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一霎晚風,蟬聲新雨歇。

    “一霎晚風,蟬聲新雨歇。”詩句出處:《歌頭》;是唐朝詩人李存勖的作品。

    賞芳春,暖風飄箔。鶯啼綠樹,輕煙籠晚閣。杏桃紅,
    開繁萼。靈和殿,禁柳千行斜,金絲絡。夏雲多,
    奇峰如削。紈扇動微涼,輕綃薄,梅雨霽,火雲爍。
    臨水檻,永日逃繁暑,泛觥酌。
    露華濃,冷高梧,凋萬葉。一霎晚風,蟬聲新雨歇。
    惜惜此光陰,如流水。東籬菊殘時,嘆蕭索。繁陰積,
    歲時暮,景難留。不覺朱顏失卻,好容光。且且須呼賓
    友,
    西園長宵。宴雲謠,歌皓齒,且行樂。

    【註釋】:

    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霎:

    ①小雨。引申為陣雨。歐陽修《漁傢傲》之二十四:“六月天時霎雨,行雲湧出奇峰露。”②瞬間;短時間。孟郊《春雨後》:“昨夜一霎雨,天意蘇萬物。”[霎霎]擬聲詞。擬雨聲。韓偓《夏夜》:“猛風飄電黑雲生,霎霎高林簇雨聲。”(簇:叢聚。)也指風聲。韓琦《春霖》:“樓迥昏昏霧,窗寒霎霎風。”

    晚:

    ①日暮;傍晚。《楚辭·九辯》:“白日晼(wǎn)晚其將入兮。”(晼:日落。)《漢書·天文志》:“伏見蚤晚。”②時間靠後。沈括《夢溪筆談·藥議》:“一丘之禾,則後種者晚實。”③接近終瞭,特指老年。杜甫《羌村三首》之二:“晚歲迫偷生,還傢少歡趣。”(偷生:茍且生活。)④後來的。《後漢書·蔡邕傳》:“邕乃自書丹於碑……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書丹:指用朱筆書寫。取正:用作典范。)

    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

    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

    新:

    ①剛有的或剛經驗到的。《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②沒有用過的。黃滔《陳侍禦新居》:“幕客開新第,詞人遍有詩。”③指新的人或事物。韓愈《送窮文》:“攜朋挈儔,去故就新。”(攜:帶著。儔:伴侶。)④更新;使變新。《尚書·胤征》:“舊染污俗,咸與維新。”⑤指剛結婚時的(人或物)。⑥副詞。相當於“剛”、“剛才”。《荀子·不茍》:“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歇:

    ①停息;停止。《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禍未歇也。必三年而後能紓(shū)。”(紓:解除。)②盡;完畢。《左傳·宣公十二年》:“得臣猶在,憂未歇也。”③休息。白居易《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④過夜;住宿。《水滸全傳》第三十五回:“宋江叫把花榮老小安頓一所歇處。”⑤散發。顏延之《和謝監靈運》:“芬馥歇蘭若。”


    上一篇:(急难一作岁寒)荆卿一去後。

    下一篇:犹疑翡翠宿,想待鹓雏食。
  • 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

    “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诗句出处:《歌头》;是唐朝诗人李存勖的作品。

    赏芳春,暖风飘箔。莺啼绿树,轻烟笼晚阁。杏桃红,
    开繁萼。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夏云多,
    奇峰如削。纨扇动微凉,轻绡薄,梅雨霁,火云烁。
    临水槛,永日逃繁暑,泛觥酌。
    露华浓,冷高梧,凋万叶。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
    惜惜此光阴,如流水。东篱菊残时,叹萧索。繁阴积,
    岁时暮,景难留。不觉朱颜失却,好容光。且且须呼宾
    友,
    西园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

    【注释】:

    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霎:

    ①小雨。引申为阵雨。欧阳修《渔家傲》之二十四:“六月天时霎雨,行云涌出奇峰露。”②瞬间;短时间。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万物。”[霎霎]拟声词。拟雨声。韩偓《夏夜》:“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簇:丛聚。)也指风声。韩琦《春霖》:“楼迥昏昏雾,窗寒霎霎风。”

    晚:

    ①日暮;傍晚。《楚辞·九辩》:“白日晼(wǎn)晚其将入兮。”(晼:日落。)《汉书·天文志》:“伏见蚤晚。”②时间靠后。沈括《梦溪笔谈·药议》:“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③接近终了,特指老年。杜甫《羌村三首》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偷生:苟且生活。)④后来的。《后汉书·蔡邕传》:“邕乃自书丹于碑……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书丹:指用朱笔书写。取正:用作典范。)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声:

    ①乐音;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声:指郑地的俗乐。雅乐:指庙堂音乐,正乐。)②声音;声响。《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③发出声音。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④口音。魏禧《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⑤声张;张扬。张溥《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zī)财以送其行。”(敛:聚集。赀:通“资”,财物。)⑥名誉;名声;声望。《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⑦声势。《战国策·齐策一》:“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威:震。)⑧指汉字的声母。《南史·谢庄传》:“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⑨指声调,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权)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权公:权德舆。)⑩量词。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拔弦三两声。”

    新:

    ①刚有的或刚经验到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②没有用过的。黄滔《陈侍御新居》:“幕客开新第,词人遍有诗。”③指新的人或事物。韩愈《送穷文》:“携朋挈俦,去故就新。”(携:带着。俦:伴侣。)④更新;使变新。《尚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维新。”⑤指刚结婚时的(人或物)。⑥副词。相当于“刚”、“刚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

    歇:

    ①停息;停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祸未歇也。必三年而后能纾(shū)。”(纾:解除。)②尽;完毕。《左传·宣公十二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③休息。白居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④过夜;住宿。《水浒全传》第三十五回:“宋江叫把花荣老小安顿一所歇处。”⑤散发。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芬馥歇兰若。”


    上一篇:(急难一作岁寒)荆卿一去後。

    下一篇:犹疑翡翠宿,想待鹓雏食。

  • 上一篇:(急难一作岁寒)荆卿一去後。

    下一篇:犹疑翡翠宿,想待鹓雏食。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