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2019-06-01 可可诗词网-古代爱情诗词 https://www.kekeshici.com

        

捣衣


        嘹唳夜鸿惊。夜满阶除欲二更。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深秋,严冬将至,妇女们就该为出门在外的亲人准备寒衣了。捣衣,即将制衣的布帛平铺在砧石上,用木杵捶平捣软。每逢此时,杵击石砧,清响声声,其中寄寓着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深情,寄托着她们的无穷思念。李白《子夜吴歌》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顾贞观以词的艺术形式表达与李白《子夜吴歌》同样的主题,发挥了词所特有的格律特点,读来也别有韵味。
        夜沉沉,月清冷,近二更。不知何处,偶尔传来一、两声受惊孤鸿的鸣声,嘹亮而凄厉。这叫声划破了夜空的寂静,增添了秋夜的凄寒和冷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惊鸿是具有特定涵义的物象。曹植在《洛神赋》中,首先以惊鸿形容美女。后陆游的《沈园》诗中有“春波桥下伤心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句,深为人所赏誉,“惊鸿”遂常常被借用为指代妻子的特殊意象。“嘹唳夜鸿惊”,既以惊鸿的鸣叫来渲染秋夜那凄凉清冷的气氛,也暗示了词中女主人公的身分,并引起读者对女主人公的容颜、神态的美好联想。接下来的“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是从李白的诗句化出。李白诗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从秋风瑟瑟,捣衣声声的意象整体上看,李白的诗句比较含蓄,胜于顾贞观的词。但顾词中的“秋声”二字则别有意味。“秋声”,从词面看,是指萧瑟西风所代表的秋天之声,其内在涵义,则因为捣衣是妇女的秋天之事,故而特指捣衣之声。“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令》)。“秋声”描写了风声与砧声的相互伴和。正是从这瑟瑟秋风、阵阵杵声的交相应和中,传达出了词中少妇对远方亲人的关怀、忧虑和思念。这里的“秋声”二字独立成句,以词所特有的格式强调了这寒夜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声响。惊鸿翩飞,鸣声凄厉;月光如洗,洒满阶除;风声杵声,连成一片;这一切,仿佛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有声的画面,启人想象,耐人寻味。
        写词者通常都很注重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上片结句由写景而点出“中有深闺万里情”,将上片所描写的景物归结到对思妇离情的烘托,同时,也十分自然地引出下片的直接写情。
        下片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刻画捣衣少妇的相思情深。寒夜风冷,砧石如冰,少妇的两只袖口早已浸湿,泛起一层薄薄的霜花。可以想见,裸露在夜风秋霜中的两只手该有多冷。但是,少妇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甜蜜的回忆,美好的期望温暖着她的心。她不顾严寒,忘了疲劳,辛勤捣衣直至二更。杵声和着风声,月光映着霜花,将她的一片深情送往远方。当夜深霜重,月照西楼,她疲倦地睡去,无尽的捣衣声依然回响在心头。梦乡中,她竟然见到戍守边疆的丈夫归来。她清楚地看见了那熟悉的脸庞,闻到了那亲切的气息,她欣喜地放下手中的杵棒,不断用口中热气呵暖着冻僵的双手,披着月光霜华,向丈夫急切地迎了过去。这里的梦境描写颇为生动。先看“纤手频呵”。这是夜半捣衣时的寒冷留下了太强烈的印象,以致于少妇梦中犹有此感;同时也表现了少妇对丈夫的温柔的体贴,她呵暖双手,生怕将寒意带给了亲人。“纤手频呵”这一细节写得真实而传情。其次,“分明”一句,强调了少妇在梦中与丈夫相见时的喜出望外的感觉。少妇日夜思念着戍边的丈夫,一旦相逢,惊喜交加,以致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而要用“分明”来印证感觉的真实。可这里描写的分明是梦,是夜半捣衣时的深情思念所引起的梦。是梦而要证之以“分明”,可知少妇对丈夫思念之切,已把梦境当作了现实。作者用真实的生活体验来描写虚幻的梦,将少妇对丈夫的思念深情表达得格外感人。
        这首词将景色与情感、声响与画面、真实与梦幻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语言朴实,风格清俊。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