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乡多好戏
江南戏曲始于南宋的“南戏”。北宋末南宋初,
北人因战乱南徙,北方杂剧传到温州,和当地方
言、民间小调相结合,于是产生温州杂剧或永嘉杂
剧,以后称南戏。现在所知南戏剧本有一百七十种
左右。剧情多根据唐传奇及江浙一带流传的故事
编撰而成。《琵琶记》《荆钗记》《杀狗记》《白兔记》
《拜月记》五部戏是影响最大的南戏作品。至今也
是其他剧种的保留剧目。
南戏的出现,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明代杂 剧作家中成就最大的要数徐渭。他的代表作是《四 声猿》。他的杂剧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冲击了当时 戏曲创作上陈陈相因的习气,对大戏曲家汤显祖 的创作有直接影响。和汤显祖临江派对立的是苏 州沈璟的吴江派。沈璟是吴江人,他和汤显祖同时 代。他著有传奇十七种。其风格,前期追求文词绮 丽、典雅,如《红藻记》;中后期比较注重“本色”,讲 究“合律”,如《义侠记》,文词力求自然、朴实。其 《景阳岗》一出至今原封不动保留。此外,有沈自 晋、王骥德、袁晋、冯梦龙等剧作家。
明清之际,剧作家更多,如洪升、李渔等。洪升 和孔尚任齐名,有“南洪北孔”一说,代表作是《长 生殿》。江南还有丰富的戏曲理论,如王骥德、吕天 成的《曲律》、《曲品》,有“论曲的双璧”一说。李渔 的戏曲理代更完备。明清时代,江南是全国的戏坛 中心之一。
目前,江南戏剧剧种有三百种之多。大致可分 为以下几种。
(1) 古老的昆腔
昆曲以产生于江苏昆山得名。它是我国现有 剧种中最古老的一种,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已产生。 初称“昆山腔”,它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同为 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昆山腔最初只是民间小调、清 唱,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才成为昆腔、昆曲。魏良 辅、梁辰鱼是两位对昆腔作出极大贡献的人。以 后,昆曲流传全国各地,形成南北两派。南昆流行 于江南一带,风格清丽细腻。北昆流行于北京、河 北一带,粗犷、豪放。昆曲最繁荣阶段,是明中叶至 清中叶。此期,昆曲一直以“正声”的姿态出现,执 中国剧坛牛耳二百余年。究其原因,一是剧目繁 多,作家多为有才华的文人士大夫;二是昆曲流丽 悠远,为其他剧种所不及,“听之最足荡人”。昆曲 的表演,具有抒情性强、动作细腻优美的舞蹈化倾 向。角色分工细,利于演员对人物、剧情的把握。此 外,在化妆、造型、服装、道具等方面,昆曲也有一 套格式。总之,昆曲本身的综合性、完整性、优美 性,是其独占鳌头的根本原因。道光以后,昆曲开 始走下坡路。这有多种因素,它本身的贵族化是主 要因素。昆曲开始是雅俗共赏的剧种,群众基础 好,因此发展快。后来,昆曲剧本的创作,越来越 少,越来越雅,曲高和寡。特别是走进清宫,成为宫 廷大戏后,路便越走越窄了,终于衰落。其他地方 剧种却兴旺起来。昆曲在近代以后,或演变为地方 昆曲,或为其他声腔剧种吸收,成为“祖剧”。
(2) 诸腔并蓄的乱弹诸剧种
浙江有“乱弹之乡”的称誉。所谓乱弹,是指在 一个剧种中,包含有昆曲、高腔、皮黄、梆子、吹腔、 滩簧、时调等。一百年前,流行在浙江的乱弹剧种 约有几十个,现在主要有婺剧、绍剧、瓯剧、台州乱 弹四种。婺剧原称金华戏、金华乱弹等。主要活动 在金华地区、丽水、杭州地区。绍剧原名绍兴大班、 绍兴乱弹、绍兴高调等,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瓯剧 原名温州乱弹,也有百年历史。瓯剧曲调华丽流 畅,伴奏也极为丰富多彩。乱弹诸剧种演出剧目、 表演形式差异不大,有“天下乱弹是一家”的说法。
(3) 丰富多彩的滩簧诸剧种
浙江的滩簧有甬剧、姚剧、湖剧。江苏有常、锡 滩簧、江阳滩簧等。甬剧又称宁波滩簧。擅长演清 装剧及现代剧,采用宁波方言。语汇丰富,语言风 趣,其曲调特色是清唱和快速叠词,口语化甚强, 生活气息浓;不用大锣大鼓,只用轻巧的衬锣、衬 鼓点缀,通俗易懂。姚剧又名余姚滩簧。主要曲调 称“平四”。采用余姚话,语汇丰富,曲调变化灵活 自由。湖剧又称湖州滩簧,俗称百花戏、本滩调。用 湖州方言。
(4) 后起之秀越剧
越剧的历史不长,自形成至今不过八十多年, 然而影响却遍及浙江及上海,江苏等地。越剧的发 源地是浙江嵊县。越剧由当地民间小曲和“宣卷 调”结合而成。越剧最早的雏形是一种自娱形式的 歌唱活动。艺人是农民,后来半农半艺,农闲时外 出卖唱。其后,模仿绍剧,丢下烟管,以毛竹做伴 奏,称“的笃”班。再以后,一些艺人开始组班,称小 歌班。1917年进入上海,越剧开始发生转折。进入 上海后,为了站稳脚跟,招揽观众,小歌班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道白改用浙江书面语并夹 用上海话,吴语地区人都能听懂,观众越来越多 了。在唱腔上,吸收了绍剧的一些唱腔,将平稳婉 转与高亢、粗犷相结合。其唱调反映出江南地区民 间丝竹音乐的特色。在表演上,学习了昆曲、京剧 的身段、台步、亮相等形体动作的表演技巧、特别 是学习了京剧中的武打动作。这样,越剧通过兼收 并蓄,后来居上,成为江南最有影响的剧种。
