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2018-07-26 可可诗词网-其他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首诗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在古典诗歌中比较常见,却给人新鲜别 致的感觉。这得力于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作者寻访隐者不遇,却通 过描绘隐者没有僮仆服侍,居住在茅屋里,室内陈设简陋只有案几等 细节,表现隐者俭朴清贫的生活。接着又以虚拟手法,从自己的推断 猜想中,描叙隐者平日或乘柴车出游,或到水边垂钓,表现他的闲逸 情趣。“差池”“黾勉”两句, 抒不遇隐士的惆怅和对他的仰慕之情。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二句,诗人想象隐者在清凉的新雨中观 赏嫩翠草色,在夕阳斜照的窗边聆听飒飒松涛之声,何等惬意、自在。 这一联绘声绘色,意象新美而又巧妙配合,造语平易自然,把山中清 新幽绝的景色环境写得饶有诗情画意,并且进一步揭示出隐者习静喜 幽,超尘脱俗的高洁品格。这位隐者虽然没有出场,他那飘飘欲仙的 形象却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及兹契幽绝” 以下的几句抒情议论 写得富有哲理、韵味。结尾暗用了著名的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故事, 用得自然贴切,从而含蓄地抒写了自己同隐者幽绝的精神境界完全契 合的佳趣雅兴。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 xún xī shān yǐn zhě bú yù 》 
    《 寻  西 山   隐  者  不 遇 》 
    .[ tánɡ ]. qiū wéi.
    .[ 唐   ]. 邱  为 .
    jué dǐnɡ yì máo cí , zhí shànɡ sān shí lǐ 。 
    绝  顶   一 茅  茨 , 直  上    三  十  里 。 
    kòu ɡuān wú tónɡ pú , kuī shì wéi àn jǐ 。 
    扣  关   无 僮   仆 , 窥  室  唯  案 几 。 
    ruò fēi jīn chái chē , yīnɡ shì diào qiū shuǐ 。 
    若  非  巾  柴   车  , 应   是  钓   秋  水   。 
    chā chí bù xiānɡ jiàn , miǎn miǎn kōnɡ yǎnɡ zhǐ 。 
    差  池  不 相    见   , 黾   勉   空   仰   止  。 
    cǎo sè xīn yǔ zhōnɡ , sōnɡ shēnɡ wǎn chuānɡ lǐ 。 
    草  色 新  雨 中    , 松   声    晚  窗     里 。 
    jí zī qì yōu jué , zì zú dànɡ xīn ěr 。 
    及 兹 契 幽  绝  , 自 足 荡   心  耳 。 
    suī wú bīn zhǔ yi , pō dé qīnɡ jìnɡ lǐ 。 
    虽  无 宾  主  意 , 颇 得 清   净   理 。 
    xìnɡ jìn fānɡ xià shān , hé bì dài zhī zǐ 。 
    兴   尽  方   下  山   , 何 必 待  之  子 。 

  • 《尋西山隱者不遇》
    .[唐].邱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今译】
    西山绝顶孤独的一间茅舍,
    山路崎岖约有三十里。
    门扉长叩却全无僮仆的声息,
    窥视室内,唯有桌案茶几。
    你若不是坐着布幔的木车去访客,
    就应是秋水垂钓去。
    惜哉未能相会,
    令我踌躇徘徊
    空怀着对你的敬意。
    草色刚受过一场雨的清洗,
    松声传入打破了晚窗的静谧。
    如此的幽寂正与我的性格契合,
    足以洗荡我心中的尘泥。
    此行虽未尽享宾主之意,
    内心却颇得佛禅“清净”的道理。
    我也象“雪夜访戴”的王子遒兴尽而返,
    何必一定要等待见你。
  • 1.绝顶:最高山顶。茅茨:用茅草盖造的房子。白居易《长庆集》五《效陶潜体》诗之九:“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2.扣关:敲门。此处“关”字当门室讲。室:指茅屋。
    3.巾柴车:有车衣遮盖的木制车。此指带布篷帏幔的轿车。
    4.黾(音Min)勉:勉力,尽力。也可作踌躇讲。
    5.契:惬合,融洽。
    6.清净:佛门术语,谓“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为清净。
  • 清人贺裳曾评丘为诗说:“如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其人与摩诘友,诗亦相近。且终卷和平淡荡。……唐人惟丘为几近百岁,其诗固亦不干天和地也。”(《载酒园诗话》又编)此诗充分显示了丘为的这种“和平淡荡”的诗风人格。诗人登山三十里访友,却“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诗人非但不急不恼,反而吟诵下这首诗作,表明自己对隐者的钦敬和雪夜访戴,兴尽而返的胸襟心境。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开头两句写隐者所居之地的情况,似在叙实,实写隐者远离尘世之心,兼带出寻者不辞劳苦。三、四句写到门而不遇。第三联写诗人在主人窗前的猜测:若不是乘柴车出游了,就该是去临渊垂钓了。这些隐逸之士的闲适雅趣,不正面写,而由寻访者推断出,较灵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寻来,差池不见,空负一片景仰之情。可见诗人已生失望之心。诗到此转笔而写隐居之地的景色:看着幽静的景色,明白了清静至理。由访人转为问景,诗人又满足了。尾句写诗人尽兴游玩欣赏之后下山。这里暗用了《世说新语》中典故。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即乘船而访,经夜始至,及至门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用此典来抒自己旷达胸怀。
              
