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勘书图》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勘书图

五代·南唐·王齐翰作

绢本设色

纵二八.四厘米

横六五.七厘米

藏南京大学

王齐翰为五代南唐后主时翰林待诏,宋《宣和画谱》说他“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是当时人物、山水兼擅的名画家。同书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开宝年末,步卒李贵,于金陵佛寺中得到王齐翰画罗汉十六轴,为商贾刘元嗣高价售之,携至京师,质于佛寺。而当元嗣取钱赎时,寺僧以过期拒之,元嗣便讼于官府。当时赵炅任京兆尹,“一见大加赏叹”,遂留画并厚赐寺僧与元嗣。阅十六日,正值赵炅即帝位,即为宋太宗,便命十六罗汉为应运罗汉。

王齐翰是个多产画家,宣和御府就藏其一百余件人物作品,这在五代宋画家中不多见。可惜这些藏画俱已失传,这件《勘书图》(又名《挑耳图》),为王齐翰仅有传世真迹,是今天研究这位南唐名画家的唯一实物。画面表现了一位侧身倚椅、袒胸光足的文士,在勘书之暇作挑耳之娱的情景。在其前面有一书案,置有堆叠的书籍、展开的卷册,以及笔砚等;在其身旁,立一手持茶具侍童。勘书者身后有屏风三叠,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空间,上绘青绿山水;屏风左前亦设一长案,放有书箱、画卷等物。图中勘书文士青须微洒,头略右侧,闭左目,上翘光脚姆指,勾画出那搔着痒处所特有的神态。作者紧紧抓住了这一典型细节,使作品小中见大,平中生奇,真切动人,妙趣横生,真实地再现了南唐文士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当时文士的典型形象,是一件神、情、趣兼备的优秀作品。

在设色处理上,文士衣著白色,仅以线条勾就,在青绿山水背景的衬托下,更显得清雅逸致,以这种白描画表现文人雅士是最为合适不过了。中国白描画的发展演进,目下尚属探索研究之课题,文献载唐吴道子、韩幹、王维、杨庭光等皆画有“白画”,但“白画”应属“未填色”之壁画,与“白描”完全不同。王齐翰作有多件白描作品,如白衣观音像、白衣大士图等(见《宣和画谱》),对白描画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这件《勘书图》白描人物是研究白描画发展的重要作品之一。

勘书图

在运笔线条上,作者明显接受了吴道子及周文矩之影响,但有自己特色,挺劲飘逸,顿挫自如,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充满着作者的创作激情。

《勘书图》屏风上的青绿山水,对研究王齐翰山水画的成就十分重要,更是研究中国青绿山水画发展的珍贵实物。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独立成科后的最早表现形式,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树叶及人物间以粉彩点染,用笔无“斫”无“皴”,在表现手法上还有很大局限性。张彦远说他“功倍愈拙,不胜其色”,是很对的。唐代青绿山水画之代表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展子虔青绿山水基础上又有发展,皴斫勾勒,变化相宜,对唐代山水画发展有重大作用。与王齐翰同时代的山水画大家董源,画史上载其“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宋《图画见闻志》),惜其青绿山水画迹已失传,故益见王氏此图之重要意义。

屏风画上,山峦起伏,云烟变幻,树木葱郁,一派江南景象。其表现方法,已完全改变了二李的勾勒皴擦加填彩,而是采用了写意的没骨画法。这是继展子虔的勾填法,二李的勾勒皴擦法以后出现的又一种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这在山水画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末董其昌在图后跋文云:“挑耳图屏障画不用皴擦,唐时没骨设色山水也。”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认为其“中间屏障间细山水全学王维”。王维以水墨山水画著称,也画过青绿山水,如《山阴图》卷即传为王维所作。但王维是否画过这种没骨青绿山水,尚无实物可证。故对于屏风上的山水画表现形式,是“全学王维”呢,还是王齐翰首创,尚有待进一步发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