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端

2022-06-18 可可诗词网-卢纶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悲怆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环境,着一“悲”字,为全篇定下感伤 之基调。“衰草遍”,写出了故关的荒僻,枯草在寒风中颤动的凄凉景象;“正堪悲”,见 出与友人离别,心中郁悒,满腹悲怆。次联写送别情景,仍扣“悲”字,展示了一幅寒冬 送别图:故人远去,云幕低垂,望去依稀迷离,征途好像伸出寒云之外;日暮归来,郊原 茫茫,只有大雪纷纷扬扬。此联写景阴冷、迷茫,下笔沉重,诗风沉郁,烘托了心境的 悲凉。颈联忆昔发慨,言相见恨晚:少年孤苦,过早地流落困厄异乡;适逢多乱,识君 太迟,知音又远行飘荡。此联将人生、世事结合起来,仍扣“悲”字,写得情真意切,顿 挫有致,更为悲凉。此乃全诗之高潮。尾联收束,言依依难舍,并发出疑问:风尘扰攘, 何时才能相聚呢? 仍归结“悲”字。此诗结联直抒感慨,将凄凉之情,延伸至未来,故 耐人思量。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 《 sònɡ lǐ duān 》 
    《 送   李 端   》 
    .[ tánɡ ]. lú lún.
    .[ 唐   ]. 卢 纶 .
    ɡù ɡuān shuāi cǎo biàn , lí bié zì kān bēi 。 
    故 关   衰    草  遍   , 离 别  自 堪  悲  。 
    lù chū hán yún wài , rén ɡuī mù xuě shí 。 
    路 出  寒  云  外  , 人  归  暮 雪  时  。 
    shǎo ɡū wéi kè zǎo , duō nàn shí jūn chí 。 
    少   孤 为  客 早  , 多  难  识  君  迟  。 
    yǎn lèi kōnɡ xiānɡ xiànɡ , fēnɡ chén hé chù qī 。 
    掩  泪  空   相    向    , 风   尘   何 处  期 。 
     
  • 《送李端》
    .[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主句翻译】
    故关衰草遍,故关郊野铺满了枯黄的野草,
    离别正堪悲。在凄凉环境中别离确实堪悲。
    路出寒云外,你远行前路依稀伸向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我孤寂归来是暮雪纷飞之时。
    少孤为客早,少年丧父居住外家为客很早,
    多难识君迟。遭逢安史大乱与你结识太迟。
    掩泣空相向,回头遥望不见踪影掩面而泣,
    风尘何所期? 战乱频仍我们何时才可会期!
  •  
    ①李端:“大历十才子”之一。
     
    ②故关:《元和郡县志》:“井陉故关,在广 阳县东八十里,即韩信、张耳击赵时所出道,今亦名土门。”此泛指险关要地。
     
    ③“少 孤”句:卢纶七、八岁时,其父弃世,赴池州,由舅家抚养,故曰“为客”。
     
    ④风尘:喻战 乱。期:邀约,聚会。《诗经·郑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 上矣。”
  •   元代傅若金《诗法正论》云:“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全唐诗》署名“严维”,题下注云:“一作卢纶诗”,但在卢纶诗中又未见此作;《唐诗别裁》则署名“卢纶”。从全诗的内容和风格看,似归卢纶为宜。诗中自言“少孤”,证之卢纶其他作品,如《纶与吉侍郎中孚……》(原题长达八十五字,恕略)中的“禀命孤且贱”、《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郎中舅》中的“孤贱易蹉跎”等,其身世感慨颇为一致;再从风格上看,类似本诗中“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一类冷峻、宏浑的描写,卢诗中所见甚多,如“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至德中赠内兄刘赞》)、“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等等。卢纶和李端均属“大历十才子”之列(据姚合《极玄集》),二人有近三十年的交往,友情甚笃,唱和甚多,这当是其中之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以一个“悲” 字贯穿全篇。
     
       首联“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应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友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颔联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 “悲” 字。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了寒云外。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紧紧围绕一个“悲” 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感慨。“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焦点。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投他乡,饱经漂泊流浪,又难觅知音。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的身世飘零,还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背井离乡的艰难生活。
     
        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 “悲” 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后,更觉得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 然而友人毕竟是走了,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惟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见。但社会动乱,世事纷争,又何时才能见面呢?
     
