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

    “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詩句出處:《郢門秋懷》;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朔風正搖落,行子愁歸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瀟湘煙。
    清曠諧宿好,緇磷及此年。百齡何蕩漾,萬化相推遷。
    空謁蒼梧帝,徒尋溟海仙。已聞蓬海淺,豈見三桃圓。
    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終當遊五湖,濯足滄浪泉。

    【註釋】:

    倚:

    (一)①斜靠著。《戰國策·燕策三》:“倚柱而笑。”②憑恃;倚仗。李白《扶風豪士歌》:“作人不倚將軍勢。”③偏;斜。《禮記·中庸》:“中立而不倚。”④隨著;合著。多指以歌合樂或以樂伴歌。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⑤椅子。後作“椅”。《金石萃編·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繩床十,內四倚子。” (二)jī①奇異。《莊子·天下》:“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②通“奇”。單個;獨。與“偶”相對。《谷梁傳·僖公三十三年》:“匹馬倚輪無反者。”(輪:代指車。反:同“返”。)

    增:

    (一)增加;添。與“減”相對。《詩經·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方:將。) (二)céng 通“層”。重疊。劉向《說苑·反質》:“宮室臺閣,連屬增累。”(連屬:連接。增累:重疊。)

    浩:

    ①水勢廣闊或盛大。枚乘《七發》:“浩㲿(wǎng)漾兮,慌曠曠兮。”(㲿漾:即汪洋,水寬無邊。 慌:慌忽。)曹植《贈白馬王彪》:“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②廣大;盛大。《詩經·小雅·雨無正》:“浩浩昊天。”③富餘;眾多。劉塤《隱居通義·詩歌二》:“今人讀杜詩,見汪洋浩博,茫無津涯。”(杜:杜甫。津涯:邊岸。)《東京夢華錄·民俗》:“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浩浩]1. 水勢大。范仲淹《嶽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shāng)湯,橫無涯際。”(湯湯:大水急流。)2. 廣大的樣子。劉滄《春日旅遊》:“浩浩晴原人獨去,依依春草水分流。”3. 曠遠的樣子。古詩《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浩蕩]1.水勢壯闊的樣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青冥:天空。金銀臺:金銀築成的宮闕,指神仙所居的地方。)2.放蕩自恣的樣子。《楚辭·離騷》:“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指楚懷王。)

    浩嘆:

    長聲嘆息。鄭谷《慈恩寺偶題》:“往事悠悠成~~,勞生擾擾竟何能。”

    嘆:

    ①嘆息。《詩經·豳風·東山》:“婦嘆於室。”諸葛亮《前出師表》:“夙(sù)夜憂嘆。”(夙:早。)②吟誦;歌唱。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春遊良可嘆。”《楊君石門頌》:“垂流億載,世世嘆誦。”(垂流:流傳。)③贊嘆;贊美。《禮記·郊特牲》:“孔子屢嘆之。”④唱和;隨聲應和。《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唱而三嘆也。”(清廟:《詩經·周頌》篇名。)

    捫:

    ①按;握。《詩經·大雅·抑》:“莫捫朕(zhèn)舌,言不可逝矣。”(朕:我。自稱。秦始皇以前第一人稱代詞。逝:及。)②撫摸。屈原《九章·悲回風》:“遂倏忽而捫天。”

    還:

    (一)①返回;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還,入於鄭,鄭伯將享之。”(鄭伯:指鄭文公。享:設宴招待。)《史記·項羽本紀》:“還軍霸上。”②恢復。《魏書·顯祖紀》:“諸非勞超遷者,亦各還初。”(勞:功勞。遷:晉升。)③交還;歸還。《荀子·堯問》:“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見者三十人。”也指交納。杜甫《歲晏行》:“割慈忍愛還租庸。”(庸:抵償勞役的佈帛。)④顧;回頭。潘嶽《傷弱子辭》:“還眺兮墳瘞(yì),草莽莽兮木森森。”(瘞:埋葬物。)《史記·滑稽列傳》:“疾步數還顧。”⑤償還。江淹《恨賦》:“裂帛系書,誓還漢恩。”(系:綁。書:信。)⑥通“環”。環繞。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⑦《漢書·食貨志上》:“還廬樹桑。”(廬:房舍。) (二)xuán ①旋轉。《國語·吳語》:“大夫種(zhǒng)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種:指越大夫文種。玩:玩弄。)②立即;迅速。《荀子·王霸》:“如是則舜禹還至,王業還起。”③輕盈快捷的樣子。《詩經·齊風·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náo)之間兮。”(峱:古山名。) (三)hái 副詞。①仍;尚。杜甫《泛江》詩:“亂離還奏樂,漂泊且聽歌。”②再;又。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③更。杜甫《奉待嚴大夫》詩:“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

    自:

    ①自己。《詩經·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親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每假借於藏書之傢,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史記·蕭相國世傢》:“高祖自將。”③自然。《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蹊:小徑;小路。)④介詞。1.從。《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神農:傳說為古代造耒耜、興農業的帝王。許行:當時的農學傢。)《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2. 由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漢書·灌夫傳》:“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⑤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假如。《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能內外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⑥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可譯為即使。《漢書·高祖紀下》:“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又《杜周傳》:“自京師不曉,況於遠方?”

