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第三次中东战争

2023-12-03 可可诗词网-世界重大事件 https://www.kekeshici.com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机场及军事基地发动了突然袭击。随后,以色列的地面部队也开始行动,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天战争或六·五战争)爆发。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后,美国和苏联开始了对中东的争夺。
        美国一直是以色列的积极支持者,它除了向以色列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外,还从它的空军现役部队中抽调出1000人组成“志愿人员”,充实到以色列的空军中。苏联则以“援助”为名,极力向埃及、叙利亚等国靠拢,发展它的势力范围。1958年1月,苏联和埃及签订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此后,苏联便向埃及开始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与此同时,苏联还向叙利亚渗透,先是向叙利亚提供经济援助,继而就是提供武器和军事顾问团。特别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对中东的争夺更趋激烈。他一心一意同美国抗衡,企图成为中东唯一的领导者。
        在此期间,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也开始了广泛的联合。他们团结合作,共同对抗以色列。他们在巴解组织的建立、埃及和叙利亚军事协定的缔结以及约旦河的利用等问题上都达成了统一,给以色列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从此,阿以冲突时有发生。
        1967年5月,勃列日涅夫发动了新的中东攻势,编造了“苏联谎言”——为了让纳赛尔相信以色列进攻叙利亚的的谎言。苏联是想把埃及推到战争的第一线,借助埃及,保护它在中东的利益。因此,它建议纳赛尔对这个所谓的以色列的行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此,埃及开始了战争准备。
        5月15日,纳赛尔发布了动员和集结部队的命令,宣布全国进入最高戒备状态。16日,埃及通知联合国部队撤离埃及边境地区。21日,埃及向西奈增兵。22日,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
        蒂朗海峡的封锁,使以色列感到战争的危险已迫在眉睫。
        原先,以色列认为纳赛尔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一场政治示威,构不成军事威胁。虽然以色列为防不测在全国进行了部分动员,但没有人真正认为会爆发战争。然而,蒂朗海峡的封锁,使以色列人认识到,战争的可能性已为期不远了。
        5月23日上午,以色列召开了有在野党领导人参加的国防委员会会议,讨论需要紧急决议的问题。经过讨论,会议做出了三条决定:封锁蒂朗海峡是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有关军事行动的任何决定均推迟48小时实行,在此期间外交部长弄清美国的真正意图;在适当时机派外交部长会见美国总统。
        5月24日,以外交部长埃班启程前往巴黎、伦敦、华盛顿。25日,以总理艾希科尔、总参谋长拉宾及巴列夫将军一行视察了内格拉夫沙漠的南部军区,召见了加维什、塔尔、沙龙等各位师长。这时,埃军在西奈已集结了4个装甲师。
        5月27日,纳赛尔发表演说,强调“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消灭以色列。事情不单单是以色列的问题,还有它的后台(美国)的问题。假如以色列胆敢侵略埃及或叙利亚,对以色列的战争就将发展成为一场全面战争”。
        5月28日,美国政府强调:以色列不应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假如发动了,一切后果将由以色列负责。为此,以色列内阁又召开会议,决定继续进行外交努力。5月30日,危机进一步加深,埃及同约旦又缔结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使得以色列面临着三面受敌的危险。
        6月1日,达扬将军出任以色列国防部长。6月2日,以色列收到了美国总统约翰逊的信。在这封信中,美国总统称:“美国为确保以色列及其邻国的和平自由,将尽可能地给予有效的支援。”“以色列应采取的行动取决于它自己。”
        这封信使以色列人感到,以色列即使主动挑起战争,美国也不会进行干预,苏联也不可能介入。这使以色列坚定了开战的决心。
        6月4日,以色列内阁在经过7个小时的讨论后终于决定开战。
        开战前,以色列军队的总兵力达25万人。其中常备军5万人,预备役20万人;飞机350架,坦克800辆。埃及和叙利亚、约旦共有常备军29.5万人,飞机882架,坦克1560辆。
        1976年6月5日早晨,以色列当地时间上午7时45分(开罗时间8时45分),以色列空军同时出动,首先对埃及的10个军用机场进行了猛烈地轰炸。它们在80分钟内对一个目标实施了8个波次的攻击。这种攻击使埃及空军在开战初期的3个小时内就有300架飞机被炸毁在地面上。不仅如此,还有近百名飞行员因此而丧生。
