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疑翡翠宿,想待鵷雛食。”詩句出處:《比聞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是唐朝詩人李德裕的作品。
昔聞紅桂枝,獨秀龍門側。越叟遺數株,周人未嘗識。 平生愛此樹,攀玩無由得。君子知我心,因之為羽翼。 豈煩嘉客譽,且就清陰息。來自天姥岑,長疑翠嵐色。 芬芳世所絕,偃蹇枝漸直。瓊葉潤不凋,珠英粲如織。 猶疑翡翠宿,想待鵷雛食。寧止暫淹留,終當更封植。
|
【註釋】:
猶:
①獸名。也叫猶猢,形似麂。《水經註·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②如同;好像。《隆中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沈括《夢溪筆談》卷七:“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詞。1. 還;仍然。《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軔:仞。)2. 尚且。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胄:後代。)④通“猷(yóu)”。1.計謀;謀劃。《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2.道。《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匪:非。是:復指前置賓語。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傳·昭公十四年》:“殺親益榮,猶義也夫!”2.從。《孟子·公孫醜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是以難也。”3.由於。《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⑥通“搖”。搖動。《禮記·檀弓下》:“詠斯猶,猶斯舞。”疑:
①疑惑;猜疑;懷疑。《孫子·謀攻》:“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韓非子·說難》:“其傢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智:用如意動。認為聰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見:被。)又為名詞。疑問。《列子·湯問》:“其妻獻疑曰……”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②猶豫。《韓非子·解老》:“必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呂氏春秋·不廣》:“成教垂名,於此乎在矣,君其勿疑。”③畏懼。《管子·小問》:“駮食虎豹,故虎疑焉。”劉蛻《與京西幕府書》:“富貴固不足疑其來,爵土固不足畏其大。”④相似。《呂氏春秋·疑似》:“疑似之跡,不可不察。”⑤古代官職名。《禮記·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師、保、丞:官名。)⑥通“擬”。比擬。《呂氏春秋·慎勢》:“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賈誼《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翡:
[翡翠]1.一種羽毛赤紅的鳥。棲息於水邊,在山洞樹穴中築巢,捕食魚蝦昆蟲。羽毛可做裝飾品。司馬相如《子虛賦》:“揜翡翠。”2. 美玉名。綠色的玉。《淮南子·泰族》:“碧瑤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潤澤若濡……”翡翠:
①翠鳥,翠雀。《楚辭·招魂》:“~~珠被,爛齊光些。”②碧玉,美石。班固《西都賦》:“~~火齊,流耀含英。”翠:
①“翡翠”的省稱。《楚辭·招魂》:“砥室翠翹(qiáo)。”(砥:石。翹:羽毛。)權德輿《旅館雪晴又睹新月眾興所感因成雜言》:“珠環翠佩聲珊珊。”(佩:佩飾。珊珊:玉聲。)②青綠色。李白《廬山謠》:“翠影紅霞映朝日。”③一種青綠色的雌鳥,也叫“翠鳥。”左思《蜀都賦》:“孔翠群翔,犀象競馳。”宿:
(一)①住宿;過夜。《詩經·邶風·泉水》:“出宿於泲。”《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止:留。)②住宿的地方;住所。《周禮·地官·遺人》:“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③夜。《戰國策·趙策三》:“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④隔年的。屈原《離騷》:“夕攬洲之宿莽。”《漢書·武帝紀》:“勸有水災郡種宿麥。”⑤素來;一向。《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權:孫權。備:劉備。)⑥年老的;久於其事的。《戰國策·魏第二》:“田朌,宿將也。”⑦有名望的人。《後漢書·朱浮傳》:“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屬。”(辟bì:征召。) (二)xiù星宿,特指二十八宿。《論衡·祀義》:“天有列宿。”想:
①想象。《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而想其生也。”②思索;思考。《呂氏春秋·知度》:“去想去意,靜虛以待。”③想念;惦念。杜甫《客居》:“覽物想故國。”④估計;推測。⑤打算;希望。《漢書·霍光傳》:“天下想聞其風采。”待:
①等;等候。《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②對待。《三國志· 吳書·吳主傳》:“吾待蜀不薄。”③依賴;倚仗。《商君書·農戰》:“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祿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上:君主。致死:效命。)④防禦;防備。《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備,不可以待不虞。”⑤須;需要。《史記·天官書》:“傳其人,不待告。”[待年]1.等待年長。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2.指女子待嫁。顏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雛:
①幼禽。《孟子·告子下》:“力不能勝一匹雛,則謂無力人矣。”白居易《晚燕》詩:“百鳥乳雛畢。”②指幼小的動物。李商隱《驕兒詩》:“兒當速成大,探雛入虎穴。”③幼兒。杜甫《彭衙行》:“眾雛爛漫睡。”食:
(一)①飯食;糧食。《韓非子·十過》:“財食將盡。”②食物。《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③吃。《史記·陳涉世傢》:“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④受納。《鹽鐵論·相刺》:“賢聖不能正不食諫諍之君。”⑤日、月虧缺的現象。後作“蝕”。《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食言]失信;不信守諾言。《史記·殷本紀》:“女(rǔ)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你。) (二)sì 拿東西給人吃;供養。《史記·淮陰侯列傳》:“解衣衣我,推食(shí)食(sì)我。” (三)yì人名用字。漢朝有酈食其(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