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將聖不偶,命與時俱背。”詩句出處:《贈從弟宣州長史昭》;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淮南望江南,千裡碧山對。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 宗英佐雄郡,水陸相控帶。長川豁中流,千裡瀉吳會。 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搖筆起風霜,推誠結仁愛。 訟庭垂桃李,賓館羅軒蓋。何意蒼梧雲,飄然忽相會。 才將聖不偶,命與時俱背。獨立山海間,空老聖明代。 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當結九萬期,中途莫先退。
|
【註釋】:
才:
①副詞。表示此前不久。晁錯《言守邊備塞疏》:“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胡:指匈奴。)②僅僅;隻。陶潛《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③表示在某種條件下結果怎樣。《老殘遊記》第十二回:“問瞭鄉人,才尋著瞭關帝廟。”將:
(一)①扶持;扶助。《詩經·周南·樛木》:“樂隻君子,福履將之。”(隻:助詞。履:祿。)《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郭:外城。)②帶領。《漢書·張禹傳》:“禹將(戴)崇入後堂飲食。”《淮南子·人間》:“其馬將胡駿馬而歸。”③取;拿。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覽冥》:“不將不迎。”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若夫迎新將故之勞。”(若夫:至於。)⑤做;奉行。《左傳·成公十三年》:“將事不敬。”⑥養;保養。《呂氏春秋·音律》:“以將陽氣。”⑦副詞。1.將要。《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雲:如此。爾:同“耳”,罷瞭。)《孟子·告子下》:“先生將何之?”(之:往。)《左傳· 隱公元年》:“夫人將啟之。”(啟之:給他開門。)2. 且,又。《詩經·小雅· 谷風》:“將恐將懼。”⑧介詞。以;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肯將衰朽惜殘年。”⑨連詞。和;與。李頎《臨別送張諲入蜀》:“經山復歷水,百恨將千慮。”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⑩助詞。用在動詞後面,無實義。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將帥。《史記·陳涉世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難道。)《呂氏春秋·執一》:“軍必有將。”②統率;帶兵。《左傳·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將右軍。”《史記·秦始皇本紀》:“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卒:兵。)③使擔任將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將領]1. 將帥。《隋書·楊玄感傳》:“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2.率領。元結《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兒孫行拾稼。”(稼:莊稼。) (三)qiāng 請;希望。《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子:你。)李白《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聖:
①通達事理;事事精通;超越常人。《孟子·盡心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大而化之:既表現出瞭光輝,又能融會貫通。)②聖明;品德智慧極高的人。《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禮記·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聖明者,述作之謂也。”③對某門學問、技藝有很高成就的人。《抱樸子·辨問》:“善刻削之尤巧者則謂之木聖。”④神通。佚名《鎖齊天大聖》第二折:“奉上帝敕令,著吾神統領十萬天兵,與此妖魔鬥聖,走一遭去。”⑤封建時代稱帝王或與帝王有關的事物。《史記·秦始皇本紀》:“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偶:
①偶像;木偶。《戰國策·齊策三》:“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②伴侶;配偶。《北史·劉延明傳》:“妙選良偶。”③雙數;成雙。與“奇(jī)”相對。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奇偶適變。”④相對。白行簡《李娃傳》:“娃常偶坐,宵分乃寐(mèi)。”(宵分:半夜。寐:睡。)⑤間或;偶然。指不是經常或必然發生的。劉孝綽《酬陸長史倕》:“時過馬鳴院,偶憩(qì)鹿園閣。”命:
①下命令。《左傳·成公六年》:“命伐宋。”又指命令。《左傳·宣公十二年》:“敢不惟命是聽。”②任命;差遣。《列子·湯問》:“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③取名;命名。《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④生命;性命。《論語·雍也》:“不幸短命死矣。”⑤命運;天命。《史記·外戚世傢》:“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與:
(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 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 語氣詞。1.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 (三)yù 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俱:
①在一起;偕同。《遊褒禪山記》:“遂與之俱出。”陶淵明《讀山海經》:“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管子·大匡》:“入與父俱,出與師俱,上與君俱。”②一同;一齊。《後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③皆;都。《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吳均《與朱元思書》:“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背:
①脊背。《鹽鐵論·利議》:“議論無所依,如膝癢而搔背。”(依:根據。)②背面;反面。③背對著。《周禮·秋官·司儀》:“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④違反;違背。賈誼《治安策》:“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從疏舉。”(疏舉:分條列舉。)⑤背叛。《史記·高祖本紀》:“佈果背楚。”(佈:人名。果:果然。)⑥棄去;離開。《漢書·食貨志上》:“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