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与河西四郡
(1) 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是甘肃境 内丝绸之路交通网的汇集地,条条道路尽管有不 同的走向及途经地区,但最终大多向一个方向靠 拢,进入河西地区,成为一条主要通道,这与它独 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 到敦煌,东西长约一千二百公里,南北宽一百至二 百公里,像一条狭长的走廊。走廊的南面是着名的 祁连山(又称河西南山),终年白雪皑皑,不易翻 越,而祁连山以南地区,亦是崇山峻岭,道路艰难。 走廊的北面则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又称河 西北山),这些山的外面就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 林沙漠等渺无人烟的区域。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甚 发达的情况下,全靠人走马行翻山越岭,穿过沙 漠,都是极其艰险的。而中间则地势平坦,祁连山 融化的雪水灌溉着土地,形成了一个水草丰美、可 农可牧的区域。由于河西独特的自然条件、优越的 地理位置,所以自古以来东来西往的行人商队,大 多都通过这条走廊,河西走廊成为一个天然的平 坦通道。
(2) 丝绸之路重镇——河西四郡
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河西走廊属匈奴领 地,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等所属部落在这里游牧。 前121年,浑邪王归降汉朝,汉朝政府先后在河西 设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通称河西四郡。 从此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着名通 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汇集地,中外贸易的中转站 与贸易中心之一。
①河西都会凉州。武威地处河西走廊的最南 端,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门户。汉武帝时在 武威置郡。武威郡城最初是由匈奴建筑的,匈奴称 为盖臧城,汉代人讹称为姑臧。东汉时将武威郡治 从汉时的今民勤县东北迁至姑臧,所以姑臧也称 武威。曹魏时期,凉州刺史移驻这里,武威又称凉 州。武威地扼河西走廊入口,地势重要,为兵家必 争之地,也是东西交往,中外贸易的重镇。西汉时 “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后 汉书·孔奋传》)。武威“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 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汉书·地理志》)。晋永嘉之 乱后,凉州无大动乱,生产比较稳定,人民争逃凉 州,成为豪富麇集之地。唐武则天时,郭元振令部 下屯田,凉州“积军粮十余年,牛羊披野”(《张掖县 志·仕宦》)。武威蚕桑业发达,盛产白绫,既是贡 品,又是外销产品,运销西域诸国。由于武威等地 的生产、贸易有很大发展,“通货羌胡,市日四合 (一般为一日三集,此地一日四集),每居县者,不 盈数月辄致丰积”(《后汉书·孔奋传》)。贸易繁 荣,武威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大的贸易集散点。 当时武威有许多外国商人异常活跃,远在咸海之 滨的粟特国(隋唐时的康国)商人也不远万里来到 武威进行商贸活动。“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 蔡,居于大泽(咸海)……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 货”(《魏书》卷一○二)。由于西域商人云集到武 威,他们携带来大量的钱币,以致在南北朝时,武 威通用西域的金银货币。唐代,武威成为名副其实 的国际交往的中心城市之一。由于军事、政治地位 的重要,特别是当时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北通突 厥,南达吐谷浑、吐蕃等地,一些胡商长住这里从 事转手贸易,武威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玄奘 经过武威时,亲眼目睹了武威的繁盛,称赞“凉州 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 停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开元、天宝 年间,由于丝路畅通,武威贸易兴盛,唐代一些诗 人也在他们的诗作中描述了武威的盛况。元稹在 其《西凉伎》中写到:“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 桑柘稠。葡萄酒熟姿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天宝 初,岑参曾在河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下任职,他在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中,描述武威“弯弯 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反映了武威的人口众多。当时 人口已超过十万以上,其中有不少胡人留居凉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西凉伎》的诗歌,诗中 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紫髯 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胡人的舞狮也称 为“西凉伎”,李端《胡腾儿》诗中也谓:“胡腾身是 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西凉乐,到隋唐时期的“西凉伎”、“凉州儿”,都是 中原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西凉”、 “凉州”在当时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