南戏的出现,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明代杂 剧作家中成就最大的要数徐渭。他的代表作是《四 声猿》。他的杂剧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冲击了当时 戏曲创作上陈陈相因的习气,对大戏曲家汤显祖 的创作有直接影响。和汤显祖临江派对立的是苏 州沈璟的吴江派。沈璟是吴江人,他和汤显祖同时 代。他著有传奇十七种。其风格,前期追求文词绮 丽、典雅,如《红藻记》;中后期比较注重“本色”,讲 究“合律”,如《义侠记》,文词力求自然、朴实。其 《景阳岗》一出至今原封不动保留。此外,有沈自 晋、王骥德、袁晋、冯梦龙等剧作家。
明清之际,剧作家更多,如洪升、李渔等。洪升 和孔尚任齐名,有“南洪北孔”一说,代表作是《长 生殿》。江南还有丰富的戏曲理论,如王骥德、吕天 成的《曲律》、《曲品》,有“论曲的双璧”一说。李渔 的戏曲理代更完备。明清时代,江南是全国的戏坛 中心之一。
目前,江南戏剧剧种有三百种之多。大致可分 为以下几种。
(1) 古老的昆腔
昆曲以产生于江苏昆山得名。它是我国现有 剧种中最古老的一种,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已产生。 初称“昆山腔”,它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同为 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昆山腔最初只是民间小调、清 唱,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才成为昆腔、昆曲。魏良 辅、梁辰鱼是两位对昆腔作出极大贡献的人。以 后,昆曲流传全国各地,形成南北两派。南昆流行 于江南一带,风格清丽细腻。北昆流行于北京、河 北一带,粗犷、豪放。昆曲最繁荣阶段,是明中叶至 清中叶。此期,昆曲一直以“正声”的姿态出现,执 中国剧坛牛耳二百余年。究其原因,一是剧目繁 多,作家多为有才华的文人士大夫;二是昆曲流丽 悠远,为其他剧种所不及,“听之最足荡人”。昆曲 的表演,具有抒情性强、动作细腻优美的舞蹈化倾 向。角色分工细,利于演员对人物、剧情的把握。此 外,在化妆、造型、服装、道具等方面,昆曲也有一 套格式。总之,昆曲本身的综合性、完整性、优美 性,是其独占鳌头的根本原因。道光以后,昆曲开 始走下坡路。这有多种因素,它本身的贵族化是主 要因素。昆曲开始是雅俗共赏的剧种,群众基础 好,因此发展快。后来,昆曲剧本的创作,越来越 少,越来越雅,曲高和寡。特别是走进清宫,成为宫 廷大戏后,路便越走越窄了,终于衰落。其他地方 剧种却兴旺起来。昆曲在近代以后,或演变为地方 昆曲,或为其他声腔剧种吸收,成为“祖剧”。
(2) 诸腔并蓄的乱弹诸剧种
浙江有“乱弹之乡”的称誉。所谓乱弹,是指在 一个剧种中,包含有昆曲、高腔、皮黄、梆子、吹腔、 滩簧、时调等。一百年前,流行在浙江的乱弹剧种 约有几十个,现在主要有婺剧、绍剧、瓯剧、台州乱 弹四种。婺剧原称金华戏、金华乱弹等。主要活动 在金华地区、丽水、杭州地区。绍剧原名绍兴大班、 绍兴乱弹、绍兴高调等,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瓯剧 原名温州乱弹,也有百年历史。瓯剧曲调华丽流 畅,伴奏也极为丰富多彩。乱弹诸剧种演出剧目、 表演形式差异不大,有“天下乱弹是一家”的说法。
(3) 丰富多彩的滩簧诸剧种
浙江的滩簧有甬剧、姚剧、湖剧。江苏有常、锡 滩簧、江阳滩簧等。甬剧又称宁波滩簧。擅长演清 装剧及现代剧,采用宁波方言。语汇丰富,语言风 趣,其曲调特色是清唱和快速叠词,口语化甚强, 生活气息浓;不用大锣大鼓,只用轻巧的衬锣、衬 鼓点缀,通俗易懂。姚剧又名余姚滩簧。主要曲调 称“平四”。采用余姚话,语汇丰富,曲调变化灵活 自由。湖剧又称湖州滩簧,俗称百花戏、本滩调。用 湖州方言。
(4) 后起之秀越剧
越剧的历史不长,自形成至今不过八十多年, 然而影响却遍及浙江及上海,江苏等地。越剧的发 源地是浙江嵊县。越剧由当地民间小曲和“宣卷 调”结合而成。越剧最早的雏形是一种自娱形式的 歌唱活动。艺人是农民,后来半农半艺,农闲时外 出卖唱。其后,模仿绍剧,丢下烟管,以毛竹做伴 奏,称“的笃”班。再以后,一些艺人开始组班,称小 歌班。1917年进入上海,越剧开始发生转折。进入 上海后,为了站稳脚跟,招揽观众,小歌班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道白改用浙江书面语并夹 用上海话,吴语地区人都能听懂,观众越来越多 了。在唱腔上,吸收了绍剧的一些唱腔,将平稳婉 转与高亢、粗犷相结合。其唱调反映出江南地区民 间丝竹音乐的特色。在表演上,学习了昆曲、京剧 的身段、台步、亮相等形体动作的表演技巧、特别 是学习了京剧中的武打动作。这样,越剧通过兼收 并蓄,后来居上,成为江南最有影响的剧种。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