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吊大学生》全文、注释和赏析

2022-12-06 可可诗词网-鲁迅 https://www.kekeshici.com

阔人已骑文化去②,

此地空余文化城③。

文化一去不复返,

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④,

晦气重重大学生⑤。

日薄榆关何处抗⑥,

烟花场上没人惊⑦。

 

【注释】

①本诗自杂文《崇实》中录出。《崇实》作于1933年1月31日。文章针对国民党政府将历史语言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物分批南运; 又不准大学生逃难二事而发。文中说“只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崔颢的《黄鹤楼》诗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②“阔人” 句,指北平古物南迁事。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后,国民党政府即以“减少日军目标”为由,慌忙将历史语言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收藏的古物分批从北平南运至南京、上海等地。

③文化城:指北平。1932年10月间,北平文教界江瀚等30余人,在日军进逼关内、华北危急时,向国民党政府呈送意见书,要求“明定北平为文化城”,将“北平的军事设备挪开”,以不设防来求得北平免遭日军炮火。这实际上迎合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④ “专车” 句,指运送古物的专车在前门车站启运。

⑤“晦气”句,指国民党政府不准北平的大学生逃难事。1933年1月28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电令北平各大学:“据各报载榆关告紧之际,北平各大学中颇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学校当局迄无呈报,迹近宽纵,亦属非是。”

⑥日薄榆关: 指日军占领山海关事。山海关于1933年1月3日为日本侵略军攻陷。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⑦“烟花”句,揭露国民党当局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对于国族的灾难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烟花场:妓女聚集之所。

 

【析】 本诗是从杂文《崇实》中录出的。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已被运走的古物。1932年10月间,北平文教界江瀚等30余人呈文国民党政府,要求“明定北平为文化城”,将“北平的军事设备挪开”,以不设防来求得北平免遭日军炮火。不论他们的动机如何,在客观上迎合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也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诗中也明显的包含了对于提议设立 “文化城” 的人们的嘲弄和讽刺。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承接首联而来,“文化”已去,而且“不复返”,千载古城遂“冷清清”。这两句以“千载”形容“古城”北平历史之悠久,以其历史之悠久,反衬出今日 “冷清清”的空旷寂寞。接下来写实,“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运送古物的专车在前门站里停靠,忙碌不休,而被称为“国民中坚份子” 的大学生的安危却无人管得,已够“晦气”,自行逃难又反受电令申斥,就更加晦气,故曰“晦气重重”。此处以“专车队队”与“晦气重重”对举,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大学生由于“不值钱”而受到的冷遇,也揭出当局抢运古物的实质在于其“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这些 “阔人” 其实并不关心“文化”、“古物”,他们所关心只是钱。

尾联是本诗的重点,也是在探寻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日军从侵占东三省开始到进逼华北,攻陷榆关,又何处可以见到抵抗呢? 从东北数十万大军不放一枪而退入关内到当时的情景,国民党当局谁在关心国家的危亡呢?没有。当局要员们沉迷在“烟花场上”,正在醉生梦死中销魂,丝毫也没有受到惊扰。直接指斥国民党当局投降卖国的不抵抗主义。

这首诗是剥《黄鹤楼》诗的。所谓“剥”,就是仿原诗的形式,同时也注意关照原诗的意蕴,使诗作具有更多的意趣。但《吊大学生》与一般的仿拟诗又有不同的特点,即是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仿拟原诗,又紧扣、指斥现实,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战斗和嘲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