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败俗
源自《汉书·货殖传》:“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指败坏社会风气。“伤风败俗”始见于《晋书·苻坚载记上》:“(赵掇等)为藩国列卿,伤风败俗。”后来唐·韩愈《论佛骨表》也有记载:“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以儒学正统自居,认为佛教是贫困的祸根,是违反纲常礼教的。819年,韩愈任刑部侍郎。有一次,唐宪宗把陕西凤翔法门寺的一块所谓“佛骨”请到宫中供养,轰动了整座长安城。韩愈为此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阻宪宗:“历史上信佛的帝王都活不长或不得好死。如今,陛下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养,使得王公士庶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宝,有的老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像发狂一样烧灼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些事情,败坏风俗,被人们作为笑话到处传扬,可绝不是一件小事。依我看来,‘佛骨’只是一块发臭的枯骨,应该丢到水里去,或者用火烧掉。”唐宪宗看后大怒,要杀韩愈。幸亏群臣说情,韩愈才免于死罪,后被调离京城,到潮州担任刺史。
后来,人们常用“伤风败俗”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又作“伤化败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