               访友而不遇,而见隐者生活和性格;访人不遇而自觉满足。访友不在友,这才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的高雅之士。这首诗语意平淡,而写景清寂,情节富有转折,寄意明了;虽无华丽词藻,而感情真挚,读罢令人心清脑明,的确是一首好诗。
     
  •          丘为也属于隐逸诗人,诗风与王维相似,没有华丽的词藻,注重意境的描绘。诗题一作《山行寻隐者不遇》。诗一开头就描写西山隐者的居处和西山的高度: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这位隐者住在山顶的一所茅屋里,刻画了这个隐者居住的简陋,又表明他又是一个与人事极少来往的人。“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四句是描写这个隐者的生活。扣门没有僮仆出来招呼,窥看他的室内也仅有桌几。“巾柴车”,即“巾车”。后二句是说,他要不是拉着车子砍柴去了,就是到水边钓鱼去了。这几句是写他俭朴幽闲的生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这两句话点题“不遇”。“差池”,不齐。这里是说,我来了,你却外出了。“黾勉”,勉尽其力。“仰止”,倾仰之极。我勉尽全力爬上山来,却不得相见,是白白地对你仰慕之极。笔头一转,又写西山的风景。“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雨后草色如洗,晚上窗外松涛阵阵,在这样幽静的环境,足可以洗荡胸心。这是写丘为对这个环境的欣羡之情。“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之”字一作“夫”字) “草色”四句写景,结尾四句抒情。这是说,此来虽然没有得到宾主之欢,但是懂得了清净的道理。游兴已尽即可下山了,何必再等待隐者的归来呢!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隐者所居的偏僻和简陋,有对山上风景的描写,有作者的抒情,对这个环境的羡慕。情景交融,是丘为诗中的佳作。
     
  •       这是一首写隐逸者高情逸致的诗。唐诗中这类诗并不少,这首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自有它的道理。

          诗的头两句是说隐者所居的茅屋。它在山顶上的最高处,由山下到山顶的茅屋路途十分遥远。但作者还是不辞劳苦地攀了上去。为什么呢? 这里还不是太清楚,大约是仰慕隐者的大名或与隐者有很深的交情。三四句是到了隐者住处茅屋之后的情景。敲门没有僮仆应,看看室内也没有人。作者的情绪可能有些挫伤。他满心期待着寻到这位隐者开怀畅叙一番,却遇到了隐者不在,连个问一问情况的僮仆也没有。于是在五六句他猜想,这位隐者不是推着柴车打柴去了就是在哪个溪边垂钓去了。隐者的生活如此清闲高雅。不巧的是我费许多精力攀上山顶,却不能与之相见,心中产生遗憾和对隐者的景仰之情。这是第七八句。这里作者已渐渐地由不见其人过渡到与其精神、心境的相遇。九十句这个意向更明显了。

            天下起了雨,滋润得小草异常青翠; 晚风微微吹过,松树发出飒飒的声音。这里好像只是写景,其实是在映衬隐者。寻找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居住的人,其情趣能不高吗?所以,作者在十一、十二句便说自己已与隐者的幽绝的居住环境与高雅的情趣相契合了,而且这种情景使作者的心境感到开畅。十三、十四句是说虽然主人不在没有招待我,但我已感悟到了主人的清静无为的志趣。于是,他想起了王子猷访戴安道的故事。王子猷在大雪中乘船访戴安道,船行了一夜才到达,但他没有进门就回去了。别人问他,他说: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由此可见,作者的最后两句既道出了自己已感悟了隐者的高情逸致,也道出了自己的高雅闲适之情。

              作者在其描写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通过遇的期望与不遇的事实的矛盾,虽然不遇但已与其精神情趣相遇的统一的描写,婉转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与隐者之间共同的思想情趣。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