生每天...

秦朝与两汉时期的屯田

屯田是招募贫民和利用戍卒对国有土地进行屯垦。前者称民屯,后者称军屯。我国的屯田,创始于秦朝。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始皇曾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就地屯垦以取得给养。西汉时期屯田制度大规模发展。汉初,首先提出实行屯田的是晁错,他建议汉文帝...

唐朝的大学

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限300名,设博士、助教各2人任教;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限500名,设博士、助教各3人;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之子500名,还可从地方庶民中收俊秀青年800名,设博士、助教各3人。弘文馆,属门下省管理,崇文馆为东宫直辖,...

公田

是一个广泛的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公田包括所有未耕垦的土地,如汉宣帝时赵充国在河西边地兴边屯田,计度土地,就有“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主要是指无主荒地,所以又叫做“草田”。当时内地郡国各处都有这类的公田,属于国家主...

唐代的中央学校

指中央政府直接设立的学校,可分为直系与旁系两类。直系学校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书学和算学,共称“七学”或“七馆”。前四学为大学,后三学为专门学校,均隶属于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领导,其职权类似于当今的教育部长。旁系学校为:弘文...

授田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即政府将国有土地按规定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制度。据《周礼·地官·大司徒》及郑玄注记载,年年可耕,土质肥美的田地,每家授予100亩;土质较次,隔一年休耕一次的田地,每家200亩;需休耕二年再耕种一年的田地,每家300亩。《汉书·食货志》还记...

秦国田制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前,在秦国就设有“田令”,专职管田地。统一以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诏令,“黔首”,是战国与秦时对国民的称呼,黔为黑色,故“黔首”主要是指一般的黎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命令所有占有土地的人,向秦政府据实登记所有...

唐代的文教政策

唐建立后,继续推行隋代崇儒兴学的政策,学校教育制度在隋朝的基础上,经过百年的经营,已相当完备,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达到了空前的昌盛程度。唐高祖一即帝位(618年)便下诏恢复国家和州县之学。第二年又在国子学立庙祭周公、孔子。624年在《兴学敕》中宣布,崇尚儒宗...

“不籍千亩”与“彻法”

周厉王时,把国人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泽,统统收归王室所有,禁止国人进入渔牧、采樵、用材等等,又用残暴的手段统治国人,引起国人的暴动,厉王被迫逃亡,在国人暴动期间,奴隶大批逃亡,公田大量荒废。周宣王即位后,针对这一情况,不再举行籍田典礼,史称“不籍千亩”...

隋代的学校制度

隋初为革新政治,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重视学校的振兴和发展。隋文帝时,自京都至州县都设学校,还曾亲至国子寺参加释奠礼,即祭奠先圣先师,并对国子生进行考试,选优者为官。国子寺设五学。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各设博士5人,助教5人,是为儒学;另二学为...

爰田

即辕田,也称易田、田。指中国古代按休耕需要,隔一定时间分配一次土地。按《汉书·食货志》的说法是,在分配土地时,如果是每年不休耕的上田,可分100亩;如果要休耕一年的中田,可分200亩;若是需要休耕二年的下田,则分给300亩。春秋时,晋惠公六年(前645年),秦晋韩...

私学、家庭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官学衰落,一些大学者、博士难于进太学讲坛,太学本身也是时断时续,于是出现了名儒聚徒讲学和私学繁荣的局面。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开设五馆,令明山宾、陆琏、沈峻、严植之、贺玚补博士各主持一经馆,讲授五经之术,六艺之文,所收学生...

籍田

周朝实行井田制,把土地和奴隶分给奴隶主贵族。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赶奴隶在所分得的田地里集体劳动。据《诗·周颂·噫嘻》记载,当时劳动的情况是“十千维耦”(两人协同耕作,叫耦耕)、“千耦其耘”。意思是说,2万人在一起耦耕,2000人在一起除草。周天子为了表示重...

郡国学校制度

魏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接受李沂、高允的建议,普遍设立郡国学校,其制度是,每郡设乡学一所,大郡设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设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设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下郡设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并规定博士要年在40岁以上,博...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