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剪竹掃天花,且從傲吏遊。

    “剪竹掃天花,且從傲吏遊。”詩句出處:《與南陵常贊府遊五松山》;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安石泛溟渤,獨嘯長風還。逸韻動海上,高情出人間。
    靈異可並跡,澹然與世閑。我來五松下,置酒窮躋攀。
    征古絕遺老,因名五松山。五松何清幽,勝境美沃州。
    蕭颯鳴洞壑,終年風雨秋。響入百泉去,聽如三峽流。
    剪竹掃天花,且從傲吏遊。龍堂若可憩,吾欲歸精修。

    【註釋】:

    剪:

    ①剪刀。賀知章《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②剪斷。《齊民要術·種韭》:“剪如蔥法,一歲之中,不過五剪。”③滅除;除掉。沈約《奏彈王源》:“此風弗剪,其源遂開。”④盡;全。《左傳·成公二年》:“餘姑剪滅此而朝食。”

    竹:

    ①竹子。《詩經·衛風·淇奧(yù)》:“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瞻:視。淇:水名。奧:隈隅。)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②古代八音之一,簫笛之類的竹制樂器。③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鹽鐵論·利議》:“抱枯竹,守空言。”

    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

    天花:

    指雪花。陸遊《雪歌》:“初聞萬竅號地籟,已見六出飛~~。”

    花:

    ①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②可供觀賞的植物;花朵。楊萬裡《李花》:“李花宜遠更宜繁,惟遠惟繁始足看。”③形狀像花的東西。庾信《寒園即目》:“雪花深數尺。”④不隻一種顏色,有花紋的。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箋碧間紅”。⑤模糊迷亂。杜甫《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且:

    (一)①副詞。1. 姑且;暫且。《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 我將念之。’”(休:止。念:思考。)2. 將要;將近。《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連詞。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並且”。《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2.[既……且……]相當於“又……又……”。《孫子兵法·謀攻》:“三軍且惑且疑。”3. [且……且……]表示相承,相當於“一邊……一邊……”。《史記·淮陰侯列傳》:“上且怒且喜。”4.表示遞進,相當於“況且”、“尚且”。《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孟子·梁惠王上》:“獸相食,且人惡(wù)之。”(惡:憎惡。)(二)jū 語氣詞。《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匪我思且。”

    從:

    (一)[從容]1.逍遙自在。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2.鎮靜安詳。黃溍《日損齋筆記·文獻黃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 (二)cóng ①相隨;跟隨。《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②追逐;追趕。《孫子兵法· 軍爭》:“佯北勿從。”③聽從;依從。《左傳· 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④聽任;任憑。杜甫《屏跡》:“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⑤做;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隨的人。《後漢書·單超傳》:“其仆從皆乘牛車……”⑦副的。與“正”相對。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從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⑧次要的;附屬的。《老殘遊記》第四回:“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⑨舊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三國志· 蜀書·許靖傳》:“(靖)少(shào)與從弟劭俱知名。”⑩介詞。自;由。1.表示起點。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對象,相當於“向”。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三) sǒng [從容(yǒng)]同“慫恿”。鼓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衡山)王密謀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從”,東西方向稱“衡(橫)”。《詩經·齊風·南山》:“衡從其畝。”(畝:田壟。)②特指“合縱”。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稱“合從”,省稱“從”。李斯《諫逐客書》:“遂散六國之從。”③放縱。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

    傲:

    ①傲慢。《韓非子·內儲說下》:“令尹甚傲而好兵。”②輕視;瞧不起。《舊唐書·張昌齡傳》:“昔禰(mí)衡、潘嶽皆恃才傲物。”(物:指人和事物。)《商君書·修權》:“數加嚴令,而不致其刑,則民傲死。”(不致其刑:不執行刑罰。死:指死刑。)③急躁。《荀子·勸學》:“不問而告謂之傲。”(告:告訴,指回答。)

    傲吏:

    不屈禮法的官吏。郭璞《遊仙詩》:“漆園有~~,萊氏有逸妻。”

    吏:

    ①古代官員的通稱。《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於猛火。”(君王的官吏喪失德行,對於百姓比烈火還厲害。)賈誼《新書·大政上》:“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②低級官吏或官府的差役。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史記·李斯列傳》:“為郡小吏。”

    遊:

