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詩句出處:《少年行其三》;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君不見淮南少年遊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
    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裡如咫尺。少年遊俠好經過,
    渾身裝束皆綺羅。蕙蘭相隨喧妓女,風光去處滿笙歌。
    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來久。好鞍好馬乞與人,
    十千五千旋沽酒。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來幾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縣盡為門下客,
    王侯皆是平交人。男兒百年且樂命,何須徇書受貧病。
    男兒百年且榮身,何須徇節甘風塵。衣冠半是征戰士,
    窮儒浪作林泉民。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往。
    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看取富貴眼前者,
    何用悠悠身後名。

    【註釋】:

    府:

    ①古代國傢貯藏財物及收藏文書的地方。《國語·周語下》:“且絕民用而實王府,猶塞川原而為潢(huáng)污也。”(實:充實。潢污:積水處。)《漢書·郊祀志上》:“史書而藏之府。”②稱聚集之處。《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詩書,義之府也。”③官員處理公務的地方。《漢書·元後傳》:“君其召諸侯,令待府舍。”④達官貴人的住宅或尊稱別人的住宅。庾信《哀江南賦》:“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⑤舊時行政區劃名。唐、宋時大州及京都所在地稱府;後來為縣以上的行政區域。方苞《獄中雜記》:“謫戍者移順天府羈候。”⑥通“腑”。臟腑。《後漢書·馬融傳》:“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頤養精神,致之無疆。”

    縣:

    (一)①古代行政區劃之一,原指王畿之地,其後也用以稱諸侯境內之地。周代縣大於郡,秦代以後縣小於郡,隋唐以後隸屬州府。《禮記·王制》:“天下之縣內,方百裡之國九。”②天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縣遠之眾,糧各無儲。” (二)xuán ①懸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邾人獲公胄,縣諸魚門。”②懸梁自縊。《國語·晉語一》:“驪姬請使申生主曲沃以速縣。”(驪姬:晉獻公的後一個夫人。申生:晉獻公的長子,前夫人所生。曲沃:晉的別都,在今山西聞喜縣東北。速:加速。)③維系;屬系。《呂氏春秋· 知分》:“鹿生於山,而命縣於廚。”④昭示;頒佈。《後漢書 ·桓譚傳》:“夫張官置吏,以理萬人,縣賞設罰,以別善惡,惡人誅傷則善人蒙福矣。”⑤相差大;距離遠。《荀子·王制》:“夫王者之與亡者,制人之與人制之也,是其為相縣也亦遠矣。”

    盡:

    (一)①完畢;沒有瞭。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左傳·襄公八年》:“糧食將盡。”②終結;結束。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李咸用《遣興》:“雨盡晚雲輕。”又終極;達到極點。《禮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成語有“仁至義盡”。李白《遊太山六首》之三:“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八極:極邊遠之地。空閑:空曠。)③竭盡;竭力完成。《宋史·嶽飛傳》:“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嶽《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⑤副詞。皆;都。《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坐盡傾。”(滿坐的人都很傾慕。) (二)jǐn 盡量。《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空坐著盡量往後,飲食就坐盡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臟座席。)

    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門:

    ①建築物的進出口。《詩經·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門。”《木蘭詩》:“開我東閣門。”②關鍵。《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商君書·君臣》:“臣聞道民之門,在上所先。”③傢;傢族。《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汝勿妄語,滅吾門也。”④門類;類別。《舊唐書·杜佑傳》:“凡書九門,計二百卷。”⑤派別;學派。《後漢書·鄭玄傳》:“仲尼之門,考以四科。”⑥門第。《北史·劉昶傳》:“唯能是寄,不必拘門。”

    門下:

    ①對長官的敬稱。朱熹《與江東陳帥書》:“熹則竊為~~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②門庭之下。《戰國策·齊策》:“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③指食客或弟子。《史記·張儀傳》:“已而楚相亡璧,~~意張儀。”

    下:

    ①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樹之下。”②等級低的。《戰國策·齊策一》:“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③謙詞。《水滸全傳》第六十三回:“蔡福聽瞭,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④質量低的。陸羽《茶經·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時間在後的。《孟子·盡心下》:“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⑥次序靠後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⑦低於;少於。《呂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情況、條件等。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時下。⑩由高處往低處。《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東,由北往南,由上遊往下遊。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12)攻克。《呂氏春秋·慎大》:“一朝而兩城下。”(13)退讓。(14)頒佈;下達。《韓非子·內儲說上》:“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蘇軾《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16)動作的次數。林嗣環《口技》:“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客:

    ①賓客;外來人。李斯《諫逐客書》:“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詩經·商頌·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懌(yì)。”(夷懌:喜悅。)②門客;食客。《史記·孟嘗君列傳》:“馮驩聞孟嘗君好客。”《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③旅客。李商隱《滯雨》:“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④客商。盧綸《晚次鄂州》:“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⑤旅居;寄居。杜甫《去蜀》:“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⑥為某種目的而奔走活動的人。《後漢書·馬援傳》:“吳王好劍客。”《周易·系辭下》:“重門擊柝(tuò),以禦暴客。”(柝:打更用的梆子。)

