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023-05-03 可可诗词网-其他 https://www.kekeshici.com

【解题】
 
唐代朱庆余 的七言绝句。是临近考试时作者呈 送张水部的诗。张水部,即张籍, 曾任水部郎中。题一作《闺意献张 水部》,因为本诗是借闺房的事情 隐喻考试的。全诗是: “洞房昨夜 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 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这是说,昨天夜里红烛高照,我们 入了洞房,第二天一早就要在堂前 拜见公婆。化妆完低声去问丈夫: “我画的眉深浅合时宜吗?”作者 在应进士考试之前请教张籍,让他 看自己的文章合不合主考官的要 求。作者自比新娘,把张籍比作丈 夫,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看是 写“闺意” ,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比 喻罢了。
 
【全诗】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①此诗一名《闺意》。②舅姑:夫婿之父母,即公婆。③画眉:本《汉书·张敞传》,张敞“为妇画眉”,后借为夫妇和睦,闺房一乐。此处化用,含蓄暗示两人间亲密关系。

【译文】 昨儿晚上洞房花烛新婚宴尔,今天早上要去堂前拜见公婆。新媳妇打扮好了亲昵地询问丈夫,我所画眉毛的浓淡合不合时下的颜色?
 
【鉴赏1】
          这是一首以比手法写的诗。从字面来看的描写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以昨夜言是刚刚成婚的新媳妇。下句写拜见前的等待,为拜见公婆而早起待晓,可见重视。由于重视才要妆,妆完还不放心,而去询问丈夫打扮是否合时宜。“画眉深浅”是指打扮,难道就仅是打扮吗?那么重视的一件事,举手投足都很重要,可见这是以点代面。全诗把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心态刻画的维妙维肖。因此有的版本把本诗题为“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是作者在参加应试前向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投赠的一首诗。这样看来,诗人是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作张水部,以公婆比主考写下此诗,目的当然是征求张籍对自己作品的意见。以夫妻或男女爱情比拟君臣及朋友、师生等关系,《楚辞》中早已有之。于是作者便取了很具有典型意义的时刻,新妇拜翁婆之前写来,曲折张意,既能表意义又曲折委婉,很有风格,难怪张水部读此便答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鉴赏2】
              这是一首以夫、妻、公婆比喻自己、张水部、主考官三者之间关系的诗。有 唐一代应科举考试,士子都要向名人行卷,希求名人称扬,并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介 绍。张籍因擅长文学且乐于提拔后进,故朱庆馀平日则向他行卷。此时,临近考试,朱 庆馀还怕自己的诗文不合主考官的心意,便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首句写新 婚之夜,红烛辉煌,整夜不灭。次句写新娘在烛光里妆扮,等待天晓,去堂前行礼,拜见 公婆。这时,她有点担心,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入时?能不能讨得公婆的欢心?基于这 种心情,自然引出三、四句:在梳妆画眉之后,不知合不合宜,又怕旁人听见,便面带羞 涩地低声问新郎,这情景的描写十分精细,极合情理。此诗仅写“闺意”,刻画新妇的心 理,展示其深挚、温柔、羞涩的形象,已属优美动人的绝妙好诗。诗人却将关于自己前 途的应举考试,喻为女子出嫁的终身大事,尤为高明,使诗情更为含蓄婉曲,使诗意更 为丰厚深远。

        朱庆馀的呈诗,张籍写了《酬朱庆馀》一诗,给予了确切的回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是一首同样用比拟体写成的答诗。此诗将朱庆馀喻为采菱的越女,相貌隽美, 歌喉婉转,暗示一定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不必过虑担心。首句写采菱女妆扮入时,出 现在镜湖湖心,一边采菱,一边歌唱。次句写采菱女自知天然美艳,却还是担心无人相 中而暗暗地揣测思忖。其“新妆”与前诗的“画眉”照应,其“更沉吟”与“入时无”照应。 后二句说,就是穿着齐地绫罗绸缎的姑娘,人们也不会看重;然而你这位越地采菱少女, 唱一首采菱歌,就足足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结句暗示,你的诗文价值不菲,难道还担心 不合主考官的心意吗?这样写来,就进一步打消了朱庆馀的顾虑。此诗同样高妙,也 是一首含蓄婉曲、意旨丰厚的诗。
 
【赏析1】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 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 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 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 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 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 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 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 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 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 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 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 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 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 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 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 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 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 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 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 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 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 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 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 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 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 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 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 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 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 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 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 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 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 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 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 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 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 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 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 “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 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赏析2】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据此可知诗的作意。唐时,应试士子常于 考前将自己平时的作品呈于文坛、政界的名流,希求借其声望,为之揄扬, 易于考中。这种风气,当时称为“行卷”。张水部,即著名诗人张籍,时任 水部郎中。朱庆余曾向张行卷,得其赏识,但于考前尚惴惴不能自安,故以 此诗试探张意。因此事毕竟羞于出口,遂假托闺情,以新妇自比,让 “新 郎” (比张)品评。
 
       “洞房昨夜停红烛”。诗一开始,勾画出一个新婚初夜的早晨场面。洞 房里虽然是夫妇二人,而诗人的笔端却单单对准新娘。她起个绝早,于辉煌 的烛影中此时正在对镜梳妆。
 
        新婚而早起,为的是“待晓堂前拜舅姑”。待晓,等候天亮。舅姑,即 公婆。古时女子必于婚后第一个早晨拜见公婆,才算取得了家长的认可,明 确了媳妇的身份。用两句诗包容了人物、时间、环境与事件等多种因素,如 此浓缩语言的功力,在唐诗中并不多见。
 
            拜见公婆何必“待晓”?对古代的新嫁娘来说,这第一次的拜见,事关以 后处境的顺逆,地位的沉浮,因为那是以家长为中心的时代,故而新娘总是 要讨取公婆最初的良好印象,为此后的生活开个好头。新婚而早起,正是为 提前作好准备的良苦用心。
 
           但是,尽管提前准备,也消除不了新娘此刻精神的紧张。她虽然精梳妙 扮,巧抹细描,还是不能自信,唯恐有什么疵点不惬公婆之意,这才“妆罢 低声问夫婿”。低声,自然是因为新嫁的羞涩。“画眉深浅入时无?”“入时”, 时新样,合潮流。“无”,“不入时”的略语。请“夫婿”品评指点眉毛画 的深浅是不是新时样,合不合新潮流。这两句诗,一写简单的行为,一述简 单的问句,看似平平,但诗人所撷取的却是发生在新婚洞房里的一组典型的 喜剧镜头,这就将做为新嫁娘的那种娇羞软怯的情态以及隐微复杂的心境刻 画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
 
          此诗用的是比体。诗人以新嫁娘待见公婆的惶惑不安的心境,来比拟自 己即将临场的紧张期待的情绪。士子的应科考与新娘的见公婆,虽然是截然 不同的两件事,但士子的应试与女儿的出嫁却都是各自的终身大事,其紧 张、惶惑、期待之情完全相同。朱庆余从异事中发现了这种同情,并巧妙地 借彼而言此,将严肃的内容寓于风神旖旎的闺情之中,取得了清新婉丽的艺 术情趣,这与他的《送陈标》一起,堪称唐人比体诗中的双璧。张籍亟赏此 诗,亦以比体回赠,题为《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将朱比作美貌能歌的越女,打消了朱的疑虑,留下这文坛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