    憐:

    ①憐憫;同情。《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身居項王掌握中數(shuò)矣,項王憐而活之。”②愛;憐愛。韓愈《履霜操》:“母生眾兒,有母憐之。獨無母憐,兒寧不悲!”《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上一篇: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下一篇: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诗句出处:《郢门秋怀》;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注释】:

    倚:

    (一)①斜靠着。《战国策·燕策三》:“倚柱而笑。”②凭恃;倚仗。李白《扶风豪士歌》:“作人不倚将军势。”③偏;斜。《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④随着;合着。多指以歌合乐或以乐伴歌。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⑤椅子。后作“椅”。《金石萃编·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内四倚子。” (二)jī①奇异。《庄子·天下》:“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②通“奇”。单个;独。与“偶”相对。《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匹马倚轮无反者。”(轮:代指车。反:同“返”。)

    增:

    (一)增加;添。与“减”相对。《诗经·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方:将。) (二)céng 通“层”。重叠。刘向《说苑·反质》:“宫室台阁,连属增累。”(连属:连接。增累:重叠。)

    浩:

    ①水势广阔或盛大。枚乘《七发》:“浩㲿(wǎng)漾兮,慌旷旷兮。”(㲿漾:即汪洋,水宽无边。 慌:慌忽。)曹植《赠白马王彪》:“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②广大;盛大。《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③富余;众多。刘埙《隐居通义·诗歌二》:“今人读杜诗,见汪洋浩博,茫无津涯。”(杜:杜甫。津涯:边岸。)《东京梦华录·民俗》:“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浩浩]1. 水势大。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涯际。”(汤汤:大水急流。)2. 广大的样子。刘沧《春日旅游》:“浩浩晴原人独去,依依春草水分流。”3. 旷远的样子。古诗《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浩荡]1.水势壮阔的样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青冥:天空。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所居的地方。)2.放荡自恣的样子。《楚辞·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指楚怀王。)

    浩叹:

    长声叹息。郑谷《慈恩寺偶题》:“往事悠悠成~~,劳生扰扰竟何能。”

    叹:

    ①叹息。《诗经·豳风·东山》:“妇叹于室。”诸葛亮《前出师表》:“夙(sù)夜忧叹。”(夙:早。)②吟诵;歌唱。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春游良可叹。”《杨君石门颂》:“垂流亿载,世世叹诵。”(垂流:流传。)③赞叹;赞美。《礼记·郊特牲》:“孔子屡叹之。”④唱和;随声应和。《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清庙:《诗经·周颂》篇名。)

    扪:

    ①按;握。《诗经·大雅·抑》:“莫扪朕(zhèn)舌,言不可逝矣。”(朕:我。自称。秦始皇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逝:及。)②抚摸。屈原《九章·悲回风》:“遂倏忽而扪天。”

    还:

    (一)①返回;回到原地或恢复原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郑伯:指郑文公。享:设宴招待。)《史记·项羽本纪》:“还军霸上。”②恢复。《魏书·显祖纪》:“诸非劳超迁者,亦各还初。”(劳:功劳。迁:晋升。)③交还;归还。《荀子·尧问》:“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见者三十人。”也指交纳。杜甫《岁晏行》:“割慈忍爱还租庸。”(庸:抵偿劳役的布帛。)④顾;回头。潘岳《伤弱子辞》:“还眺兮坟瘗(yì),草莽莽兮木森森。”(瘗:埋葬物。)《史记·滑稽列传》:“疾步数还顾。”⑤偿还。江淹《恨赋》:“裂帛系书,誓还汉恩。”(系:绑。书:信。)⑥通“环”。环绕。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⑦《汉书·食货志上》:“还庐树桑。”(庐:房舍。) (二)xuán ①旋转。《国语·吴语》:“大夫种(zhǒng)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种:指越大夫文种。玩:玩弄。)②立即;迅速。《荀子·王霸》:“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③轻盈快捷的样子。《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náo)之间兮。”(峱:古山名。) (三)hái 副词。①仍;尚。杜甫《泛江》诗:“乱离还奏乐,漂泊且听歌。”②再;又。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③更。杜甫《奉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自:

    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

    怜:

    ①怜悯;同情。《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身居项王掌握中数(shuò)矣,项王怜而活之。”②爱;怜爱。韩愈《履霜操》:“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上一篇: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下一篇: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 上一篇: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下一篇: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