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詩句出處:《遊泰山六首》;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四月上泰山,石屏禦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天門一長嘯,萬裡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瞭不閑。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雲鬟。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暝。 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銀臺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緬彼鶴上仙,去無雲中跡。 長松入雲漢,遠望不盈尺。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於此煉玉液。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仙人遊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玉真連翠微。想像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
|
【註釋】:
玉:
①一種質細堅硬而有光澤的美石。《尚書·胤(yìn)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胤:古國名。炎:焚燒。)《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制作。)②玉器。《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犧牲:祭祀用的牛羊豬。加:增加。指虛報。)③精美珍貴的。葛洪《抱樸子·外篇·詰鮑》:“崇節儉之清風,肅玉食之明禁。”④潔白美好的。鮑照《舞鶴賦》:“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羽:羽翼。)⑤相助;培養。《詩經·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用:以。諫:規勸。)玉女:
①美貌的女子。《呂氏春秋·貴直》:“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②對他人之女的敬稱。《禮記·祭統》:“請君之~~與寡人共有敝邑。”③指仙女。《楚辭·惜誓》:“建日月以為蓋兮,載~~於後車。”女:
(一)①女性。賈誼《論積貯疏》:“一女不織,或受之寒。”②少女。《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③女兒。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男:兒子。)④小。《詩經·豳風·七月》:“猗(yī)彼女桑。”(猗:采摘。)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特指織女星。唐彥謙《夜泊東溪有懷》:“酒醒推篷坐,淒涼望女牛。”(牛:牽牛星。)(二)rǔ 代詞。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或“你們”。後作“汝”。《荀子·議兵》:“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 (三)nǜ 將女兒嫁人。《左傳·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於鄭莊公。”四:
①基數,四。《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泆(yì),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淫:嗜欲過度。泆:放縱。)②序數,第四。《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臣之位在四。”《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愬:李愬,鄧州節度使,此次襲破蔡州,擒叛軍首領吳元濟。)③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宋史·樂志十七》:“大呂、太簇用四字。”④通“駟”。四匹馬駕一輛車。《韓非子·愛臣》:“是故不得四從,不載奇兵。”五:
①基數,五。《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②表序數第五。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隊伍行列。後來寫作“伍”。《呂氏春秋·必己》:“孟賁過於河,先其五。”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飄:
①旋風;大風。常“飄風”連用。《莊子·天下》:“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也指風吹。《楚辭·九歌·山鬼》:“東風飄兮神靈雨。”(雨:下雨。)②飛揚;飄揚。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③流浪;生活不安定。《北史·胡叟傳》:“叟孤飄坎(lǎn),未有仕路。”(坎:不得志。)[飄零]1.墜落;飄落。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之二:“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2.流落失意。劉滄《旅館書懷》:“兄弟飄零寄海邊。”(寄:寄居。)[飄颻(yáo)]也作“飄搖”。隨風搖動或飛揚。曹植《雜詩六首》之二:“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蓬:草名。)飄搖:
飛揚,飄蕩。《戰國策·楚策》:“奮其六翮而凌清風,~~乎高翔。”也作“漂搖”。王安石《遊土山》:“~~五城舟,尚想浮河楫。”搖:
①搖動;擺動。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②動搖;浮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三國:指隨楚拒吳的胡、沈、陳三國。)③上升;飄舉。班固《西都賦》:“遂乃風舉雲搖,浮遊溥覽。”下:
①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樹之下。”②等級低的。《戰國策·齊策一》:“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③謙詞。《水滸全傳》第六十三回:“蔡福聽瞭,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④質量低的。陸羽《茶經·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時間在後的。《孟子·盡心下》:“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⑥次序靠後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⑦低於;少於。《呂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情況、條件等。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時下。⑩由高處往低處。《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東,由北往南,由上遊往下遊。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12)攻克。《呂氏春秋·慎大》:“一朝而兩城下。”(13)退讓。(14)頒佈;下達。《韓非子·內儲說上》:“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蘇軾《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16)動作的次數。林嗣環《口技》:“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下九:
農歷每月十九日。《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初七及~~,嬉戲莫相忘。”聞箋:“古人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十九日為~~。”九:
①數詞。《淮南子·天文》:“三三如九。”②泛指多數。《楚辭·離騷》:“雖九死其猶未悔。”《左傳·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合:盟會。)司馬遷《報任安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垓:
①八極之內的廣大地域。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溯八埏(yán)。”(埏:邊際。)②邊際;界限。夏完淳《觀濤》:“長江如練浮雲垓。”③量詞。層;級。《史記·孝武本紀》:“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fǎng)薄忌泰一壇,壇三垓。”(放:仿效。泰一:天帝別名,天神之貴者。薄忌:人名。)④數詞。古代萬萬為垓。應劭《風俗通義》:“十萬謂之億,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經,十經謂之垓。”[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漢高祖劉邦曾圍困項羽軍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