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詩句出處:《望黃鶴樓》;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朮。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
【註釋】:
觀:
(一)①看;觀看。《周易·系辭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姚鼐《登泰山記》:“是日觀道中石刻。”泛指看。②觀察;細看。《論語·顏淵》:“質直而好義,察顏而觀色。”(質:品質。)③觀賞。范仲淹《嶽陽樓記》:“餘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韓非子·存韓》:“秦王飲食不甘,遊觀不樂。”④顯示;給人看。《左傳·襄公十一年》:“圍鄭,觀兵於南門。”《國語·周語上》:“先王不耀德不觀兵。”⑤景觀或景象。范仲淹《嶽陽樓記》:“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二)guàn ①古代宗廟或宮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亦稱闕。《左傳·僖公五年》:“遂登觀臺以望。”②臺榭。《後漢書·梁冀傳》:“修繕樓觀,數年乃成。”③京觀的省稱。古代戰勝者為誇耀武功,而把敵人屍骨收集起來,封土成為高大土堆,稱為京觀。許敬業《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封屍築觀,王城於是乂安。”(乂安:太平無事。)④道觀;道教的廟宇。劉禹錫《玄都觀桃花》詩:“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奇:
(一)①奇異的;罕見的;不尋常的。《老子》:“人多技巧,奇物滋起。”②美妙。陶潛《移居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③美好的景色。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探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④出人意料,變幻莫測。《老子》第五十七章:“以奇用兵。”⑤特指奇才。《三國志·吳書·賈詡傳》:“詡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有(張)良(陳)平之奇。”⑥指怪異。《史記·封禪書》:“(少翁)乃為帛書以飯牛,詳(yáng)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書言甚怪。”(詳:通“佯”。假裝。)⑦贊賞;稱奇。王安石《贈陳君景初》:“吾嘗奇華佗,腸胃真割剖。”⑧副詞。非常;極。《世說新語·賢媛》:“許允婦是阮衛尉女,德如妹,奇醜。”(阮衛尉:阮共。德如:阮侃。) (二)jī ①單數;與“偶”相對。《資治通鑒·唐敬宗寶歷二年》:“(文宗)始復舊制,每奇日未嘗不視朝。”②零數。《漢書·食貨志》:“(貨佈)首長八分有奇。”③命運不好。《史記·李將軍列傳》:“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遍:
①普遍;全面。《詩經·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為爾德。”(群黎:眾庶;黎民。)《荀子·性惡》:“足可以遍行天下。”(足:腳。)②量詞。表示次數,相當於“次”、“回”。《三國志· 魏書· 賈逵傳》註引《魏略》:“最好《春秋左傳》,乃為牧守,常自課讀之,月常一遍。”諸:
①眾;各。《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伯姊:大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身率諸軍攻祁山。”(身:親自。)②相當於“之於”。(“之”是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她、它”。)《列子 · 湯問》:“投諸渤海之尾。”③介詞。相當於“於”。《禮記·祭義》:“孝弟發諸朝廷。”(弟:同“悌”。)④“之乎”的合音。《左傳·昭公八年》:“子聞諸?”(聞諸:聞之乎,聽說過這件事情嗎?)⑤助詞。無義。《詩·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居:助詞。)嶽:
①高大的山。《說文》作“嶽”,古文隸變作“嶽”。②對妻子的父母或伯、叔父的稱呼。《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道:‘嶽父見教的是。’”茲:
(一)①草木滋盛。《詩經·邶風·泉水》:“我思肥泉,茲之永嘆。”(肥泉:古水名。)②年。《國語·魯語上》:“今茲海其有災乎? 夫廣川之鳥獸,恒知避其災也。”(恒:經常。)《呂氏春秋·任地》:“今茲美禾,來茲美麥。”③今;現在。洪仁玕《資政新篇》:“茲謹將所見聞者條陳於後。”(條陳:分條陳述。)④代詞。表示指示。1. 此;這裡。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群的馬。)《論語·子罕》:“文王既設,文不在茲乎?”2.這樣。《國語·楚語上》:“餘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⑤副詞。益;更加。《墨子·尚同上》:“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⑥語氣詞。相當於“吧”;“呀”。《尚書·立政》:“周公曰:‘嗚呼! 休茲!’”(休:美。) (二)cí[龜(qiū)茲]見“龜”。嶺:
形容山小而深。[嶺(yíng)]山深的樣子。揚雄《甘泉賦》:“嶺嶙峋。”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匹:
①量詞。1.用於計算佈和綢緞的長度單位。古詩《上山采蘼蕪》:“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2. 用於計算馬、騾等。《史記·大宛列傳》:“烏孫多馬,其富有至有四五千匹。”②相配;相等。《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築城伊淢,作豐伊匹。”(伊:猶“為”。淢xù:護城河。豐:邑名。)《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卑:輕視。)③相比。《莊子·逍遙遊》:“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久:長壽。特:獨。聞:聞名。)④配偶。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此即某女之匹也。”⑤單獨。《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匹馬隻輪無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