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偶成》全文、注释和赏析

2023-10-09 可可诗词网-鲁迅 https://www.kekeshici.com

文章如土欲何之,

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

春兰秋菊不同时。

 

 

【注释】 鲁迅日记 1932年3月31日载:“又为沈松泉书幅云: ‘文章如土欲何之……’。”

 

【析】 1932春,友人沈松泉将东渡日本留学,鲁迅百感交集,便写了这首诗送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叹世道之艰危,悲文章之贬值,是旧体诗词的老题材了。当年,李白在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就曾慨然咏叹道: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到心中酸楚。然而,历史推进到鲁迅生活的时代,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已不只是统治集团无德无识,生活中贤愚颠倒,知识分子个人“白首为儒身被轻”的问题,他的忧虑,也不仅是因自身经历而生了。封建统治的阴影不仅依然笼罩着华夏大地,而且这阴影已经变得更黑更浓。中国人民外临强敌,内逢苛政。因言论或文字而遭囚禁,被杀戮,是志士仁人随时都可能面临的结局。性命尚且难保,遑论为文著书?瞻望国家前途,不胜忧愤。这是当时进步作家的共同心情,也正是鲁迅写作这首七绝前后的心情。

“文章如土”四字,出之平实,实则陡峭。此四字确系此绝句之大关节处:一切思绪皆因“文章如土”而引起,所有情感皆由“文章如土”而生发。因文章贱如粪土的现实而生寂寞之感,彷徨之意。“欲何之,”在这里一话双关,既有个人向何处去之意,亦含民族向何处去之意。“欲何之”,既是郁闷的叹息,又是愤怒的呐喊:我们向哪里去呀! 祖国向哪里去呀! 由“欲何之”和友人赴日 “翘首东云惹梦思”。眼前浮云悠悠,窗外春日迟迟,鲁迅不禁心驰神往,让思绪东渡扶桑,盘桓于富士山下,徜徉于樱花丛中。日本,是他青年时代留学之地,他把许多梦境般的年华留在了仙台的山水草木之间。面对国内血雨腥风的今日,不免遥想在异国他乡渡过的昨天,甚或一度萌生渡海去国的念头。但这“文章如土”的地方毕竟是自己生长的国土,鲁迅当年所以也“时亦有意,去此危邦,而眷念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鲁迅1931年2月18日致李秉中信)在鲁迅心中,祖国和人民永远是高于一切的。这两句诗如流水行云,寓婉约于畅达,以平实见陡峭,为全诗定下了含蓄深沉的基调。

“所恨芳林寥落甚”,笔势一折,将无羁的遐思从容收回,由 “文章如土”扩展至“芳林寥落”,不仅在字面上将作家之命运与整个文坛的现状联系起来,而且在内涵中将个人的生活处境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连结起来。此两句最佳处,在“芳林寥落”前着一“恨”字,情感鲜明,深沉凝重,余味无穷。鲁迅所恨者,非仅芳林寥落文坛寂寞的现象,更有反动当局摧残文化之实质。接着,笔势又一折,生出鲁迅心中的无限感慨: “春兰秋菊不同时”。此句从李商隐 《代魏宫私赠》“春兰秋菊可同时”句化出,以春兰秋菊之相替,抒发自己对于时空迁移,今非昔比的慨叹。这两句诗,妙用比喻,寓曲于直,忧愤深广,波澜老成,将全诗提升到一个深沉弘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