    王:

    (一)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尚書·盤庚上》:“王命眾,悉至於庭。”(悉:都;全。)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喻。”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漢書·諸侯王表》:“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主父:人名。冊:同“策”。析:削弱。)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尚書·大禹謨》:“四夷來王。”⑤首領;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bǐ)為王母。” (二)wàng ①統治同傢。《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欲王關中。”《商君書·更法》:“三代不同禮而王。”②成就王業。《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yì)帛(bó)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侯:

    (一)①古代舉行射禮所用的箭靶。“侯”指射佈,射佈的靶心叫“鵠(gǔ)”或“的”,以皮革或佈制成。《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張。”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漢代以後僅次於王的爵位。《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征之。”③諸侯的通稱。《詩經·衛風·碩人》:“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子:女兒。東宮:指齊太子。姨:妻的姊妹。)④泛指達官貴人。杜荀鶴《與友人對酒吟》:“客路如天遠,侯門似海深。”(二)hòu [閩侯]縣名,屬福建省。

    皆:

    ①都;全。《論語·季氏》:“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吝嗇。)《史記·貨殖列傳》:“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溫庭筠《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②普遍。《詩經·周頌·豐年》:“以洽百禮,降福孔皆。”(洽:合。孔:甚。)③通“偕”。相同;偕同。《呂氏春秋·離謂》:“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紂、幽、厲皆也。”(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又《上德》:“虛素以公,小民皆之。”(虛素:處虛服素、恬淡質樸的意思。)

    是:

    ①正確。與“非”相對。《論語·陽貨》:“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糾正;訂正。《禮記·月令》:“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察:審察。)④表示判斷,是。《史記·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⑤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此”、“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連詞。相當於“於是”。《管子·君臣上》:“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財。”⑦助詞。用以前置賓語。《左傳·襄公十四年》:“唯餘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韓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國是]國傢大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定國是之詔既下。”

    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

    平交:

    ①平日或平常的交情。杜荀鶴《訪蔡融因題》:“每見苦心修好事,未嘗開口怨~~。”②平等相交。李白《少年行》:“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人。”

    交:

    ①交叉;交錯。《孔子傢語·致思》:“挺刃交兵。”《楚辭· 九歌·國殤》:“旌(jīng)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旌:旗。矢:箭。)《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nà),樊噲側其盾以撞。”(內:同“納”。)②結交;交往。《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誠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守其交禮。”《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卒:終於。)《法言·修身》:“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有為:有作為。)③交情;友誼。《莊子·山木》:“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後漢書·崔駰傳》:“交淺而言深者,愚也。”④時間或地區相連接。《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⑤交配。《聊齋志異·董生》:“夢與女交。”⑥副詞。1.俱;同時。《左傳·文公十二年》:“(秦軍與晉軍)乃皆出戰,交綏。”(綏:退軍。)2. 互相。《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質於周。”(質:人質。)《史記·張儀列傳》:“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戰國策·趙策三》:“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⑦通“蛟”。《漢書·高帝紀上》:“則見交龍於上。”⑧通“教”。使。岑參《嘆白發》:“白發生偏速,交人不奈何。”


    上一篇: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下一篇:幽闺多怨思,盛色无十年。
  •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诗句出处:《少年行其三》;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少年游侠好经过,
    浑身装束皆绮罗。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好鞍好马乞与人,
    十千五千旋沽酒。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县尽为门下客,
    王侯皆是平交人。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衣冠半是征战士,
    穷儒浪作林泉民。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看取富贵眼前者,
    何用悠悠身后名。

    【注释】:

    府:

    ①古代国家贮藏财物及收藏文书的地方。《国语·周语下》:“且绝民用而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huáng)污也。”(实:充实。潢污:积水处。)《汉书·郊祀志上》:“史书而藏之府。”②称聚集之处。《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③官员处理公务的地方。《汉书·元后传》:“君其召诸侯,令待府舍。”④达官贵人的住宅或尊称别人的住宅。庾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⑤旧时行政区划名。唐、宋时大州及京都所在地称府;后来为县以上的行政区域。方苞《狱中杂记》:“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⑥通“腑”。脏腑。《后汉书·马融传》:“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颐养精神,致之无疆。”

    县:

    (一)①古代行政区划之一,原指王畿之地,其后也用以称诸侯境内之地。周代县大于郡,秦代以后县小于郡,隋唐以后隶属州府。《礼记·王制》:“天下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②天下。《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县远之众,粮各无储。” (二)xuán ①悬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邾人获公胄,县诸鱼门。”②悬梁自缢。《国语·晋语一》:“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县。”(骊姬:晋献公的后一个夫人。申生:晋献公的长子,前夫人所生。曲沃:晋的别都,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速:加速。)③维系;属系。《吕氏春秋· 知分》:“鹿生于山,而命县于厨。”④昭示;颁布。《后汉书 ·桓谭传》:“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⑤相差大;距离远。《荀子·王制》:“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县也亦远矣。”

    尽:

