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的英雄(节选)

2019-06-01 可可诗词网-泰戈尔 https://www.kekeshici.com

        

作品选录


        五河横贯之邦,[1]
        发辫盘在头上。
        响应古鲁[2]号召,
        锡克人觉醒了。
        英勇无畏,
        不屈不挠。
        万人同呼,
        古鲁胜利;
        呼声响彻大地,
        新觉醒的锡克,
        凝视着新升的曙光。
        
        ……
        
        英雄们的鲜血
        飞洒五河岸上;
        万千勇士的生命
        像归巢鸟一样,
        飞离千万躯体——
        被刺穿的胸膛。
        英雄们给母亲
        描吉祥痣;
        他们以鲜血
        染红五条河的河岸。
        
        莫卧儿与锡克交锋,
        是在残酷的死亡拥抱中。
        战场上进行着生死搏斗,
        双双掐扼对方的喉咙。
        正如那巨蟒
        与那受伤的雄鹰恶斗。
        在那天激烈的战斗里,
        到处是沉闷的喊杀声。
        高呼“古鲁胜利”的
        是锡克的英雄;
        血泊中呼喊“宗教胜利”的
        是疯狂的莫卧儿士兵。
        
        锡克坚守的城被攻破,
        锡克首领般达被俘获;
        莫卧儿军队获得胜利,
        般达如雄狮披戴上枷锁;
        得胜的军队带上俘虏,
        踏上返回德里的道路。
        般达在决战中被俘获,
        哎,锡克的城被攻破。
        
        ……  
        
        俘虏们一个个
        争抢着慷慨就义,
        清晨刽子手的刀下,
        一排排俘虏——
        锡克的百位英雄
        高呼:“古鲁胜利!”
          一百颗人头落地。
        七天斩杀七百个生命,
          最后,审判官把般达的孩子
          推到般达的胸前。
          并说:“你亲自动手,
        把他杀了。”
        审判官把手绑着的男孩
        推到般达的胸前。
        
          般达把幼小的
        亲生孩子揽在怀里。
        他什么话也没有说,
        右手摸着那孩子的头,
        暗地里为孩子祝福;
        最后他轻轻地
        吻一下孩子的红头巾。
        
        般达慢慢从腰间,
        拔出锋利的刀;
        他凝视自己的儿子,
        在他耳边说:
        “孩子不要害怕,
        高呼‘古鲁胜利’!”
        
          男孩的脸上
        闪耀着无畏的光辉,
        孩子把歌儿唱起:
          “古鲁胜利!死不可怕!”
        孩子看着般达的脸。
        般达用左手,
        抱住孩子的头;
        右手用力
        把刀刺进儿子的胸口。
        “古鲁胜利!”
        孩子高呼着,
        倒在地上。
        
        法庭上死一般沉寂。
        刽子手拿起烧红的
        火钳,夹撕般达的肤肉,
        英雄死时岿然不动,
        没有呻吟一声。
        旁边的人闭上了眼睛,
        法庭上死一般沉寂。
        1899年
        

(黄志坤 译)


        

赏 析


        本诗选自《故事诗集》。该诗集出版于1900年,共有24首长短不一的叙事诗,前面还有1首序诗。叙事诗都是取材于印度古代宗教经典或民间传说,24个故事大体分为4组,即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锡克教故事和马拉塔及拉其斯坦的英雄故事。取材于佛典的故事诗主要表现慈悲、仁爱与牺牲精神;取材于印度教经典的故事诗主要表现诚实不欺、慷慨无私和公正廉明;取材于锡克教、拉其斯坦和马拉塔历史的故事诗主要表现敢于反抗、宁死不屈的英雄精神。这就是泰戈尔对真正的印度精神的理解,其中跃动着诗人的灵魂——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些诗歌是泰戈尔最为印度人民所喜爱的作品,至今仍是中小学课本必选的篇目,也是大学文学系学生必读的作品。创作这些故事诗的意图是挖掘印度传统精神宝库,并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对传统道德精神进行重新阐释。当时英国殖民主义实行的奴化教育毒害了一大批印度青少年,使他们忘记甚至鄙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同时一些民族主义者又试图恢复传统文化,利用传统宗教的精神力量进行反英斗争。对于西化和复古这两种倾向,泰戈尔都是反对的,因此他要挖掘印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优秀的传统精神在现代印度人的思想血液中流淌。这些故事诗既有诗的简练优美,又有故事的生动有趣。诗人善于抓住故事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来描述,着墨不多,却韵味无穷。《被俘的英雄》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被俘的英雄》属于锡克教故事,取材于锡克教领袖般达于1716年领导锡克教徒起义的历史。锡克教是印度16世纪宗教改革的产物,教主那纳克是一位宗教改革家,他领导的锡克教既反对伊斯兰教,又反对印度教,因此既受印度教徒排斥,又遭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的镇压。然而这种双重压迫却培养了锡克教徒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到17世纪时,锡克教发展成为一个武装的宗教派别,其主要活动是反对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他们多次举行起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泰戈尔从锡克教起义的历史中取材创作这篇叙事诗时,印度正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以孟加拉为中心的印度民族运动蓬勃展开,诗人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印度人民的斗志,鼓励他们为反对殖民统治而斗争。
        《被俘的英雄》可以说是一篇反映锡克人英勇斗争的史诗,其主题是歌颂民族英雄,歌颂人民群众英勇反抗的精神。诗人首先叙述了那些觉醒了的锡克教徒举行起义的雄壮场面,接着写了他们伟大的胜利,然后写了他们悲壮的失败。包括首领般达在内的七百英雄成了莫卧儿的俘虏,但他们个个视死如归,宁死不屈,高呼着“古鲁胜利”英勇就义。作品在塑造锡克英雄群像的基础上,突出了首领般达的英雄形象。敌人让般达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般达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孩子“脸上闪耀着无畏的光辉”,父亲把刀刺进他的胸口时,孩子高呼着:“古鲁胜利!”最后刽子手用烧红的火钳扯碎了般达的身体,“英雄死时岿然不动,/没有呻吟一声”。全诗犹如一组巨型浮雕,般达则是在雄伟壮阔的背景上凸出的一尊庄严的雕像。诗的结尾,诗人以胜利者的虚弱来反衬英雄们的高大形象。
        《被俘的英雄》是《故事诗》中的名篇,在印度家喻户晓,几乎男女老少都能背诵。本诗不仅在内容上赞美英勇不屈的精神,表现印度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而且在形式上也继承了印度文学优秀的传统,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印度文学有以诗叙事的传统,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世代传诵,历代诗人都喜欢创作“大诗”,即表现英雄形象的长篇叙事诗。泰戈尔的《被俘的英雄》具有史诗和“大诗”的某些风格,主题宏大,场面宏伟,英雄形象突出。与传统的史诗和“大诗”不同的是,《被俘的英雄》没有情节的铺排和渲染,而是非常简洁。诗的格律接近民歌,语言用的是生动的口语,因此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更易为一般群众所接受。
        

(侯传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