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詩句出處:《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松蘭相因依,蕭艾徒豐茸。雞與雞並食,鸞與鸞同枝。 揀珠去沙礫,但有珠相隨。遠客投名賢,真堪寫懷抱。 若惜方寸心,待誰可傾倒。虞卿棄趙相,便與魏齊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當時不好賢,豈傳千古名。 願君同心人,於我少留情。寂寂還寂寂,出門迷所適。 長鋏歸來乎,秋風思歸客。
|
【註釋】:
海:
①海洋;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尚書·禹貢》:“(揚州)沿於江海。”也指大的湖泊。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②連成片的同類事物。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③來自海外的。江總《山庭春日》:“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④大的(容器或容量)。徐光啟《刻幾何原本序》:“百傢之學海。”[四海][海內]古人認為中國為海環繞,所以用來指全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推恩:施恩惠於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上:
(一)①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天工開物·飴餳》:“色以白者為上。”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墨子·七患》:“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樂府《日出東南隅行》:“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⑤由低處往高處。《莊子·逍遙遊》:“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裡。”⑥去;往。黃宗羲《柳敬亭傳》:“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⑦向前。《戰國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終。)⑧進呈;進獻;送上。《漢書·東方朔傳》:“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⑨出場。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正旦扮鶯鶯上。”⑩加;添加。《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11)塗染。《天工開物·造竹紙》:“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12)通“尚”。崇尚。《呂氏春秋·長見》:“尊賢上功。” (二)shǎng 上聲,漢語四聲之一。鐘嶸《詩品序》:“至平上去人,則餘病未能。”五:
①基數,五。《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②表序數第五。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隊伍行列。後來寫作“伍”。《呂氏春秋·必己》:“孟賁過於河,先其五。”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百:
①數詞。十的十倍。《漢書·律歷志上》:“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紀:記數。協:合。長:增多。)②指虛數,眾多的。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同:
①會合;聚集。《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獸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涇渭同流,清濁異能。”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贊禮者。)③相同;與“異”相對。《呂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個。《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文天祥《正氣歌》:“牛驥同一皂。”(皂:通“槽”。牛馬槽。)⑤統一;同一。《三國志 · 吳書 ·吳主傳》:“同船濟水。”《禮記·中庸》:“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倫:倫常綱紀。)⑥偕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⑦參與。《武經總要》前集:“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疑。”(任:責任;職位。)⑧和諧;安定。《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謀閉:停止用計謀。外戶:從外面關的門。)⑨整齊。《詩經 ·小雅·車攻》:“我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方百裡為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11)古代樂律中的陰律,又稱“呂”。《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田:
①種植作物的土地。陶淵明《桃花源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②耕種田地。《漢書·高帝紀》:“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③通“畋”。打獵。《韓非子·難一》:“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④春季打獵和習兵之禮。《周禮 · 春官 · 甸祝》:“甸祝掌四時之田。”⑤古代主管農事的官員,即田峻。《禮記·月令》:“王命佈農事,命田舍東郊。”⑥大鼓。《詩經 · 周頌·有瞽》:“應田縣鼓。”(應:小鼓。)橫:
(一)①橫貫;橫放著。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天工開物·舟車·車》:“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②橫的方向。1. 東西向的。與“縱”相對。揚雄《太玄·玄瑩》:“立天之經曰陰與陽,形地之緯曰縱與橫。”范望註:“南北為縱,東西為橫。”2. 橫向的;橫著的。與“直”、“豎”相對。《呂氏春秋·貴直》:“行人燭過免胄橫戈而進。”3. 跟物體長的一邊垂直的。與“直”、“縱”相對。《天工開物·舟車·漕舫》:“凡風從橫來名曰搶風。”③橫貫;橫渡。《漢書·揚雄傳上》:“將祭後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湊:奔赴。)④充滿。蘇軾《前赤壁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⑤廣;廣闊。范仲淹《嶽陽樓記》:“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湯湯:水流大而急。)⑥錯雜。《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⑦戰國時外交策略“連橫”的省稱。《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要在強兵,破馳說(shuì)之言從橫者。” (二)hèng ①蠻橫;強暴。《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丞相言灌夫傢在潁川,橫甚,民苦之。”《孟子·萬章下》:“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②意外;出乎意料;預料不到。《淮南子·詮言訓》:“內修極而橫禍至者,皆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