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謎語

        民間謎語是指平民口頭流傳的通俗謎語,並非指通俗書面作家創作以供閱讀為主的書面謎語。它每首作品,均由兩部份組成:一是謎面,即提供猜測線索的小詩。二是謎底,即顯示主旨的事物或事件。謎語流傳過程,是先由出謎人把小詩體謎面,向猜謎人講述,讓猜謎人聆聽,最後由誦說人說出謎底,以便聆聽人核對所猜答案對否。至此,謎語的流傳過程,才算結束。猜謎人在聆聽謎面全文後,要不斷去追尋、探求謎底,這就可以不斷培養思考力、想象力,並得到審美的滿足。當獲知謎底後,猜謎人得到種種啟迪,常會引起會心的微笑。要之,謎語具有使人鍛煉思維、獲取知識、欣賞文藝、增長智慧、娛樂身心,並關心世界種種事物的多種功能。因特別為兒童喜愛,有很多更成為民間兒童口頭文學的珍品。
        澳門民間謎語的題材很廣泛,其謎面與謎底涉及的事事物物,十分繁多;但均是下層平民生活中所熟悉或易於理解的。這與書面作家的謎語,引用艱深的古典詞語截然不同。這些事事物物,大致是:
        ①動物:如南蛇(大蟒蛇)、水蛇、鷄、狗、豬、牛、馬、鳥、蟲等。
        ②植物:如青菜、瓜、葱、豆角、南瓜、穀、麥、豆、甘薯、馬鈴薯、松樹、榕樹等。
        ③家庭生活用物:如衣服、菜刀、砧板、碗、碟、木柴、床、桌子、櫈子等。
        ④工農生產用物:如鋤頭、犁、耙、扁擔、籮筐、繩子、肥料、鐵錘、草鞋、魚網、釣竿、艇仔(小艇)、汽車等。
        ⑤人體器官:如頭、手、腳、眼、牙齒、口、鼻、心、肺、頭髮、指甲等。
        ⑥自然物:如山、水、江、河、日、月、星、風、雲、雨、露、霧、泥土、沙灘等。
        ⑦人工物:如橋、廟宇、佛寺、塔、碼頭、石級、樓梯等。
        ⑧地名:如大三巴、氹仔、路環、南灣等。
        ⑨人倫、社交及其他:如父、母、兄、弟、朋友、老師、學生、神仙、媽祖等。
        總之,謎面與謎底的事物,多具鄉土性、生活性,可猜性強,往往來自平民生活中,有的雖來自仙、道、佛教,但也與民間文化有關。
        如按謎底內容的不同,澳門謎語可分為下面三大類:
        

(1)物謎


        以靜熊事物的名稱為謎底。平民大衆接觸的事物很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世間均有,何止千萬之數,故此類謎語最多。如:
        “秤”:“南蛇頭,水蛇條(般)尾,執(拿)住中間講道理。”
        澳門在中國極南,瀕臨南海,多山多水多樹林,常見到南蛇、水蛇,故有此謎。
        “織布機”:“高高山,低低山,織埋(組成)一個白沙灘。”
        這是以澳門人常見的大山和小山,以及白色海灘,組成一個立體形象。
        “楊桃”:“紅線仔(小紅線),吊綠球,見人行過,口水(唾液)流流。”
        楊桃,為楊桃樹所結果實,在中國南方山地常見之,屬亞熱帶水果。
        

(2)事謎


        以進行中的動態性事件為謎底,其數量比物謎為少。如:
        “舞獅子”:“一年一度一翻新,一半畜牲一半人;內外兼埋(相加)六隻手,外耳不聞內耳聞。”
        這是澳門民眾根據所見年節舞獅賀歲的情景,加以想象而創作出來的。
        “釣魚”:“直帶彎,彎帶死,死帶活。”
        此謎見於葡國學者阿馬羅著、金國平譯《大地之子——澳門土生葡人研究》,八十五頁,一九九三年澳門文化司署版。(按:她出版過葡文本《澳門的民間謎語》賈梅士學院院刊單行本第一部份,一九七六年澳門官印局版。)阿馬羅認為,此謎與馬六甲基督徒同一謎底的謎語“死的去,活的來”近似(見上書五十六頁);又與阿多也福·科埃畧在佛得角搜集到的“一位黑羅鍋,死的送去,活的帶來”(同上書九十頁),也相似;雖然有相當道理,但它是說粵語的土生葡人的作品,在語言上,受到過簡要活潑的粵語同型異式的影響也很明顯,故應視為澳門民間謎語。
        