    (一)①完毕;没有了。苏轼《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左传·襄公八年》:“粮食将尽。”②终结;结束。曹丕《典论·论文》:“年寿有时而尽。”李咸用《遣兴》:“雨尽晚云轻。”又终极;达到极点。《礼记·郊特牲》:“仁之至,义之尽也。”成语有“仁至义尽”。李白《游太山六首》之三:“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八极:极边远之地。空闲:空旷。)③竭尽;竭力完成。《宋史·岳飞传》:“飞裂裳以背示(何)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岳《笙赋》:“乐声发而尽室欢。”⑤副词。皆;都。《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坐尽倾。”(满坐的人都很倾慕。) (二)jǐn 尽量。《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空坐着尽量往后,饮食就坐尽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脏座席。)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门:

    ①建筑物的进出口。《诗经·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门。”《木兰诗》:“开我东阁门。”②关键。《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商君书·君臣》:“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③家;家族。《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④门类;类别。《旧唐书·杜佑传》:“凡书九门,计二百卷。”⑤派别;学派。《后汉书·郑玄传》:“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⑥门第。《北史·刘昶传》:“唯能是寄,不必拘门。”

    门下:

    ①对长官的敬称。朱熹《与江东陈帅书》:“熹则窃为~~忧之,而未敢以为贺也。”②门庭之下。《战国策·齐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③指食客或弟子。《史记·张仪传》:“已而楚相亡璧,~~意张仪。”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客:

    ①宾客;外来人。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诗经·商颂·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怿(yì)。”(夷怿:喜悦。)②门客;食客。《史记·孟尝君列传》:“冯驩闻孟尝君好客。”《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③旅客。李商隐《滞雨》:“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④客商。卢纶《晚次鄂州》:“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⑤旅居;寄居。杜甫《去蜀》:“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⑥为某种目的而奔走活动的人。《后汉书·马援传》:“吴王好剑客。”《周易·系辞下》:“重门击柝(tuò),以御暴客。”(柝:打更用的梆子。)

    王:

    (一)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尚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悉:都;全。)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汉书·诸侯王表》:“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主父:人名。册:同“策”。析:削弱。)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尚书·大禹谟》:“四夷来王。”⑤首领;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bǐ)为王母。” (二)wàng ①统治同家。《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欲王关中。”《商君书·更法》:“三代不同礼而王。”②成就王业。《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yì)帛(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侯:

    (一)①古代举行射礼所用的箭靶。“侯”指射布,射布的靶心叫“鹄(gǔ)”或“的”,以皮革或布制成。《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汉代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③诸侯的通称。《诗经·卫风·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子:女儿。东宫:指齐太子。姨:妻的姊妹。)④泛指达官贵人。杜荀鹤《与友人对酒吟》:“客路如天远,侯门似海深。”(二)hòu [闽侯]县名,属福建省。

    皆:

    ①都;全。《论语·季氏》:“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吝啬。)《史记·货殖列传》:“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②普遍。《诗经·周颂·丰年》:“以洽百礼,降福孔皆。”(洽:合。孔:甚。)③通“偕”。相同;偕同。《吕氏春秋·离谓》:“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又《上德》:“虚素以公,小民皆之。”(虚素:处虚服素、恬淡质朴的意思。)

    是:

    ①正确。与“非”相对。《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纠正;订正。《礼记·月令》:“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察:审察。)④表示判断,是。《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⑤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连词。相当于“于是”。《管子·君臣上》:“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⑦助词。用以前置宾语。《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韩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国是]国家大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定国是之诏既下。”

    平:

    ①平坦;不倾斜。《吕氏春秋·应同》:“平地注水,水流湿。”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汤问》:“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④均平;齐一。《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传·庄公十三年》:“会于北杏,以平宋乱。”⑥安静;安定。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饮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两朱阁》:“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⑨媾和;讲和。《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随:国名。)⑩通“评”。评议。《商君书·更法》:“孝公平画。”

    平交:

    ①平日或平常的交情。杜荀鹤《访蔡融因题》:“每见苦心修好事,未尝开口怨~~。”②平等相交。李白《少年行》:“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人。”

    交:

    ①交叉;交错。《孔子家语·致思》:“挺刃交兵。”《楚辞· 九歌·国殇》:“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旌:旗。矢:箭。)《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nà),樊哙侧其盾以撞。”(内:同“纳”。)②结交;交往。《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实。)《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守其交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终于。)《法言·修身》:“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有为:有作为。)③交情;友谊。《庄子·山木》:“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后汉书·崔骃传》:“交浅而言深者,愚也。”④时间或地区相连接。《左传·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⑤交配。《聊斋志异·董生》:“梦与女交。”⑥副词。1.俱;同时。《左传·文公十二年》:“(秦军与晋军)乃皆出战,交绥。”(绥:退军。)2. 互相。《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质于周。”(质:人质。)《史记·张仪列传》:“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战国策·赵策三》:“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⑦通“蛟”。《汉书·高帝纪上》:“则见交龙于上。”⑧通“教”。使。岑参《叹白发》:“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


    上一篇: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下一篇:幽闺多怨思,盛色无十年。

  • 上一篇: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下一篇:幽闺多怨思,盛色无十年。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