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7-28 可可诗词网-其他 https://www.kekeshici.com

 
【解题】
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826),诗题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将近考试时。张籍:唐诗人,见前《野老歌》“作者小传”,时为水部员外郎。水部: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掌管有关水道的政令事务。据《云溪友议》卷下记载,朱庆馀遇张籍,张赏其诗,乃索其篇什,置之怀袖而推许之。朱庆馀时将应试,乃作此诗以献。张籍酬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从此朱庆馀诗名流播海内。此诗全用比喻,以“闺意”喻应试,以舅姑喻试官,以夫婿喻友人张籍,以新妇自比,风趣自然。尤其是后二句,将新妇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全诗】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①洞房:新婚夫妇的卧室。停:点,燃。②舅姑:丈夫的父母,公婆。③夫婿:丈夫。④画眉:以黛饰眉。汉代张敞为其妻画眉,后世常以“画眉”指夫妇间的爱情,此处用张敞典故又切张籍的姓。深浅:浓淡。入时无:合时不合时,借喻诗文是否符合要求。无:否。
 
【诗大意】 洞房里的红烛彻夜不熄。新娘等待着天明向公婆行礼。她精心打扮后轻声问夫婿: 眉毛的浓淡画得是否合乎时宜?

【解析】

唐诗篇名。七绝。朱庆馀作。见《全唐诗》卷五一五。诗题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张籍曾官水部员外郎,故称。作于宝历二年(826)。作者向张籍投诗行卷,受到张的赏识,张“置于怀抱而推赞之”,而“朱君尚为谦退”,临近应试时又作此诗以献张籍(范摅《云溪友议》卷下):“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借新妇问夫的典型细节,向张籍讨教己诗是否合时,构思新巧,比喻贴切。“妆罢”二句,将诗人试前忐忑不安心情生动传出,既富生活气息,又饶风华流美之致。宋洪迈曰:“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引)后张籍作诗酬答之:“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也用比体,充分肯定对方的才华,与朱诗同为匠心独具之佳构,千百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鉴赏1】
 
        这首诗又题《近试上张籍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向名人行卷的风气极盛,他们希望通过行卷,能被称扬、介绍于主考。本诗作者平时向水部郎中张籍行卷已得到赏识,但临考前他仍不放心,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了这首诗献给张籍,征求意见,以祈携助。这是此诗的本意。诗采用喻体,构思巧妙。作者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以新娘初次拜见公婆前的喜悦而又惶恐的心理,比喻自己临考前的不安和期待。
 
      如果撇开“本意”,仅就“闺意”来鉴赏,这也是一首完整而优美的爱情诗。
 
         诗的首句写成婚。“洞房昨夜停红烛”,“洞房”即新房,诗人用“洞房”、“红烛”这些字眼,渲染出新婚之夜的热烈氛围。“停”,中止。即平常我们说“停电”、“停水”的“停”。停即“止”,但“停”含有“当中停止了一段”的意思。诗中的“停”引申为“熄灭”。本来,洞房里的红烛是通宵达旦点着的,可是这位新娘夜里把红烛吹熄了——到凌晨起来梳妆时才点亮。为什么“昨夜洞房停红烛”呢? 诗的第二句作了回答:“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代媳妇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古代风俗,新婚的第二天清早,新娘得随新郎去拜见公婆。这位新娘因为想着天一亮就得去“堂前拜舅姑”,所以把洞房花烛也给吹熄了——以免烛光太亮影响睡眠而误了早起。事实正是如此,第二天她起了个绝早,点亮红烛,以充分的时间进行梳妆打扮。我们不难想象,这位新娘子那繁忙、紧张的情景:眉毛画了擦,擦了又画;罗裳试了又换,换了又试。太花哨了怕欠端庄,太素朴了又怕寒伧。怎样才合公婆眼中的时宜?她实在没有把握! 妆罢,她只好向从小在公婆身边长大的新郎征求意见了。这就是诗的最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低声”两个字用得极好。它微妙地刻画出新娘子的娇羞神态和她那缱绻情意。妆罢“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花一般美的媳妇,难道公婆还会不满意的吗?这温柔的“低声”里,充满娇羞,充满幸福。然而,万一得不到公婆的欢心,这红烛洞房还有她的驻足之地吗! 这胆怯的“低声”里,我们还分明感受到新娘子心灵深处潜伏着的谦卑与隐忧。
 
           汉魏民歌《焦仲卿妻》中,兰芝由于不中婆婆的意,便犯了封建礼教中妇女的“七出”之条。《大戴礼记·本命》说:“不顺父母,去。”《礼记·内则》也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封建社会似乎不是为丈夫娶妻子,而是给公婆找媳妇! 公婆不满意,媳妇便会丧失她在家庭中驻足的地位。而且,在封建社会,媳妇要使公婆满意又是多么难哪! 《聊斋·婴宁》里,婴宁连“善笑”、“爱花成癖”也会惹得婆婆不满,被斥为“憨狂”,受到“呵之”。封建社会媳妇与公婆的这对矛盾,正是诗中主人公幸福之中潜伏着隐忧的“根”;没有这矛盾,这首诗就不可能产生了。
 
         用动作、行为细节刻画心理活动,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特色。契诃夫认为: “在心理描写方面也要注意细节。……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看明白。”(《契诃夫论文学》第27页)这首诗即通过外在动作泄露人物内心的隐微,从而揭示作品主题。
 
【鉴赏2】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 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 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子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 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评说】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洪容斋曰:此诗不言美丽,而味 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后二句,审时证己,敛德避妒,可谓善藏其用。与王仲初‘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一不恃才妄作,一不敢轻试违时,俱有无限深意。”
 
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托喻既深,何嫌近亵。”
 
【作者小传】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登进士第,官秘书省校书郎。曾客游边塞,仕途不得意。与张籍、贾岛、姚合等唱和。生平事迹略见《云溪友议》卷下、《新唐书· 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等。其诗长于五律七绝,内容多送别酬答及题咏纪游之作。描写细致,意境含蓄。有《朱庆馀诗》一卷,《全唐诗》存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