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
孔子(前551—前479)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活人殉葬与作俑陪葬同时并行。孔子对以“俑”的形式作为陪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制作俑来作为陪葬的人,大概是他没有后代吧。因为在当时如果有子孙,就要以活人殉葬了。
在秦汉以前,有一种残酷的封建习俗: 有权势的男人死了,其妻妾儿子一定要殉葬,如不从,也要把他们活活地从葬。《礼记·檀弓下》:“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又《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都说明以活人配偶子息殉葬。但当时也出现了用“俑”作为陪葬的形式,东周时逐渐多了起来,汉代至唐代盛行。宋代以后,因纸冥器流行,木俑或陶俑在普通墓中逐渐减少。
一些辞书,把“始作俑者”定为“贬义词,名声很坏”,是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是不妥当的。退一步讲,当时作“俑”者因为死者没有后代,出于无奈作“俑”以代陪葬,也算不上是坏事。将“其无后乎”解释为“该受到断绝子孙后代的报应吧”,也有解释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要灭绝后代”,但这样解释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由于用“俑”陪葬代替殉葬活人的形式出现,把以前的残酷的活人殉葬的习俗逐步去除而消灭,所以“始作俑者”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把一件作俑陪葬的好事,说要受到断子绝孙的恶报,是不符合孔子当时所主张的儒家思想的。所以,该成语应引申为: 比喻某种风气的创始者,多指首开恶劣风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