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2019-06-01 可可诗词网-世界重大事件 https://www.kekeshici.com

        1992年的中国,有两件大事最引人注目: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南巡谈话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的第二次大解放。十四大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基调,吹响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胜利的号角。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4年前,他率先反对“两个凡是”,热情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同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促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冲破“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禁区”,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尝到责任制的甜头。又是邓小平支持了农民的这一创举,他在1980年5月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在邓小平和党中央的支持下,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农村全面铺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93%。农村打破“大锅饭”,实行联产承包,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农业连续6年(1979年至1984年)获得大丰收,并有近一亿农民转入或部分转入非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民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0年,全国已有乡镇企业1820万个,容纳9200万个农村劳动力,年创产值9500多亿元。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按照邓小平从实行生产责任制出发提出的城市改革的总体思路,指出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此后,城市企业兴起了实行承包责任制的高潮,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的面已达75%。经济改革促进了工业的大发展,1984年至1988这5年,共创造工业总产值6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21.7%。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也大量增产。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兴办经济特区,也是邓小平首先提出和热情支持的。1979年,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的主要负责人谈到发挥广东的优势时,邓小平提出了办特区的想法。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在邓小平的倡导下,1979、1980年先后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1、2月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特区,充分肯定了特区建设的成就。同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198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海南建省并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特区的开辟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我们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使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1987年召开了党的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斗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十三大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的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建设、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党的基本路线形成不久,就遇到了严峻的考验。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随后,东欧、苏联的社会制度相继改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邓小平在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后就明确指出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没有错,要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但一些人仍对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扩大改革开放产生动摇,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对“和平演变”问题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种状况反映在理论上便产生了计划与市场之争,姓“资”与姓“社”之争。在这场争论中,许多该出台的举措不能出台,许多重大决策不能实施。人们的思想无形中又被套上了新的枷锁。解放思想,冲破阻力的任务再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到南方视察,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在谈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充分地肯定了1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对近几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和实践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的闯。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区姓“社”不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邓小平南巡谈话反映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完全赞成邓小平的重要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石击起千层浪。邓小平南巡谈话逐渐深入人心,迅速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增加开放县市;外资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国,创历史新纪录。一度沉寂的中国股票市场空前活跃,万人炒股,B股票(以人民币计面值、供海外法人和自然人用美元现汇买卖的股票)挺进世界,行情看好。房地产业迅速升温,从沿海到内地都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争取尽快地改造旧城、开发新地。上海的浦东开发,加快了进度,放宽了政策,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一片热土。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重奖有功之臣的政策纷纷出台。许多人扔下“铁饭碗”,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应到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这次代表大会的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四大精神集中体现在江泽民的十四大报告中。十四大报告的起草历时7个多月,3000多人参加修改,共修改了620多处,前后十易其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四大报告回顾了14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对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作出郑重的结论。其中最为重要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的新概括。报告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的最可靠的保证。”
        十四大报告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报告从关系全局的十个方面阐明了90年代的主要任务。
        十四大报告还阐明了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问题,内容丰富而深刻,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胜利前进的纲领性文件。
        大会选举出189位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30位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共319人;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08人。大会同意关于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大会还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认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将使1992年作为中国思想解放、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重要起点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