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气与书法之神

2023-03-13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文学之“气”和书法之“神”是关系艺术本体论的美学命题,不可不究。
        “气”的哲学美学内涵
        “气”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重要范畴,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生命所在。曹丕说: “文,以气为主。”( 《典论·论文》)张怀瓘说:“不由灵台,必乏神气。其形悴者,其心不长。”(《文字论》)蔡襄说: “写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宋瑞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看来,“气”在文学和书法中相当关键,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把握这一贯穿文化精神的宇宙心灵结构。
        “气”贯穿于整个哲学思维和艺术创造之中。英国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哲学即气一元论的自然观。”但我国历来对“气”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就审美体验及其艺术创作中,就有气韵、气势、气质、神气、生气、气力,以及骨气、意气等等。气的多义性,增加对其把握的困难度。一般说来,气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之气,或称为 “元气”,是古代哲学中认为的 “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说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39页)。“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而这种气是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太虚即气,气即物质,气生万物,形气相化。“夫道者,形而上者也;气者,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不可见,必有形而下者为之体焉,故气亦道也。”(王柏《题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在太极图里那象征着一团元气的圆圈里面,只因有中间那条S形的分割线,就成了阴阳二体,就有了运动,有了生命,犹如两条首尾相衔的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既对立又和谐的统一体。这S形曲线,就是元气的流动线,就是生命流动线、宇宙流动线。
        第二,审美体验主体之气。庄周在《南华真经》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徙,吾又何患?故万一物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管子》:“气者,身之充也。”《淮南子》: “气者,生之元也。”王充 《论衡》认为: “气凝为人”,“人以气为寿”,“精神本以气血为主,血气常附形体”。宋应星 《论气》认为: “所食之物皆气所化。”郭熙、董其昌所说的气韵,常指主体之气以及人品的某种内在力量的呈现。倪云林说写胸中之逸气,如言气质大多指先天禀赋,而道及人品之气,则常指后天学养而成。审美体验带有整体性特点,古人用 “气”来表达,包容了情、志、意、德、才这些属于艺术家身上的精神因素的全部。宇宙元气是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生命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美的源泉。中国诗人以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以取之不尽的宇宙元气作为自己的养料,胸罗宇宙,思接千古,感物起兴,使宇宙浑然之气与自己全部精神品格进行化合,从而产生审美体验的元气(激情),呈现出兴会的生命。可以说,全身心都投入艺术创作,用整个身体和灵魂进行表现,一字、一音、一线、一笔,都是艺术家生命的元气运动的轨迹。尤其是书画,更是强调身心一致,凝神静气,气沉丹田,以气运笔。“下笔千钧之力”,其实非全身之力,而是全身之气凝到毫巅,这是一种力能扛鼎的控制力,一种生命之气的迹化。
        第三,作品内在之气。曹丕首次指出: “文,以气为主。”此后,认同者甚众。“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隽,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颜之推《颜氏家训》)谢赫提出:绘画应“气韵生动”。张彦远《论画》也说:“真画一划见其生气。”袁嘏论诗说:“我诗有生气,须人捉着,不尔便飞去。”徐上瀛论音乐说:“泠泠然满弦皆生气氤氲。”
        关于书法之气的论述则更是多不胜数。兹举数例如下: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者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 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 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帷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王羲之 《记白云先生书诀》)
        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周星莲 《临池管见》)
        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注,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梁同书 《频罗庵论书》)
        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观其书嵇叔夜诗与侄榎,称其诗无一点尘俗气,因言: “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 (刘熙载《艺概》)
        古人谓喜气画兰,怒气画竹,各有所宜。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徐季海善用渴笔,世状其貌,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褚登善、颜常山、抑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褚墨。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世,飘飘乎有仙气。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熳,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公书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之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惟右军书,醇粹之中,清雅之气,俯视一切,所以为千古字学之圣;鲁公浑厚天成,精深博大,所以为有唐一代之冠。(周星莲 《临池管见》)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李瑞清 《玉梅花盦书断》)

        气是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是其自身节律感以及韵味感。以气贯之的书法的线,是一种有情有气的生命的线。进一步看,那墨气氤氲的线条不是平面的线,而是一种浑圆的、立体的、起伏流动的线,是气韵生动的活的线、生命之线,生机勃勃运动着的线,是充满音乐感的气的灌注和运行之线。
        文之气韵与书之神气
        在审美过程中,气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庄子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是 “听之以气”的境界。元僧觉隐说: “吾常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刘勰提醒人的情气不可分,要“情与气偕”。陈择曾也认为: “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郑板桥画竹,也是心有“勃勃生气”才激发起兴,产生创作冲动的。倪云林说他的画是逸笔草草,不求形式,“只写胸中逸气”,这是一种奔放不羁,犹如天马行空之气,是一种充满活跃生机的运动之气。
        文学重 “气”(气韵),书法也重气(神气)。在中国美学看来,天地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气,同样,气也是艺术的本体和生命。气不仅仅是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对于宇宙生命的审美展示,而且也是气韵、神气所标示的诗性人生的超越性境界。
        气与韵都是“神”的分解性的说法,都是“神”的一面,所以气常称为 “神气”,而韵亦常称为 “神韵”。(参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就书画而言,气有笔气、墨气、色气,又有气势,气度,气机。(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书法以精、气、神为主(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可表现书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如此,方谓得其气得其神也。《周易·系辞上》云:“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是书之极品,也是书家追求的至境。当兴之所至,天机自发时作书,心手双忘,笔墨俱化,笔与冥运,有如神助,达到自然随化,风神卓然之境。
        那么,如何能得其神呢?项穆 《书法雅言》曰: “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由此可见,中国书法是以点、画、线条表达某种无法描述的生命、气息、神韵,它仅以一线墨痕,就将那超绝言象的玄妙之意和幽渺之气全部纳于神韵化境之中。
        气在中国艺术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气是统帅审美主体神、情、意、趣、形、骨、韵、势的枢机,是审美主体全身心之气的微妙契合。气是文学和书法等艺术创作的内在机心,作品是气的外在形式。无气之作品易流于狂乱,缺乏深度和厚度。气激发、引导人的心灵感发,规范神思的正确方向,使灵魂从有限之 “言”与 “线”导向无限、永恒的终古之美。气是形成创作主体审美个性、人格风貌、精神气质的关键,也是文思通塞的关键,是艺术之为艺术、文之为文、书之为书、画之为画、乐之为乐的重要条件。有神有气的作品,必然与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情感同构。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体验。
        黄庭坚论书说: “大多要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论书》)刘熙载也说: “书贵入神。”(《艺概 ·书概》)神是气韵贯王臻达妙境,是生气勃勃的精神意志在整幅作品中的氤氲涵蕴。它唤出人灵那超出言辞之外的深层意义,传达出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思和电石火花般的灵感。书法之神是气韵生动的神采之神,是 “墨气所射,无字处皆其意” (王夫之《董斋诗话》) 之神韵。
        神是气韵的显现。王僧虔《笔意赞》曰: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张怀瓘《文字论》曰:“不由灵台,必乏神气。其形悴者,其心不长。”“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充满气韵神韵的作品,必然充满音乐的韵律感,具有深层审美体验价值,是一种有生气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杰作。无气无神,则浮墨满纸,谬语厌人,其诞生就是死亡,这兴中之气是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而气显神凝是书法作品入境的标志。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