(3)字謎


        這是以一個或幾個字為謎底的謎語。因澳門四百多年來是東西文化交匯之地,不少人從事商貿活動,平民能掌握文字的比中國內地交通欠發達的地區,稍為多些,因此就有相當的字謎流傳著。如:
        “哈”字: “寫時口要合,唸時口要開;平時不露臉,高興就出來。”
        從四個側面描繪出一種綜合性歡樂氣氛,象徵謎底。
        “喜”字: “上邊十一口,下邊二十(艹)口,上下合起來,遇事不會愁。”
        這顯示了平民重視集體的偉大力量,認為遇到最困難的問題,祇要合作,即易解決。是遇難題仍樂觀的人生觀的折射。
        “其”字: “有土可以建築(指打“地基”),有竹可以成器,有月可以相約,有木可以遊戲。”
        頭二句和末句,是分別對建築工人、竹器工人和木工生活的某種折射,第三句則是平民工餘慣於在月下聊天或進行民間娛樂的折射。
        下面看看謎語的藝術特點。謎語老少咸宜,語言極為口頭化、生活化,地方色彩濃郁,常採用高度提煉過的方言和精粹的方言詞 。表現手法大約有下列九種:
        ①直述 這是依口語直說、不加修飾的手法。如“門”字謎: “有口能請教,有耳能聽到,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煩惱”這是從口、耳、手、心四種器官來描繪“門”字所有的綜合氣氛。
        ②擬人 這是把所說的題材加以人格化的手法。如“郭”字謎: “高先生個(的)頭,李先生個腳,反轉陳先生個背脊(背部)。”這是先後分別選用“高”、“李” 、“陳”三字的某一部份
        “”、“子” 、“阝” ,合組成一個新字。上述之“門”字謎,同時也擬人。
        ③擬物 這是把某物比方為另一物,使之更形象的手法。如“檳榔” : “廣東有個蒙鬆(毛髮披散貌)狗,拉番(回)廣西就剃頭;一刀斬落無血出,拉番衙門血流流。”這描繪了澳門人愛吃的盛產於海南島的食品檳榔,從樹上斬下後,剝光了它外層散亂的毛;用刀砍一下,並不流出紅液;祇有放進嘴啃,“血”才會流出來。以家庭中常見的狗相比,饒生活情趣。
        ④矛盾 這是用與現實相違背的現象,來刻劃謎底的手法。如: “跛、瞎、聾、啞”四字謎: “有腿不能跑,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聞,有口不能問。”每句提出一種完全無法實現的事象,如“腿”的功用是“跑路” ,卻說不能跑,使猜者陷入迷茫中,難於捉摸,故必須深入思考。
        ⑤排比 這是採用三個以上語法結構相同或相類的句子,並排而下的手法。如“其”字謎:“有土可以建築,有竹可以成器,有月可以相約,有木可以遊戲。”這裏,每一方面是個可平等看待的事實,結構相同,誦之特別流暢,很有氣勢,也能組成奇境。
        ⑥組合 這是僅精選每句中的一個成分,湊成一件新事物。如繁體的“譚”字謎: “一點一畫長,二字好商量,走上西山路,望見早朝香。”這提示要直接利用“一” 、“西”、“早”三字的原形,“二字好商量”句,則小有變化,要化成用“一” 、“口”兩字,再加入大組合中。這就不是單純祇吸取一個字了,而是要有所變化,可啟迪人不要一面倒去思考。
        ⑦反語 這是提出正反兩方面的情况,以組成謎底的手法。如“灘” 、“攤” 二字謎: “沒水真是難,沒手也是難,有水又有手,再也不困難。”這裏,“沒水” 、“沒手”是反語,提出與正面語相配,以組成二字。其間有微妙的關係,可啟迪巧思。
        ⑧設疑 這是故意製造疑陣,叫人如入迷宮,難於擺脫的手法。如“札”字謎:“木字加一筆,猜不容易,本未末术禾,一個也不是。”這就設了疑陣,提供似是而非、若明若暗的線索,叫人感到糊塗;但一點破,悟出秘密,又會引發大笑。
        ⑨故事 這是虛構一個繪影繪聲、情節離奇的小故事的手法。如“風、花、雪、月”四字謎:“蟲入鳳中飛去鳥(按:指繁體風字),七人頭上長青草,大雨落在橫山上,半個朋友不見了。”講述四件有某種聯繫的事,連在一起,構成故事,耐人細細尋味。
        ⑩塑像 這是塑造出一種形象,讓人從不同側面去思索其整體的手法。如物謎“葱”:“一棵樹仔(小樹)青卑卑,有皮卻冇(沒)骨。”把食用蔬菜的葱描繪成青綠的小樹枝,有皮而無骨,有一定泥土氣息,其形象引人深思。