        以色列只所以能够取得空袭的胜利,主要在于它长时间的侦察和准备。它对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尤其是对埃及空军的情况如空军的基地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及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观察。再加上空袭时间的选择,更为空袭成功奠定了基础。
        以色列把空袭时间选在上午7时45分是因为:首先,埃及高级将领通常是上午9时上班。在此之前的15分钟埃及的指挥官们都是在上班的路上。而且这个时间又是埃及飞行员飞行训练中可以发挥战斗力的时间。其次,拂晓时尼罗河地区多雾。7时30分雾气可以尽消。8时是视界最好的时间。因为此时太阳的位置对于准确轰炸机场跑道最有利。再次是埃及由于在3周前就将兵力集结在西奈半岛,此时已过了戒备状态的最高峰。另外埃及人认为,过去以色列空军都是在拂晓进行飞行训练的,这段时间空袭可能性才最大。因此,只要这段时间一过,2—3小时以后,埃及的雷达就关机了。以色列认为,此时正是埃及戒备最松懈的时间。正是这些准确的分析和准备,使以色列夺得了空袭的胜利。
        以色列在对埃及进行了致命的轰炸后,于当天12时15分对安曼机场进行轰炸;下午3时,又对马弗拉克机场和大马士革机场进行了轰炸。仅仅一天的时间,以色列就轰炸了埃及、叙利亚、约旦25个军事基地,使上述阿拉伯国家遭受到了空前的损失。以色列夺取了制空权。
        以色列在出动空军进行战略轰炸的同时,地面部队也陆续投入战斗。
        1、西奈战线
        以色列在其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即8时15分,地面部队就开始了对西奈半岛的进军。它兵分三路,向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发起了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部署了5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共计12万人。他们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里。
        以军对坚守在阵地上的埃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他们凭借着强大的制空权,经过反复攻击,终于于6日夜占领了上述地区。接着,他们又开始向苏伊士运河区进军。
        面对以色列的强大进攻,埃及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尽管埃及曾预料到以色列会进行突然袭击,但还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埃及总参谋部的失误,驻守在西奈半岛上的埃及防御部队,得不到任何关于进攻还是撤退的命令。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以军的进攻而束手无策。再加上以色列在短时间内对埃及进行的大规模的轰炸,使埃及误认为美国直接卷入到这场冲突中来。这使埃及的阿密尔总司令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命令西奈防御部队撤退。然而,往何处撤?怎么撤?谁也不知道。因为命令仅仅为两个字:撤退。这个命令使埃军陷入到更加混乱的状态之中,也使部队蒙受了惨重的损失。当埃军醒悟过来时,已为时过晚。
        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军在西奈半岛上的守军,至此,仅3天时间,以色列就全部占领了西奈半岛。
        2、约旦战线
        以色列在对埃及发动进攻后不久,就对约旦河西岸发动了进攻。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北两个主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并在阵地上新部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发起进攻时动用了9个旅的兵力,其中包括3个装甲旅。
        进攻分两个方向进行。
        进攻耶路撒冷。以色列进攻耶路撒冷的最大目的是占领旧城。自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后,耶路撒冷分成了两部分。新城为以色列所有,旧城则由约旦据守,中间设立了无人区,并拉上了铁丝网。在这场战争爆发的前18年的时间里,双方从未进行过和平谈判,一直都是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旧城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圣地,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新城居民主要是犹太人。以色列一直在寻找机会占领旧城。这一次,以色列认为时机已成熟。于是,它对耶路撒冷发动了强大的攻势。
