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不可道,雪泣憶蘭芳。”詩句出處:《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一》;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白楊雙行行,白馬悲路傍。晨興見曉月,更似發雲陽。 溧水通吳關,逝川去未央。故人萬化盡,閉骨茅山岡。 天上墜玉棺,泉中掩龍章。名飛日月上,義與風雲翔。 逸氣竟莫展,英圖俄夭傷。楚國一老人,來嗟龔勝亡。 有言不可道,雪泣憶蘭芳。 |
【註釋】:
有:
(一)①與“無”相對。1. 表示占有、具有、領有。《論語·公冶長》:“陳文子有馬十乘(shèng)。”(乘:四匹。)諸葛亮《草廬對》:“孫權據有江東。”2.表示存在。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3. 表示發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②豐收。儲光羲《觀競渡》:“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④助詞。1.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詩經·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2. 用於形容詞前面。《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明星有爛。”(爛:燦爛。) (二)yòu 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言:
①說話。《詩經 ·衛風·氓》:“載笑載言。”(載:助詞。)②議論;談論。《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③言語;言論。《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稽:根據。)④表達;宣說。《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永:同“詠”。唱。)⑤誓言;約言。屈原《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稱一言。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⑦一句稱一言。《論語·為政》:“《詩經》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⑧助詞。無義。《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道:
(一)①道路。《史記·陳涉世傢》:“會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徑。《左傳·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會:約會。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裡。”④方法;途徑。《論語·裡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⑤技藝。《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⑥宇宙萬物的本原。《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⑦規律;道理。《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循:遵照。貳:不專一。)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論語·裡仁》:“吾道一以貫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義。徐階《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古道日淪替,群諛紛追隨。”(淪:淪亡。替:衰落。諛:阿諛,奉承。)(11)道傢。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術。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子若學道,即有仙分。”(13)行政區劃名。1.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14)說;講述。《鹽鐵論·遵道》:“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15)量詞。用於命令、題目等。《新唐書·選舉志》:“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決:河流決口。克:能。)2. 引導。《漢書·張騫傳》:“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政:政令。齊:整頓。免:免於犯罪。)③介詞。從;由。《漢書·淮南王安傳》:“諸使者道長安來,為妄妖言。”雪:
①雪。《史記·秦始皇本紀》:“大雨雪,深二尺五寸。”②下雪。《晉書·五行志》:“飛騎大將軍車嬴王騰自並州遷鎮鄴,行次真定時,久大雪。”③揩拭。杜甫《丈八溝納涼》詩:“佳人雪藕絲。”④洗除;洗刷。李白《獨漉篇》:“國恥未雪,何由成名?”⑤白色。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泣:
①無聲或低聲哭。《周易·中孚》:“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②泛指哭。《尚書·益稷》:“啟呱呱而泣。”③眼淚。《韓非子·和氏》:“泣盡而繼之以血。”④通“澀”。滯澀不暢。《素問·五藏生成篇》:“凝於脈者為泣。”憶:
①思念;回想。《木蘭詩》:“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潘閬《憶餘杭五首》之一:“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記得;記住不忘。《梁書·昭明太子傳》:“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元稹《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楊與李:指楊國忠、李林甫。)蘭:
①蘭草,澤蘭。菊科。多年生草本。有香氣,秋末開花。《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②蘭花。蘭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歸有光《項脊軒志》:“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③木蘭。一種香木。《楚辭·九歌·湘夫人》:“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④通“欄(欄)”。柵欄。《漢書·王莽傳》:“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蘭。”⑤通“攔”。阻隔。《戰國策·魏策三》:“晉國之去梁也,千裡有餘,有河山以蘭之。”⑥通“闌”。指放兵器的架子。《管子·小匡》:“輕罪入蘭、盾、鞈革。”(入:交納。鞈革:護胸的雙層革甲。)蘭芳:
本指蘭草的芬芳。喻指美好的品德或聲譽。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延州協心許,楚老惜~~。”芳:
①花草的香味。《楚辭·九章·悲回風》:“蘭芷幽而獨芳。”又泛指香氣。《新語·術事》:“有女而無芳澤之飾。”②花草。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③美好;好。傅山《乙酉歲除八絕句》:“摩雲即有回陽雁,寄得南枝芳信無?”(陽:指衡陽。)④賢德的人。屈原《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⑤通“房”,草木結果實的子房。《呂氏春秋·審時》:“先時者,莖葉帶芒以短衡,穗巨而芳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