        这首诗围绕一个 “悲” 字,将惜别与感世、伤怀之情融合在一起,前后照应,词切情真。
     
  •           这首送别诗,以“别”为线索,以“悲”为中心,通过离别情景的描写的个人身世的慨叹,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其中首联和颔联点明送别堪悲的主题,描述分手时的周围环境;颔联写个人身世和对友人的无限倾慕;尾联紧承首联和颔联,抒发别友后自己苦闷、怅惘和悲痛的心情。
     
             诗作一开篇,就向人们展现了一幕衰草遍地的故关景象,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暗示了送别的节令,透露了诗人悲凉郁抑的心境,从而于正式破题之前,便渲染了一种“离别堪悲”的特有氛围。这是一种日随霞出、雨从风来的艺术手法。次句破题,牵出“别”的线索,突出“悲”的中心。破题之后,颔联没有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去描写依依惜别的场面,而是对友人行将启程的环境展开描绘:在枯草满布的茫茫冬原上,一条古道伸向远方,消失在彤云密布的天涯;朋友上路了,只见满目暮色昏沉,大雪迎面飞扬……这两句诗,极力渲染与友人握别时寒冷、空旷、阴沉、寂寥的气氛,借此表达对友人孤寂远去的殷忧,烘托自己悲凉痛苦的心境,使“悲”字外化、物化、具象化,得到落实。诗人对朋友的深情,隐含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他与李端的深情厚谊,是建立在互相敬重、互相倾慕的基础之上的。颈联“多难识君迟”所表达的相见恨晚的衷情,就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他们是互相敬重、互相倾慕的知己之交,所以当友人踏上远去的归途时,诗人便会产生自己独留的孤单之感,并进而由此回想起自己自幼一向孤苦的身世,从而更加悲从中来,悲不胜悲,终于无法自制而“掩泣”了。
     
            诗人自幼孤零,常依亲戚生活,社会地位较低;成年后,屡试不第,科场一直落寞失意;其后,虽因诗才出众受到荐举,但仕途不畅,且多坎坷;加之安史之乱引起社会的巨大动荡,更令诗人感到前景渺茫。所以,在诗人的客去自怜中,有自幼孤苦的悲哀,有命运乖蹇的慨叹,有时代不安的困惑,郁结着较为深广的社会内容,而不仅仅是别友的苦闷——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未免落入歧路沾巾的儿女之情了。正因为如此,尾联“掩泣空相向”的“空”字,就不仅仅是指友人远去,空余旷野,而且包含着希望之空、人生之空。末句的“风尘何所期”,更是这种前途渺茫、人生无依的心灵呼喊。
     
           这首诗在艺术上相当完美。首先,诗人将对友情的讴歌和对个人身世的慨叹有机地融为一体,抒发了极为真挚的情感,二者显得天衣无缝。其次,诗人借景托情,因情造境,一方面将自己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外在景物上,一方面又处处以客观景物启拨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实现了主观情感客体化与客观景物主体化的有机统一。第三,这首诗又一次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擅长描写寒云夜雪、荒原孤客的长处,体现了冷峻之中含柔情、雄浑之中见细腻的独特风格。清人王士禛说“卢纶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  
          该诗就是一首标准的以起、承、转、合构筑全篇的诗歌。首联是起,点出送别时的环境氛围,严冬故关,衰草遍野,四野苍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 已矣。”第二句的“悲”字奠定了全诗凄凉感伤的基调。颔联紧承首联,“路 出寒云外”是写故人渐行渐远。寒云低垂,道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 “人归暮雪时”写作者目送友人良久,一直到了傍晚,从中可见作者与李端 的深厚情谊。这时,天又下起了雪。暮雪霏霏,寒风啸啸,作者顶着风雪, 孤独地踏上归途。颈联是转,作者回忆与友人相识相知的往事,并感叹自 己的身世。“少孤为客早”一句有三层递进的意思,少年丧父,已是人生的 大不幸,而且还漂泊他乡为客,甚至还是少年时就已离乡背井,可见作者 是饱尝人生的艰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的 动荡。在多难的人生里,难得遇上一个知音,所以作者才感到与李端相逢 恨晚。此联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 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都表现出来了。尾联是合,收束全诗。作者忍 不住再次回首,遥望友人远去的方向,但哪里还有友人的踪影。在这样一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世事难料,不知何时才能与友人相见。诗人不禁感 慨唏嘘,掩面而泣。
     
         这首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组成一个完整和有序的篇章结构。尤其 是中间两联对仗非常工整,“出”与“归”、“云”与“雪”、“少”与“多”、“早”与 “迟”骈偶精工,洗练概括,但又自然畅达,不露雕琢之痕。诗中的衰草、寒 云、暮雪等景象凄凉悲楚,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也象征 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全诗在阔大苍凉 的背景下,将离别的悲凉、心绪的烦乱和世事的茫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情 景浑然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