        进攻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的任务由以色列中部地区司令乌齐·纳尔基斯少将负责指挥。他派出米·阿里的第10机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断该城与腊马拉之间的公路;派古尔上校指挥的伞兵旅负责占领旧城。5日夜,以军开始猛攻耶路撒冷。到了6日凌晨2时20分,古尔率领的伞兵旅已突破了希律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非军事区,正向美国村方向前进。随后,古尔上校又兵分两路:一路在炮兵的掩护下向警察学校和弹药山冲击;另一路则向沙伊赫查拉和洛克菲勒纪念馆方向冲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拂晓,古尔旅终于打通了纳布卢斯公路,进至大马士革门,对约旦一方的旧城的城墙开始了炮击。6日上午以军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以色列占领的斯科普山之间的地区,并很快地占领了旧城。
        进攻杰宁地区。以色列对这一地区发起进攻的目的是想占领杰宁地区,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控制拉特伦到腊马拉的公路,最终占领纳布卢斯。
        5日,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首先对杰宁以西的约军炮兵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随后以军的装甲旅夺取了战略要冲卡巴蒂亚,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西岸其它大部分地区的联系。约军的装甲部队进行了顽强地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坦克战。然而,约军终于败下阵来,以军突破了约军阵地。6日拂晓,以军占领了杰宁。紧接着,以军兵分两路,向最后目标纳布卢斯进军。7日下午,双方在纳布卢斯展开了一场激烈地争夺战。7日下午6时30分左右,以色列占领了该城。至此,以色列完成了对约旦河西岸的全部占领。
        当日晚8时,以色列和约旦接受了联合国关于停火的决议。
        3、戈兰战线
        6月9日,以色列在继埃及和约旦的胜利后,又对叙利亚发动了进攻。
        战争初期出人意料的重大胜利使以色列政府中的许多部长们纷纷要求以军尽快对戈兰高地发起进攻,但是达扬却迟迟未下决心。他一是担心苏联的介入,二是担心部队疲劳不堪,进攻戈兰高地时损失过大。可是9日凌晨3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达扬收到报告,说埃及准备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停战,并已经要求约旦和叙利亚采取同一步调。达扬认为,埃及同意停战使以色列能够把西奈战线的部队转到其它方向,避免了在三个方向上同时作战。另外,约旦战线的战事已于6月7日夜停息。种种条件表明,此时对戈兰高地发起进攻是最好的时机。于是,达扬于9日上午7时,下达了进攻命令。
        以色列进攻戈兰高地为6个旅,其中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另1个旅机动作战。
        9日11时30分,以色列军队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击。北路由北部军区曼德勒上校的装甲旅、约纳上校的戈兰尼旅和巴尔的装甲旅组成。
        进攻开始后,曼德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沿着巴尼亚斯公路向提尔法尔阵地方向推进,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他们终于占领了提尔法尔。巴尔的装甲旅协同戈兰尼旅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曼德勒旅在占领卡拉后则东进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在戈兰南部,阿弗农旅占领了陶菲克阵地后,则向拉菲德方向进攻,并夺取了艾尔阿尔。加维什旅扫荡了加利利湖东岸地区,伊曼纽尔旅也在占领亚科夫桥后参加了这个方向的扫荡战。
        到了6月10日晚,以军控制了戈兰高地的大多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
        联合国安理会于10日通过了停战决议,该决议于10日下午6时30分生效,但这时以色列已夺取了全部进攻目标,并完成了防御态势。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了停战协议。至此,第三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超过以色列本土4倍的领土,使几十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苏伊士运河也被迫关闭。
        11月22日,联合国通过了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退出6月5日后侵占的阿拉伯领土,同时也要求阿拉伯国家“尊重并承认”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对此强烈不满。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在阿拉伯人的心中留下了深重的创伤,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