②“张国臂掖”的河西重镇张掖。张掖是丝绸 之路重镇,位于河西走廊中心,北部的居延及沿长 城一线,是走廊中部抗击匈奴的主要军事支撑点。 张掖之名意为“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汉武帝 设张掖郡,以得城为郡治(得城原是匈奴得 王所居之地),所以得城又叫张掖,位于今张掖 城西北。十六国时,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401— 439)就以张掖为都。西魏、北魏和北周时,这里又 设甘州州治,所以又称甘州。唐末五代时,回鹘族 在这里建立政权,被称为甘州回鹘。西夏时,甘州 称为镇夷郡。元代在张掖设置甘肃路总管府、甘肃 等处行中书省。明代一度曾是陕西行都司(辖河西 各地)的治所。
张掖是古代河西丝绸之路交通线上的重要十 字路口,东西有直通长安、中亚、西亚的丝绸大道; 南北有从西宁、居延至北方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 这两条通道都以张掖为枢纽,在中西交往中起过 重大作用。张掖又是我国早期民族交会的中心,月 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中亚 昭武九姓国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张掖县西 北的昭武(在今临泽县鸭暖、板桥乡一带),反映了 张掖地区与中亚所固有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隋 朝时,张掖成为国际贸易市场,“西域诸国悉至张 掖交市,帝令矩护视”(《新唐书·裴矩传》)。大业 五年(609)6月,隋炀帝亲到张掖,会见西域二十 七国使臣、商人,中外贸易达到高潮。甘州回鹘建 立政权后,张掖又成为西域回鹘商人进入中原的 落脚点,甘州回鹘以张掖为基地,与中原王朝进行 贸易,维护了丝路畅通。
张掖水源丰富,有河水、泉水、山谷水等多种 水源灌溉万顷良田,是河西的主要农业区,也是重 要牧区,自古有“金张掖”之美称。张掖稻米久享盛 名,早在武则天时期,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在张掖屯 田栽种水稻,黑河之畔的乌江大米,更是闻名遐 迩,古今称道。因为盛产稻米,所以古甘州酒店擅 长用米酿酒,有一种大米酿成的缸子酒,掺入黄 酒、鸡汤,再截张掖泽边丛生的芦苇杆为筒,客人 据管而吸,这种古老的酒和喝洒法被杜甫誉为“芦 酒”(陈良《丝路史话》)。张掖水稻成为诗人歌颂的 题材,明代郭绅《观刈稻诗》赞美道:“甘州城北水 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 陇有余香。”据文献记载,古张掖城四周平畴绵延, 阡陌交错,泉流映带,沼泽湾回,芦苇丛生,水草交 横,池塘种植莲藕和养鱼。元代张掖人燕不花在他 的《竹枝词》中描绘了张掖酷似江南的秀色景象: “湖头水满藕花香,夜深何处有鸣榔? 郎来打鱼三 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张掖既是“张国臂掖”之 地,也是景色秀美的鱼米之乡。
③河西保障之襟喉——酒泉。酒泉位于河西 走廊的西部,是丝绸之路上的另一重镇。前121 年,汉武帝设立酒泉郡,郡治在福禄。《河西旧事》 曰:“福禄城,谢艾所筑,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曰 酒泉。”十六国时,西凉迁都到这里,北魏时属敦煌 管辖。隋初,将酒泉改为肃州,州治在福禄县,福禄 又称肃州。隋末,福禄县又改为酒泉县。五代北宋 时,是甘州回鹘的中心地区,西夏时为番和郡。酒 泉是“诸夷入贡出师往来之道”,“戎羌通驿之途”, 是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军事前哨之地,汉代对匈 奴的几次用兵均出自酒泉。据说当年霍去病率兵 攻打匈奴来到这里,汉武帝赐酒为他庆功,因人多 酒少,遂将酒注入泉内与将士共饮。现在酒泉城东 泉湖公园内有一亭,亭侧有泉,即其地。酒泉是河 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晋代谢艾所筑福禄城 现存一东城门楼,即现在的酒泉鼓楼。鼓楼四面题 刻着“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 沙漠”,说明了酒泉在中外交通中的重要地理位 置。
明代是丝绸之路再度复兴繁荣的时期,酒泉 在明代丝绸之路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酒泉是 西方商贾荟聚之地,哈烈(在今阿富汗西北赫拉特 一带)曾派使者和商贾多人经酒泉来到北京,当时 许多西域商人、使臣都从肃州启程向东。自元朝以 来还有许多撒马尔罕、喀什噶尔人在这里经商,娶 妻生子,俨然土着。《明史·西域传》说:“元时回回 遍天下,及是居甘肃者尚多,诏守臣悉遣之。”酒泉 是古代军事要地,也是交通西域诸国的重镇。
④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敦煌是汉唐时 期军事重镇和国际要邑,地处河西走廊的西端,三 危山、鸣沙山在它的南面,北面是戈壁,中部是党 河下游所冲积的一块平原。
