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陆鸿渐不遇

2023-12-14 可可诗词网-其他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首诗写寻访陆羽不遇的情形。陆鸿渐,陆羽,字鸿渐,曾著《茶经》,被后人奉为“茶圣”。他和皎然曾同住杼山妙喜寺,二人交谊很深。诗中并没有正面介绍陆羽本人,而是描写他所居的环境和邻居的回答,从侧面烘托出陆羽疏放不羁的隐士形象。本诗虽为律诗,却不拘泥于对仗,以行云流水般的散行句式、轻灵浅淡的笔调,传达出一种飘逸清雅的意趣。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此诗: “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寻陆鸿渐不遇》
    .[唐].僧皎然.
    移有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 《 xún lù hónɡ jiàn bú yù 》 
    《 寻  陆 鸿   渐   不 遇 》 
    .[ tánɡ ]. sēnɡ jiǎo rán.
    .[ 唐   ]. 僧   皎   然 .
    yí yǒu suī dài ɡuō , yě jìnɡ rù sānɡ má 。 
    移 有  虽  带  郭  , 野 径   入 桑   麻 。 
    jìn zhǒnɡ lí biān jú , qiū lái wèi zhù huā 。 
    近  种    篱 边   菊 , 秋  来  未  著  花  。 
    kòu mén wú quǎn fèi , yù qù wèn xī jiā 。 
    扣  门  无 犬   吠  , 欲 去 问  西 家  。 
    bào dào shān zhōnɡ qù , ɡuī lái měi rì xié 。 
    报  道  山   中    去 , 归  来  每  日 斜  。 
  • 《尋陸鴻漸不遇》
    .[唐].僧皎然.
    移有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 【注释】 ①带郭:绕郭,接近城郭。②著:开。③报道:回答说。

    【注释】
    ①二句意谓新移的家虽近城郭,但田野小路两边全是桑麻。郭:外城。

    ②二句意谓近宅的篱边种着菊,但秋天以来尚未开花。

    ③此句意谓想离去但又想到西边邻家去问讯。

    ④二句写邻居的答话。报道:回答说。归时每日斜:回来经常在日斜落时。一作“归来日每斜”。


     

  • (“近种”两句)不遇之妙在此二语,不须下文注明。(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卷三十二)

    前半咏其境,后半咏“寻”字与“不遇”。此诗通首流丽,不以对仗为工,不为法律所拘,真禅家逸品也!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四)

    此诗之潇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俞陛云《诗境浅说》)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一首题写友人乔迁,过访不遇之作。陆鸿渐,名羽,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又号竟陵子。终身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佛与茶,素有不解之缘,饮茶时和敬清寂之情感体验,可以帮助信徒对佛理之领悟。这也许是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过从甚密的潜因之一吧。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首联写作者到陆羽新居所见之景。新居虽离城不远,然显得十分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方能见到。“郭”指城郭,代指热闹之所;“桑麻”指林间,代指幽僻之地。这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维“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之意境颇为近似。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颔联紧承首联写景。前者重远,后者就近;前者在于阔大,后者抓住细小。由于陆羽“移家”不久,自然宅旁之菊花为“近种”,且“未着花”。菊花自陶渊明之后,倍受隐者之青睐。这里对菊花之着力渲染,不仅交待了作者过访之时间,而且隐含着对所寻者个性志趣之烘托,写来自然平淡,素朴归真。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颈联笔锋一转,由写景进入叙事。首句用一带声响的动作以动写静,敲门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听不到。次句对特定环境中的心理进行描述,写出作者的茫然与不舍。诗到此处才点明“寻”而“未遇”之主题。从行动描写到心境刻画,既简洁明了,又入情入理。
     
        “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尾联以邻居之答语作结,与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谓异曲同工。这里既活脱脱地勾勒出邻人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十分怪异的神态,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意生言外,耐人回味。
     
         通览全诗,描情画景,写己写人,不事雕琢,明白如话;不用对偶,自然合律。和谐而流动,平淡而隽永。虽寻而未遇陆羽,却将陆羽性疏放不俗,不以尘事为念这高人襟怀与逸士风度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似疏则密,似浅则深,“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侧面烘托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大了全诗的信息容量,加浓了全诗的审美情趣。凝练简明,含而不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近人俞陛云《诗镜浅说》中所说:“此诗之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实为至论。
     
     
  •  
      〔带〕近。〔郭〕泛指城墙。〔西家〕西边的邻居。
     
         这是一首访友的诗。按常情而言:访友而会,自是兴致勃勃;寻友不遇,当是怅然失望。这一首诗写的是不遇,却一点也没有流露出那种怏怏若失的情绪,相反,寻访者却因而得到了一个细细观察朋友居处环境的机会,并了解了朋友的行踪。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淡泊轻松的心理,并由此也看到了他所访朋友的自然清逸的性格。
     
        原来诗人皎然是一个和尚,很有诗名,叶梦得说在唐诗僧“中间皎然最为杰出”(《石林诗话》)。和尚,当然是一种鄙弃功名利禄之人,心境是恬淡而宁静的,何况又兼是诗人,有一种飘逸之态。他所访的朋友呢?陆鸿渐,即陆羽。此人又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他著有一部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因而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民间流传着陆羽的许多传说,他也是一个“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的隐逸之士。皎然和陆羽曾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为好朋友,后陆羽移家,皎然去看望他,虽吃了一个闭门羹,却因此而留下了这首活活画出了两个淡散之人的诗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这是写陆羽新居的位置:这个新家离城郭不很远,可是由此而去,却只有通往桑园麻地的田野小路了。“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这是写陆羽新居的外境:在这个新家的篱笆边上,栽种了许多的菊花,已经是秋天了,还未曾开花呢。“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这是写寻访陆羽不遇:扣敲这新居的门扉,无人答应,连看门的狗吠的声音也没有,正想离去,忽然动念,还是去问问他家西边的邻居吧。“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这是写陆羽的行踪:他的西邻回答说,这家的主人已经去了山里,每天要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回来呢!
     
