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霎晚風,蟬聲新雨歇。”詩句出處:《歌頭》;是唐朝詩人李存勖的作品。
賞芳春,暖風飄箔。鶯啼綠樹,輕煙籠晚閣。杏桃紅, 開繁萼。靈和殿,禁柳千行斜,金絲絡。夏雲多, 奇峰如削。紈扇動微涼,輕綃薄,梅雨霽,火雲爍。 臨水檻,永日逃繁暑,泛觥酌。 露華濃,冷高梧,凋萬葉。一霎晚風,蟬聲新雨歇。 惜惜此光陰,如流水。東籬菊殘時,嘆蕭索。繁陰積, 歲時暮,景難留。不覺朱顏失卻,好容光。且且須呼賓 友, 西園長宵。宴雲謠,歌皓齒,且行樂。
|
【註釋】:
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霎:
①小雨。引申為陣雨。歐陽修《漁傢傲》之二十四:“六月天時霎雨,行雲湧出奇峰露。”②瞬間;短時間。孟郊《春雨後》:“昨夜一霎雨,天意蘇萬物。”[霎霎]擬聲詞。擬雨聲。韓偓《夏夜》:“猛風飄電黑雲生,霎霎高林簇雨聲。”(簇:叢聚。)也指風聲。韓琦《春霖》:“樓迥昏昏霧,窗寒霎霎風。”晚:
①日暮;傍晚。《楚辭·九辯》:“白日晼(wǎn)晚其將入兮。”(晼:日落。)《漢書·天文志》:“伏見蚤晚。”②時間靠後。沈括《夢溪筆談·藥議》:“一丘之禾,則後種者晚實。”③接近終瞭,特指老年。杜甫《羌村三首》之二:“晚歲迫偷生,還傢少歡趣。”(偷生:茍且生活。)④後來的。《後漢書·蔡邕傳》:“邕乃自書丹於碑……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書丹:指用朱筆書寫。取正:用作典范。)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新:
①剛有的或剛經驗到的。《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②沒有用過的。黃滔《陳侍禦新居》:“幕客開新第,詞人遍有詩。”③指新的人或事物。韓愈《送窮文》:“攜朋挈儔,去故就新。”(攜:帶著。儔:伴侶。)④更新;使變新。《尚書·胤征》:“舊染污俗,咸與維新。”⑤指剛結婚時的(人或物)。⑥副詞。相當於“剛”、“剛才”。《荀子·不茍》:“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歇:
①停息;停止。《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禍未歇也。必三年而後能紓(shū)。”(紓:解除。)②盡;完畢。《左傳·宣公十二年》:“得臣猶在,憂未歇也。”③休息。白居易《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④過夜;住宿。《水滸全傳》第三十五回:“宋江叫把花榮老小安頓一所歇處。”⑤散發。顏延之《和謝監靈運》:“芬馥歇蘭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