中国古籍早就对敦煌有过记载,《尚书·禹 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州”,马端临在《文献通考》 卷三二二解释古雍州条时将敦煌置于古雍州境 内。我国许多远古神话传说中也都不约而同地涉 及到敦煌这个地区,如《淮南子·主术训》说:“昔 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 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尚书·舜 典》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 三危,殛鲧于羽山。”李吉甫指出:“三危山在县(敦 煌县)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曰三危,《尚书》‘窜 三苗于三危’,即此山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四 十)从这些记载来看,远古时代,敦煌就与中原地 区有联系。到夏商周三代,敦煌属古瓜州范围,《禹 贡·山水泽地篇》注曰:“杜林云,敦煌古瓜州也, 州之贡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
从战国到秦汉,活动在敦煌地区的主要是月 氏、塞种、乌孙等民族,而月氏最为强大,到秦汉之 际,活动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是月氏和乌孙。西汉 初,匈奴强大,赶走乌孙、月氏,占据了河西。汉武 帝即位后,抗击匈奴,河西走廊归入汉朝版图。汉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 敦煌郡”(《汉书·武帝纪》)。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通要道,裴矩在《西 域图记》中曾指出去西域的道路有三:北道、中道、 南道,但每道都“发自敦煌”,因此他说:“总凑敦 煌,是其咽喉之地。”(《隋书·裴矩传》)唐代李吉 甫解释“敦煌”二字:“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 以盛名”(《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指出敦煌在中 西交通及西汉边防上具有重大意义,是极其重要 的“咽喉”地区。
敦煌是东西方文明的荟萃之地,敦煌最先受 到佛教传入的影响,成为我国早期佛教的中心之 一。北魏初年,敦煌已布满佛教寺院,唐代达到极 盛,佛教大寺至少有十六所,僧尼达九百余人(《敦 煌资料》第一辑)。虔诚的信徒们不仅建寺院,挖洞 窟,塑佛像,绘壁画,形成灿烂的敦煌佛教艺术。佛 学高僧远在这里从事佛经的翻译,使敦煌成为我 国早期佛典的翻译要地,留下了丰富的佛教典籍 和其他古文献。敦煌历史地理、敦煌遗书、敦煌石 窟艺术、敦煌学理论,这一切构成了一门国际显学 ——敦煌学。敦煌是历史上华戎交会一都城,也是 今天闻名遐迩的敦煌学的诞生地。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是甘肃境 内丝绸之路交通网的汇集地,条条道路尽管有不 同的走向及途经地区,但最终大多向一个方向靠 拢,进入河西地区,成为一条主要通道,这与它独 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 到敦煌,东西长约一千二百公里,南北宽一百至二 百公里,像一条狭长的走廊。走廊的南面是着名的 祁连山(又称河西南山),终年白雪皑皑,不易翻 越,而祁连山以南地区,亦是崇山峻岭,道路艰难。 走廊的北面则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又称河 西北山),这些山的外面就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 林沙漠等渺无人烟的区域。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甚 发达的情况下,全靠人走马行翻山越岭,穿过沙 漠,都是极其艰险的。而中间则地势平坦,祁连山 融化的雪水灌溉着土地,形成了一个水草丰美、可 农可牧的区域。由于河西独特的自然条件、优越的 地理位置,所以自古以来东来西往的行人商队,大 多都通过这条走廊,河西走廊成为一个天然的平 坦通道。
(2) 丝绸之路重镇——河西四郡
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河西走廊属匈奴领 地,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等所属部落在这里游牧。 前121年,浑邪王归降汉朝,汉朝政府先后在河西 设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通称河西四郡。 从此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着名通 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汇集地,中外贸易的中转站 与贸易中心之一。