         陆羽既被茶商奉之为圣、为神,这首诗就成了弥足珍贵的真实史料,它从一个侧面记载了陆羽的为人:他孑然一身,进门入家,出门上锁,连一条看门的狗都没有喂养;他生性爱菊,爱端雅清高的菊花,爱屈原“餐秋菊之落英”的菊花,爱陶潜“采菊东篱下”的菊花,爱“发在林凋后,繁当露冷时”的具有顽强和高尚品格的菊花;他又喜幽静,虽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门是野径,是乡村小道,是桑麻之地,是崎岖山路;他更热爱茶事,早早地出门了,晚晚地才归来,哪里去了?上山采茶去了,或者是观察茶树的生长情况去了。唐代诗人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云:“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归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如泛碗花?”这就佐证了陆羽热爱茶事,注重实地观察调查。诗篇写了陆羽空巢的外景,似乎未在陆羽的身上着笔,然而还是咏人了,刻划了陆羽的热爱自然、热爱事业、生性疏放、品格高尚的逸士风度。
     
        皎然呢,也在诗里流露出了他自身的恬淡而飘然的风度,包括这首诗的形式——这虽是一首五律,然与唐代的一般五律迥异,它中间的四句完全不讲对仗,极象六朝的五言古体,和谐而流动,自然而清淡。
  •          皎然是中唐著名诗僧,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十世孙,童年入佛门,一生居吴兴东溪草堂。陆鸿渐,即 《茶经》的作者陆羽,后世奉之为 “茶圣”。他隐居苕溪(今浙江省吴兴县)读书,终生不仕,与皎然为僧俗忘年之交,过从甚密。陆鸿渐乔迁新居,皎然造访不遇,因有此作。
     
               此诗开头四句写陆鸿渐新居环境:在离城不远的一个幽静之处,沿着郊野小径一直走到桑麻深处方可见到。篱笆边上新近栽种的菊花,时节已秋而尚未开花。这环境,这情趣,使人极易联想到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陆鸿渐虽也种菊东篱,但至秋而未见花,可见其种菊之意本不在赏花,惟在追求神合于自然之意趣。后四句写“寻”而“不遇”。“扣门”二句写造访不遇。陆鸿渐的家,不是“柴门闻犬吠”,而是“扣门无犬吠”,不养看家狗,自然是为图清静。造访不遇,诗人又不忍心遽然离去,于是,又去向其西邻打听他的行踪。“报道”二句为西邻之答语,说陆鸿渐到山中去了,常常要到夕阳西下才肯归来。“归来每日斜”一语,将陆鸿渐终日流连山水之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陆鸿渐在其《陆文学自传》一文中,曾对自己隐居苕溪时生活情况有具体描述:“上元(唐肃宗年号,760—761年)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围裙、短裤一类的衣服)。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不进,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这段自叙,印证了其西邻的对答确为实情。李白也曾写过一首同类诗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前六句写造访,重在写道士居处环境之优美宁静,给人世外桃源的超尘拔俗之感;后二句写“不遇”,重在抒发“不遇”的惆怅之情。

                 全诗既表现了道士之淡泊与高洁,也表现了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情怀,情景如绘,流丽畅达。吴大受《诗筏》评此诗曰:“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皎然此诗与李白之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诗题首标一个“寻”字即有深意。访友不称“访”而称“寻”,一则说明朋友居处偏僻,二则暗示朋友行踪无定,“寻”到则见,“寻”不到则返。只求随缘自在,毫不牵强。表面看全诗似乎只写了寻而不遇的过程,未在陆鸿渐身上多花笔墨,然细心体味,此诗则处处咏人。前半借境写人,已暗示主人公超然淡泊的隐逸情怀,后半旁托曲致,描画出主人公落拓不羁、不以尘事为念、疏放不俗的风神气度。隐者不求闻知,寻者不求必见,隐者寻者,惟求心神追慕而已,颇有禅家逸趣。
     
              章燮评此诗“通首流丽”,是指其“不以对仗为工,不为法律所拘”,流畅自然而文辞精美。这确实道出此诗的突出特点。众所周知,律诗讲求对仗工整,一般颔联、颈联皆为对仗,也有通篇对仗的。而此诗不受律诗对仗法则的拘束,竟然全篇无对仗。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此诗为“通体俱散”,乃“兴到成诗,人力无与”,有“不得不散之势”,是皎然“不顾文采而风流自然”,“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的诗论主张之实践。全诗淡淡写来,自然朴素,无惊人警语,亦无雕琢痕迹,清空如话,别有隽永,创造出潇洒出尘的意境,散淡自然的风格,以有限的形象传达出含蓄不尽的情意,使人有流丽、散淡,耳目一新之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