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附凤
后来“攀龙附凤”指跟随天子立有功业的人物。见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下》:“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颍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这里说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人有: 舞阳侯樊哙,滕公夏侯婴,颍阴侯灌婴和曲周侯郦商。这几个人在跟随刘邦以前,从事于各种行业: 樊哙是杀狗的;夏侯婴先后做过沛县的厩司御(管牲口)和滕令;灌婴是贩卖丝绸的小商人;郦商也不过是个很平庸的小官吏。因为他们跟随依附了刘邦,后来都干出了一番事业。所以,《汉书》的作者说他们是攀龙附凤,借他人之光上来的。
因为龙、凤旧时多指帝王,所以也用这句成语来比喻臣下随从帝王以求功业。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就有:“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这是说东汉建武元年(25年)春正月,光武帝刘秀镇压起义军追到徐水时,诸将议论要立皇帝称号,刘秀没同意。后来到南平棘(河北赵县)时,诸将又提出议立皇帝。耿纯解释众将心情说:“大家跟随你舍弃亲人和家业,冒死于矢石之间,无非是想请你当上皇帝,大家也好有所依附,以成全心愿。现在功业已经建立了,违背人心、拖延时间,各位将领会失去希望,人心涣散,就难办了。”后来刘秀到河北高邑县时,正式即皇帝位,这些将领论功行赏,接受封赏。
唐玄宗末期,封爵十分混乱,以官赏功,很多都是空名。杜甫对此深有所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作《洗兵行》诗:“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这是讥讽社会风气,人人都去巴结权贵,以求取富贵功名。
现在说“攀龙附凤”已转向贬义,形容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图谋所取。也用于依托求助他人时的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