①河西都会凉州。武威地处河西走廊的最南 端,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门户。汉武帝时在 武威置郡。武威郡城最初是由匈奴建筑的,匈奴称 为盖臧城,汉代人讹称为姑臧。东汉时将武威郡治 从汉时的今民勤县东北迁至姑臧,所以姑臧也称 武威。曹魏时期,凉州刺史移驻这里,武威又称凉 州。武威地扼河西走廊入口,地势重要,为兵家必 争之地,也是东西交往,中外贸易的重镇。西汉时 “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后 汉书·孔奋传》)。武威“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 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汉书·地理志》)。晋永嘉之 乱后,凉州无大动乱,生产比较稳定,人民争逃凉 州,成为豪富麇集之地。唐武则天时,郭元振令部 下屯田,凉州“积军粮十余年,牛羊披野”(《张掖县 志·仕宦》)。武威蚕桑业发达,盛产白绫,既是贡 品,又是外销产品,运销西域诸国。由于武威等地 的生产、贸易有很大发展,“通货羌胡,市日四合 (一般为一日三集,此地一日四集),每居县者,不 盈数月辄致丰积”(《后汉书·孔奋传》)。贸易繁 荣,武威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大的贸易集散点。 当时武威有许多外国商人异常活跃,远在咸海之 滨的粟特国(隋唐时的康国)商人也不远万里来到 武威进行商贸活动。“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 蔡,居于大泽(咸海)……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 货”(《魏书》卷一○二)。由于西域商人云集到武 威,他们携带来大量的钱币,以致在南北朝时,武 威通用西域的金银货币。唐代,武威成为名副其实 的国际交往的中心城市之一。由于军事、政治地位 的重要,特别是当时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北通突 厥,南达吐谷浑、吐蕃等地,一些胡商长住这里从 事转手贸易,武威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玄奘 经过武威时,亲眼目睹了武威的繁盛,称赞“凉州 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 停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开元、天宝 年间,由于丝路畅通,武威贸易兴盛,唐代一些诗 人也在他们的诗作中描述了武威的盛况。元稹在 其《西凉伎》中写到:“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 桑柘稠。葡萄酒熟姿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天宝 初,岑参曾在河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下任职,他在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中,描述武威“弯弯 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反映了武威的人口众多。当时 人口已超过十万以上,其中有不少胡人留居凉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西凉伎》的诗歌,诗中 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紫髯 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胡人的舞狮也称 为“西凉伎”,李端《胡腾儿》诗中也谓:“胡腾身是 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西凉乐,到隋唐时期的“西凉伎”、“凉州儿”,都是 中原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西凉”、 “凉州”在当时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
②“张国臂掖”的河西重镇张掖。张掖是丝绸 之路重镇,位于河西走廊中心,北部的居延及沿长 城一线,是走廊中部抗击匈奴的主要军事支撑点。 张掖之名意为“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汉武帝 设张掖郡,以得城为郡治(得城原是匈奴得 王所居之地),所以得城又叫张掖,位于今张掖 城西北。十六国时,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401— 439)就以张掖为都。西魏、北魏和北周时,这里又 设甘州州治,所以又称甘州。唐末五代时,回鹘族 在这里建立政权,被称为甘州回鹘。西夏时,甘州 称为镇夷郡。元代在张掖设置甘肃路总管府、甘肃 等处行中书省。明代一度曾是陕西行都司(辖河西 各地)的治所。
张掖是古代河西丝绸之路交通线上的重要十 字路口,东西有直通长安、中亚、西亚的丝绸大道; 南北有从西宁、居延至北方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 这两条通道都以张掖为枢纽,在中西交往中起过 重大作用。张掖又是我国早期民族交会的中心,月 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中亚 昭武九姓国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张掖县西 北的昭武(在今临泽县鸭暖、板桥乡一带),反映了 张掖地区与中亚所固有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隋 朝时,张掖成为国际贸易市场,“西域诸国悉至张 掖交市,帝令矩护视”(《新唐书·裴矩传》)。大业 五年(609)6月,隋炀帝亲到张掖,会见西域二十 七国使臣、商人,中外贸易达到高潮。甘州回鹘建 立政权后,张掖又成为西域回鹘商人进入中原的 落脚点,甘州回鹘以张掖为基地,与中原王朝进行 贸易,维护了丝路畅通。
