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
“孺子”本是古代人们对小孩子的书面称呼,后来才与牛联在一起,称为“孺子牛”。
据《左传·哀公六年》载:“鲍子曰: 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所说的孺子,乃是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此段史料记载的是这样一件事:
齐景公非常宠爱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宫逗孺子玩耍时,不顾自己一国之君的身份,竟趴在地上,嘴里咬着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正玩得高兴,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手中的绳子一使劲一下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拔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孺子的过分宠溺。
鲁迅在《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将这一典故赋予了新的含义,借用“孺子牛”一语来赞颂那些对人民忠心耿耿和为革命事业忘我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