        澳門民間謎語,在謎面題材上具有鄉土性、生活性、可塑性,如前所述。至於在藝術特點上,也具有民族性、民間性和新穎性。再以“舞獅”事謎為例略加說明。舞獅是中國漢族地區(特別是包括澳門的南方)在民間節慶生活中最為流行的民族娛樂形式之一。每逢年節或民間喜慶日子,常由兩個精於演技者共舞一頭紙紮假獅助興,營造歡樂氣氛,且表祝賀美意。“舞獅”事謎云:“一年一度一翻新,一半畜牲一半人;內外兼埋六隻手,外耳不聞內耳聞。”它在澳門很流行。考其產生的歷史,起源於三國(二二○至二六五),盛行於南北朝(四二○至五八九)。南北朝宋文帝劉華隆元嘉二十三年(四四六)時,先鋒官劉振武,曾製許多塗上顏色的假獅,由兩個戰士舞動,張開斗大血口,並趁萬箭齊發,襲擊來犯交州的林邑王范陽邁的“象軍”。敵軍受驚遁去。敵軍的不少大象,跌入陷阱,終至大敗。此後假獅變成“神獸”。南方地區也就把“舞獅”視為民間驅邪助興、增添氣氛的表演藝術活動,給人以新穎的印象。由上可悟出澳門民間謎語在藝術特點上的民族性、民間性與新穎性,完全是歷史現實的產物。至今仍在發展著。
        澳門人中有些是土生葡人。有些葡國人當他們是華人,有些中國人又當他們是洋人。這些人在澳門四十多萬人口中,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回歸前約佔百分之四:一萬多人。他們在澳門已生活了六、七代,膚色各異,生活方式與語言,多已中國化了:能說流利的粵語,有的還能說普通話,但大多不會閱讀與書寫漢字(見石華《土生葡人》,刊一九九七年十月廿六日《澳門日報》三十三版)。土生葡人也創作與傳播過民間謎語。如:“荔枝”謎:“紅頂,白牆,一黑神父,縮在犄角”;“鹩鳥”謎:“高高高,被囚營牢,從未受洗(禮),卻有基督徒名。”這些謎語,雖受過外國謎語影響,但仍受過中國(包括廣東)民間謎語的影響;無疑,這也是澳門民間謎語的一部份,值得珍惜。
        總之,近、現、當代澳門優秀的民間文學是豐富的,多彩的。這是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學的可貴部份。它繼承了中華民族歷代漢族民間文學與本地漢族民間文學光輝的傳統,從中吸取有益的養份進行創新。如童謠《荷花開》,與內地不少地區(如湖北京山縣等地)的相近,但又有了創新。有的民間文學作品,來自中國內地,如《二郎擔山趕太陽》,移植自河北,已本地化,成為本地作品(前面已提及)。自然,也有少許原是外國傳入的,如童話《三把斧頭》(按:此篇未收入《澳門民間故事》一書中)。大意說:有個樵夫,因不慎,他的鐵斧跌下河中,他悲痛極了。有個神仙很同情他,從水裏先後摸出銀斧、金斧還他,他總是拒收。最後、摸出他原來失去的鐵斧還他,他便收下。那仙人認為他為人老實,終把銀斧金斧全贈送給他。這是中國“好人得好報”型的故事。這童話,最初源出自西方民間寓言(見林紓等譯《伊索寓言·樵夫與金銀斧》,一九○六年商務印書館版),後來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沿海和別處。而傳入澳門時,也給本地化了,在結構、藝術表現和語言上,均有了新的特色,用更扼要的說法表現相同的主題。這正體現了澳門人民的創新精神,成了新的創造。(參考《淺談澳門民間文學》 ,刊一九九七年九月廿八日與十月十二日《澳門日報》。)
        此外,還要補充說幾句。一九九八年澳門學人有人向筆者出示他從澳門收藏家手上搜集到的廣東木魚書唱本九冊,都是失傳頗久的線裝版本。即:1.龍舟歌《做人難》 ;2. 《三婦談情》 ;3. 《柏玉霜自縊》;4. 《劉金定灌藥》;5. 《十思起》 ;6. 《小蛇容嘆五更》 ;7.《新刻南音怨夫立妾》;8. 《蘇娘寫血書》;9.藝人龍舟松原本《南音蘇娘嘆五更》。筆者認為,這些大約是近代(清末或民初,即一九一一年)前後的出版物,有的曾見於數十年前廣州中山大學或近年日本學人舊版目錄學專著中,其中第1、2兩種,則未見著錄,不為人知。這一類廣東俗文學木刻曲藝唱本,在四、五十年前,有不少流傳於澳門,大多是通俗文學文人編撰。它們採用了長篇民間說唱形式,來歌唱民間愛情故事,和民間文學有較多的聯繫,有的龍舟歌還是民間說唱藝人的寶貴唱本。筆者相信,至少有一部份是澳門地區的,是廣義的民間文學,至今似仍無專人深入搜集、介紹與研究,很值得注意。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12-2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wenhua/aomen/154728.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