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018-06-19 可可诗词网-边塞战争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处】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意思1】守边军士何必用羌笛吹奏幽怨的 《折杨柳》 曲,来埋怨这里的荒凉和没有青青的杨柳呢,须知,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唐王朝对边疆将士的漠不关心。后常用最后一句形容喜讯或大好形势未到达某一地。据唐薛用弱《集异记》 记载,这首诗唐代就广泛流传。
 
化用《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和《后汉书·班超传》之典,写玉门关外的荒寒和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用典巧妙,委婉蕴藉,悲凉慷慨。
 
【意思2】
 
羌笛:古代传自西羌的管乐器。怨杨柳:吹《折杨柳》曲,怨春色 的来迟,春光的萧索。
此联的意思是: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来埋怨春 色的来迟呢?要知道,玉门关外的杨柳是得不到春风的吹拂的。后 用来说明边远地区、荒野的民众很难得到上边的支持与照顾。
 
 
【提示】羌笛何必吹出《折杨柳》那样哀怨的调子呢?要 知道玉门关外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 诗句极写边塞地区的 荒寂,表达无限的乡思离情。
 
 
【鉴赏】《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古乐曲名,原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填歌词,描绘边塞风光和战斗情景。仞: 古代以周制八尺为 一仞。羌: 中国西部一个少数民族。杨柳: “折杨柳”,古代曲名; 这里借指杨柳树。玉门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境,是当时凉州最西境。这是作者初入凉州(今甘肃省武威) 时所作。当时内地已春暖花开,杨柳青青; 凉州一带还相当寒冷,杨柳刚露青; 而玉门关外更冷,杨柳尚未发芽。作者目睹当地景色,耳闻羌笛吹奏的 “折杨柳” 调,而写出这首诗。原诗意思是: 遥望黄河上游,像是一直伸到白云上空,一片孤城坐落在耸入云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 你何必吹奏 “折杨柳” 的曲调,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后来比喻某种思想 (多指好的方面) 到不了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现在引用,有时一反原意,把 “不” 字换成 “已” 字,比喻正确思想深入人心。
 
【英文翻译】
1. Why doeth a Barbarian flute wail that no willows here grow?
Since beyond Pass Jade-gate,spring breezes never blow.
2. Why need the Qiang flute plain in a song of Plucking Willows?
Spring breezes would not be wafted out of the Jade Gate Pass.(孙大雨 译)
3. O tartar flutes need not complain of willows.
Beyond Yumen Pass no spring breeze blows.
4. A Tartar under the willows is lamenting on his flute
That spring never blows to him through the Jade Pass. (译者未知)
 
 
【全诗】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一片:一座。孤城:指玉门关。万仞:极言其高。 ②羌笛:古代羌族的管乐器。长尺余,有数孔。杨柳:指《折杨柳》,北朝乐府歌曲的名称。这里一语双关,一面说羌笛哀怨地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另一面又借杨柳来象征春意与春天的来临。春风:一作春光,也是一语双关,一指春日和暖的风,一指朝廷对边地军民的恩泽。
 
 
【赏析】
 
[1]《凉州词》为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风光和边防将士的征战、思乡。王之涣这一首,用古题,也写传统题材,但歌词的格调大大提高,亦题作《出塞》。当时文人多写乐府词,由歌坊传唱。《集异记》载旗亭画壁故事: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旗亭(酒楼)赌酒,以歌妓唱何人之诗多为胜。结果,唱王昌龄诗二、高适一,最美者则唱王之涣此词。这个故事说明此词在当时已是广为传唱的名篇。
 
[2]“黄河”二句:黄河,一本作“黄沙”。远上,一本作“直上”。视角由近而远,黄河远远地从白云间流来,形容黄河上游地势之高。孤城,指凉州。万仞,形容山高;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一片,犹言一角。山高万仞,从下面望高山中的城,望不见整座城市,只能望见其中一片。
 
 
[3]“羌笛”二句:羌笛,笛子原是西北地区羌族的乐器,故称。杨柳,北朝乐府《横吹曲辞》有《折杨柳歌辞》或《折杨柳曲》,是一支折柳送别的歌曲,内容写行客之愁,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收横笛,愁杀行客儿。”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是当时西北边境的重要关塞。“春风”一本作“春光”。二句说,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曲》来抒发哀愁,因为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哪里会有青青的杨柳呢。
 
 
首联写出西北边疆雄阔苍凉的景色,远上白云间的黄河和万仞高山中的孤城,写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雄浑的画面含蕴着苦寒孤凉的意象,与戍边者的心境相统一。下联转写哀愁的羌笛和春风不度的玉门关,表达长期戍边战士的别愁离怨。关塞当然也有春风,所以这样写,明·杨慎《升庵诗话》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关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夸张,既突出边塞的荒凉苦寒,也以“春风”暗示皇帝的恩泽,隐喻当政者对戍边将士漠不关心。诗深沉含蓄,情调苍凉悲壮,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全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四句句句是名句,以其深厚的意境被历代广泛引用。
 
 
 
 
【鉴赏】
    诗前两句仿佛一幅色彩厚重的油画。这是逆黄河向上看得来的。九曲黄河如一条丝带迤逦弯曲飞上云端;天上白云静止,“远”和“上”写出了长度和高度。如此优美凝重的造型,再加上黄白两种亮丽的颜色相谐,构成了这幅油画的背景。接下来诗人又点上“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比于“万仞山”,立显山之高,城之矮。但城却存在于这大川高山之间,地形险要之外。此城定然是戍边堡垒,诗中又暗示:城中有征人存在。至此一幅油画便完成了,但感觉画面中少了点生命的颜色。于是诗人转而写春了。
 
   第三句转而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唐时折柳赠别之风最盛,所以人们见柳会引起别愁,听到《折杨柳》笛曲也会有离恨产生。故此“怨”笛中所奏《折杨柳》勾起人们别愁。玉门关外,春风不愿光顾,杨柳不绿,折柳也没处去折。征人听笛曲而怨,更怨这春风,怨情强烈,却言“何须怨”,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诗先写玉门关外壮阔雄浑,但无生气,因此转而发征人之怨。怨什么?怨春风!古时“春风”象征着皇恩,怨春风实质是怨边塞士卒从来得不到朝廷的垂顾。全诗风格苍凉悲壮,蕴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