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024-07-12 可可诗词网-词语故事 https://www.kekeshici.com

谓处于困境时,别无良策,只有出走,可以摆脱。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东昏侯)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萧鸾自立为帝,即齐明帝。萧鸾把萧道成的19个儿子、23个孙子全部杀光。朝中人人自危。大司马王敬则发动政变,领兵包围了都城建康(今南京)。萧鸾十分惊恐,他的太子东昏侯萧宝卷更是惊慌失措,急忙改装,准备逃走。有人把这消息告诉了王敬则。王敬则喜不自胜地说:“檀公计策很多,拿手的就是逃跑,你们父子只有快快逃走,不然就是坐着等死了。”

王敬则提到的檀公,即南朝宋代名将檀道济,他足智多谋,曾在与北魏军队作战不利时,以“唱筹量沙”之策安然退兵。由于这次战例在当时很有名,所以王敬则就认为檀道济是个只知道运用“逃跑”战术的将军。他把萧鸾父子同檀道济相比,嘲笑他们惊慌失措的困境。但是王敬则并没有得意多久,后来萧鸾整兵反扑,将他杀掉了。

后遂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比喻处境困难,无法应付,只有一走了事。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九:“渊材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有说作“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南齐书》所讲的“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演变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顺理成章的。但“三十六”只是一个概数,并非实指。后人据此附会出的“三十六计”也把最后一计定为“走为上”。故今人在引用时以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颠倒的说法,认为原意应该是: 走为上,是第三十六计;进而又特别强调: 这句话并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最好的计谋。这是不了解此语的本源所致。

今日更新
  • [2018-09-3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