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登赤城裡,揭步滄洲畔。”詩句出處:《瑩禪師房觀山海圖》;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真僧閉精宇,滅跡含達觀。列嶂圖雲山,攢峰入霄漢。 丹崖森在目,清晝疑卷幔。蓬壺來軒窗,瀛海入幾案。 煙濤爭噴薄,島嶼相凌亂。征帆飄空中,瀑水灑天半。 崢嶸若可陟,想像徒盈嘆。杳與真心冥,遂諧靜者玩。 如登赤城裡,揭步滄洲畔。即事能娛人,從茲得消散。 |
【註釋】:
如:
①順從;依照。《左傳·僖公十五年》:“唯所如之,無不如志。”李朝威《柳毅傳》:“毅如其言,遂至其宮。”②往;到……去。《漢書·燕王傳》:“田生如長安,不見(劉)澤。”③似;像;如同。《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④及;趕得上。《論語·公冶長》:“弗如也! 吾與女弗如也!”⑤奈。“如……何”,相當於“奈……何”,把……怎麼樣。《孟子·滕文公下》:“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薛居州:人名,宋臣。)《列子·湯問》:“其如土石何?”⑥介詞。相當於“於”。引進比較對象。《呂氏春秋·愛士》:“人之困窮,甚如饑渴。”⑦連詞。1. 相當於“如果”,表示假設。《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2. 相當於“和”。表示並列。《儀禮·鄉飲酒禮》:“公如大夫入。”(大夫:官名。)3. 相當於“而”。表示轉折。至於;卻。《論語·先進》:“如其禮樂,以俟君子。”4.相當於“或者”。表示選擇。《論語·先進》:“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怎。方六七十:指縱橫六七十裡。邦:諸侯封國。)⑧助詞。形容詞後綴,相當於“然”,表示“……的樣子”。《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不如]也作“弗如”。比不上。岑參《石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伯禹:大禹。)登:
①升;由低處到高處。《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徐霞客遊記·遊嵩山日記》:“凡登山以晴朗為佳。”②升任。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令尹:春秋時楚國最高官職。)③記載;刊登。《周禮·秋官· 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生齒:指嬰兒。)④莊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⑤踏上。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⑥副詞。立即;立刻。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許和:答應。)赤:
①紅色。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色赤椒好。”②真誠;沒有雜念。韓偓《息兵》:“自有蒼蒼鑒赤誠。”(蒼蒼:天。)③空無所有。《韓非子· 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④裸露;露出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杜甫《早秋苦熱》詩:“安得赤腳踏層冰。”城:
①城郭。一般是兩重,裡面的稱城,外面的稱郭。賈誼《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②古代都邑為中心的所轄地區稱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王聞之,使人遺(wèi)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遺:送給。易:交換。)③築城。《漢書·高帝紀》:“令天下縣邑城。”《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朔方:北方。)④守城。魏源《聖武記》卷一:“我朝縱還臺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⑤城墻以內的地方。韓翊(yì)《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禦柳:皇宮栽的柳樹。)⑥城市;都市。《史記·吳起傳》:“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裡:
①古時鄉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盡心上》:“制其田裡,教之樹畜。”②故鄉;傢鄉。江 淹《別賦》:“割慈忍愛,離邦去裡。”③古代的居民組織。其編制以二十五傢或五十傢或百傢為一裡。《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裡。”④裡巷;裡弄。《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⑤長度單位。市制五百米為一裡。李白《早發白帝城》:“千裡江陵一日還。”揭:
(一)①高舉。《史記·秦始皇本紀》:“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與之間,猶揭表而令之正也。”(間:隔閡。表:測日影的標竿。)又指執持。《莊子·庚桑楚》:“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若:你。規規:失神。求諸海:指拿短小之竿去測深大的海。)②扛起。《舊唐書·酷吏傳序》:“今夫國傢行斧鉞之誅……而猶逾垣掘塚,揭篋探囊,死者於前,盜者於後,何者?”③揭開;掀起。李朝威《柳毅傳》:“武夫揭水指路。”④標志。郭璞《江賦》:“峨嵋為泉陽之揭。” (二)qì 掀起衣服。《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厲:指不脫衣服涉水。)郭象《睽(kuí)車志》卷四:“有溪限其前,水石清淺,眾皆揭涉。”步:
①行走。《戰國策·趙策》:“乃自強步,日三四裡。”②踩;踏。陸遊《道室雜詠》之一:“豈但煙霄隨步武,故應冰雪換形容。”(武:足跡。)③步子;步伐。張衡《東京賦》:“駕不亂步。”④舉足二次。《荀子·勸學》:“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裡。”(跬步:半步,即跨出一腳。)⑤階段。《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可激勵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⑥步兵。《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⑦長度單位。歷代定制不一,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⑧同“埠”。水濱泊船處。韓愈《柳州羅池廟碑》:“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滄:
①寒冷。《逸周書·周祝》:“天地之間有滄熱,善用道者終不竭。”②水深綠色。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滄海:指大海。)[滄浪]1.青綠的水色。陸機《塘上行》:“發藻玉臺下,垂影滄浪泉。”2. 古水名。一說即漢水,一說指漢水的下遊,又說漢水的別流。《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滄海]大海。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臨:登臨。)[滄滄]寒冷的樣子。《列子·湯問》:“日初出,滄滄涼涼。”滄洲:
濱水的地方。謝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既歡懷祿情,復協~~趣。”洲:
水中的陸地。《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jū)鳩,在河之洲。”(關關:鳥叫聲。雎鳩:鳥名。)畔:
①田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xiǎn)矣。”(鮮:少。)②界限;疆界。《國語·周語上》:“修其疆畔。”③旁邊;邊側。《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④通“叛”。1.違背。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今有翰林學士蘇軾,章句腐儒,驟登清要,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論新法而毀時相,托吟詠而謗訕朝廷。”2. 叛變。《孟子·公孫醜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