    ①在水上漂浮。《詩經·邶風·谷風》:“泳之遊之。”(泳:在水中潛行。)泛指遊泳。《韓非子·難勢》:“越人善遊矣。”(越:國名。)②虛浮;不切實際。《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lù陸)。”③遊玩;遊覽。晁錯《言守邊備塞疏》:“幼則同遊。”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學或求官。《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④交際;交往。《漢書·枚乘傳》:“與英俊並遊。”⑤流動。《漢書·溝洫志》:“水尚有所遊蕩。”⑥縱;放縱。《後漢書·仇覽傳》:“剽輕遊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懸垂的飾物。《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纓。”[遊說]為瞭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四處奔走。《史記·張儀列傳》:“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


    上一篇: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

    下一篇: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诗句出处:《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州。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注释】:

    剪:

    ①剪刀。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②剪断。《齐民要术·种韭》:“剪如葱法,一岁之中,不过五剪。”③灭除;除掉。沈约《奏弹王源》:“此风弗剪,其源遂开。”④尽;全。《左传·成公二年》:“余姑剪灭此而朝食。”

    竹:

    ①竹子。《诗经·卫风·淇奥(yù)》:“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视。淇:水名。奥:隈隅。)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②古代八音之一,箫笛之类的竹制乐器。③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盐铁论·利议》:“抱枯竹,守空言。”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天花:

    指雪花。陆游《雪歌》:“初闻万窍号地籁,已见六出飞~~。”

    花:

    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②可供观赏的植物;花朵。杨万里《李花》:“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③形状像花的东西。庾信《寒园即目》:“雪花深数尺。”④不只一种颜色,有花纹的。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笺碧间红”。⑤模糊迷乱。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且:

    (一)①副词。1. 姑且;暂且。《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 我将念之。’”(休:止。念:思考。)2. 将要;将近。《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连词。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并且”。《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既……且……]相当于“又……又……”。《孙子兵法·谋攻》:“三军且惑且疑。”3. [且……且……]表示相承,相当于“一边……一边……”。《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且怒且喜。”4.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尚且”。《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孟子·梁惠王上》:“兽相食,且人恶(wù)之。”(恶:憎恶。)(二)jū 语气词。《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匪我思且。”

    从:

    (一)[从容]1.逍遥自在。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2.镇静安详。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从容,不大声色。” (二)cóng ①相随;跟随。《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史记·李斯列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②追逐;追赶。《孙子兵法· 军争》:“佯北勿从。”③听从;依从。《左传· 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④听任;任凭。杜甫《屏迹》:“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⑤做;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随的人。《后汉书·单超传》:“其仆从皆乘牛车……”⑦副的。与“正”相对。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从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⑧次要的;附属的。《老残游记》第四回:“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⑨旧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三国志· 蜀书·许靖传》:“(靖)少(shào)与从弟劭俱知名。”⑩介词。自;由。1.表示起点。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对象,相当于“向”。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三) sǒng [从容(yǒng)]同“怂恿”。鼓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日夜从容(衡山)王密谋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从”,东西方向称“衡(横)”。《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亩:田垄。)②特指“合纵”。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称“合从”,省称“从”。李斯《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从。”③放纵。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傲:

    ①傲慢。《韩非子·内储说下》:“令尹甚傲而好兵。”②轻视;瞧不起。《旧唐书·张昌龄传》:“昔祢(mí)衡、潘岳皆恃才傲物。”(物:指人和事物。)《商君书·修权》:“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不致其刑:不执行刑罚。死:指死刑。)③急躁。《荀子·劝学》:“不问而告谓之傲。”(告:告诉,指回答。)

    傲吏:

    不屈礼法的官吏。郭璞《游仙诗》:“漆园有~~,莱氏有逸妻。”

    吏:

    ①古代官员的通称。《尚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君王的官吏丧失德行,对于百姓比烈火还厉害。)贾谊《新书·大政上》:“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②低级官吏或官府的差役。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史记·李斯列传》:“为郡小吏。”

    游:

    ①在水上漂浮。《诗经·邶风·谷风》:“泳之游之。”(泳:在水中潜行。)泛指游泳。《韩非子·难势》:“越人善游矣。”(越:国名。)②虚浮;不切实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lù陆)。”③游玩;游览。晁错《言守边备塞疏》:“幼则同游。”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学或求官。《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④交际;交往。《汉书·枚乘传》:“与英俊并游。”⑤流动。《汉书·沟洫志》:“水尚有所游荡。”⑥纵;放纵。《后汉书·仇览传》:“剽轻游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悬垂的饰物。《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游说]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奔走。《史记·张仪列传》:“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上一篇: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

    下一篇: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 上一篇: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

    下一篇: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