张掖水源丰富,有河水、泉水、山谷水等多种 水源灌溉万顷良田,是河西的主要农业区,也是重 要牧区,自古有“金张掖”之美称。张掖稻米久享盛 名,早在武则天时期,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在张掖屯 田栽种水稻,黑河之畔的乌江大米,更是闻名遐 迩,古今称道。因为盛产稻米,所以古甘州酒店擅 长用米酿酒,有一种大米酿成的缸子酒,掺入黄 酒、鸡汤,再截张掖泽边丛生的芦苇杆为筒,客人 据管而吸,这种古老的酒和喝洒法被杜甫誉为“芦 酒”(陈良《丝路史话》)。张掖水稻成为诗人歌颂的 题材,明代郭绅《观刈稻诗》赞美道:“甘州城北水 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 陇有余香。”据文献记载,古张掖城四周平畴绵延, 阡陌交错,泉流映带,沼泽湾回,芦苇丛生,水草交 横,池塘种植莲藕和养鱼。元代张掖人燕不花在他 的《竹枝词》中描绘了张掖酷似江南的秀色景象: “湖头水满藕花香,夜深何处有鸣榔? 郎来打鱼三 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张掖既是“张国臂掖”之 地,也是景色秀美的鱼米之乡。
③河西保障之襟喉——酒泉。酒泉位于河西 走廊的西部,是丝绸之路上的另一重镇。前121 年,汉武帝设立酒泉郡,郡治在福禄。《河西旧事》 曰:“福禄城,谢艾所筑,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曰 酒泉。”十六国时,西凉迁都到这里,北魏时属敦煌 管辖。隋初,将酒泉改为肃州,州治在福禄县,福禄 又称肃州。隋末,福禄县又改为酒泉县。五代北宋 时,是甘州回鹘的中心地区,西夏时为番和郡。酒 泉是“诸夷入贡出师往来之道”,“戎羌通驿之途”, 是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军事前哨之地,汉代对匈 奴的几次用兵均出自酒泉。据说当年霍去病率兵 攻打匈奴来到这里,汉武帝赐酒为他庆功,因人多 酒少,遂将酒注入泉内与将士共饮。现在酒泉城东 泉湖公园内有一亭,亭侧有泉,即其地。酒泉是河 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晋代谢艾所筑福禄城 现存一东城门楼,即现在的酒泉鼓楼。鼓楼四面题 刻着“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 沙漠”,说明了酒泉在中外交通中的重要地理位 置。
明代是丝绸之路再度复兴繁荣的时期,酒泉 在明代丝绸之路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酒泉是 西方商贾荟聚之地,哈烈(在今阿富汗西北赫拉特 一带)曾派使者和商贾多人经酒泉来到北京,当时 许多西域商人、使臣都从肃州启程向东。自元朝以 来还有许多撒马尔罕、喀什噶尔人在这里经商,娶 妻生子,俨然土着。《明史·西域传》说:“元时回回 遍天下,及是居甘肃者尚多,诏守臣悉遣之。”酒泉 是古代军事要地,也是交通西域诸国的重镇。
④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敦煌是汉唐时 期军事重镇和国际要邑,地处河西走廊的西端,三 危山、鸣沙山在它的南面,北面是戈壁,中部是党 河下游所冲积的一块平原。
中国古籍早就对敦煌有过记载,《尚书·禹 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州”,马端临在《文献通考》 卷三二二解释古雍州条时将敦煌置于古雍州境 内。我国许多远古神话传说中也都不约而同地涉 及到敦煌这个地区,如《淮南子·主术训》说:“昔 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 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尚书·舜 典》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 三危,殛鲧于羽山。”李吉甫指出:“三危山在县(敦 煌县)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曰三危,《尚书》‘窜 三苗于三危’,即此山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四 十)从这些记载来看,远古时代,敦煌就与中原地 区有联系。到夏商周三代,敦煌属古瓜州范围,《禹 贡·山水泽地篇》注曰:“杜林云,敦煌古瓜州也, 州之贡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
从战国到秦汉,活动在敦煌地区的主要是月 氏、塞种、乌孙等民族,而月氏最为强大,到秦汉之 际,活动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是月氏和乌孙。西汉 初,匈奴强大,赶走乌孙、月氏,占据了河西。汉武 帝即位后,抗击匈奴,河西走廊归入汉朝版图。汉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 敦煌郡”(《汉书·武帝纪》)。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通要道,裴矩在《西 域图记》中曾指出去西域的道路有三:北道、中道、 南道,但每道都“发自敦煌”,因此他说:“总凑敦 煌,是其咽喉之地。”(《隋书·裴矩传》)唐代李吉 甫解释“敦煌”二字:“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 以盛名”(《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指出敦煌在中 西交通及西汉边防上具有重大意义,是极其重要 的“咽喉”地区。
敦煌是东西方文明的荟萃之地,敦煌最先受 到佛教传入的影响,成为我国早期佛教的中心之 一。北魏初年,敦煌已布满佛教寺院,唐代达到极 盛,佛教大寺至少有十六所,僧尼达九百余人(《敦 煌资料》第一辑)。虔诚的信徒们不仅建寺院,挖洞 窟,塑佛像,绘壁画,形成灿烂的敦煌佛教艺术。佛 学高僧远在这里从事佛经的翻译,使敦煌成为我 国早期佛典的翻译要地,留下了丰富的佛教典籍 和其他古文献。敦煌历史地理、敦煌遗书、敦煌石 窟艺术、敦煌学理论,这一切构成了一门国际显学 ——敦煌学。敦煌是历史上华戎交会一都城,也是 今天闻名遐迩的敦煌学的诞生地。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